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国家旅游局预测,确定到2023年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将有可能在2015年提前实现。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强大、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高职高专旅游院校作为我国主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摇篮,主要就是为我国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业务知识、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身心健康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有着培养旅游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天然优势,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抓住机遇,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满足我国旅游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

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 目前,旅游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导致了许多旅游院校对人才培

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依然照搬照抄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法,有的院校还禁锢于旅游本科教育的框框,严重偏离了旅游高职高专教育的正确轨道。同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目标定位中存在笼统单一、跨度大、定位宽等问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培养目标的偏离

各院校开办旅游专业较多注重生存因素而忽视发展因素,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将这多个培养方向的目标相互整合,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缺乏层次性,必然会导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同时不少院校的教学仍是填鸭式教育,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很难体现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三)实践课程薄弱,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情况来看,各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教学实训环节,一般会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另一部分为校外企业实习环节,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会长期把实习学生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四)专业师资对教学需求的偏离

各旅游院校专业教师大多属于“半路出家”者,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把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同时,年轻教师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从而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个概念被互联网的企业提出,2015年写入了国家报告,成为一项国家。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受投资创业和互联网创新的驱动,面向大众市场的广义旅行服务业保持繁荣发展态势。互联网像重塑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彻底重塑旅游产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旅游企业经营方式,旅游者的消费方式,的管理模式。比如智慧旅游的兴起,正在改变旅行社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者的消费方式,行业必须主动适应这个变化。

2、课题界定

在“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已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使命所在。笔者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从事高职旅游管理9年教学经验,

提出了“'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互联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①关于“互联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分析。倪珊珊

(2015)分析了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实训室的配备,都要应对时代的需求做出改进。卢志海、邓凤珠(2015)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觉,以“校企互动、理实一体、多管齐下”为总体思路,从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探索。魏洁

(2016))剖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邓君(2016)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的能力要求,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提出创新措施,突出强调,要结合互联网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规律,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②关注“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康琪(2016)探讨“互联网+志愿服务”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中的优势。“互联网+”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虚拟志愿组织,定期招募志愿者,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类企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搭建灵活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志愿

服务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对于创新高职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实践和校企合作方式有着重大意义。杨香花、王取银(2016)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企业员工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针对《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体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满足旅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③侧重于“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马守佳

(2016)剖析基于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欧海鹰

(2013)认为“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拓宽的建议。魏建(2016)提出“互联网+旅游”的出现,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应注重“智慧”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④关于“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谭乐莎(2016)分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脚步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提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改善性的措施。

(2)研究评价。由上述文献综述可见,以往的研究对“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实施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法,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总体来说,关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只有两年的时间,从“互

联网+旅游”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某些观点是针对特定的地区和学校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项目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研究“互联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将具有如下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将有助于拓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的视野。本项目从“互联网+”新业态背景,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将有助于拓展旅游管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的研究视野。

(2)将有助于丰富“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的内容。“互联网+”概念提出只有两年时间,对于“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本项目运用“互联网+”理论,研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将有助于丰富“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内容,推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3)将有助于分析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得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理论方法,以及“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本文以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遵循“概念界定一一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及意义一一存在问题一一对策”的研究思路。从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出发,通过分析“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旅游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提高出现的困境,提出应对策略。

2、研究目标

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施,行业必须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对人才需要素质与技能的变化,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效果,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求“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

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一:“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途经、考评方式等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①课程体系,高职重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体现技能优先;②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岗位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做结合一体;③实践教学途径,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为主,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④考评方式,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技能为考核重点。

研究内容二:“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实习的学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收集整理数据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软件,找出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对新业态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找出“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②专业课程、教学模

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的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三:“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通过“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内容: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创新。根据研究内容一提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化的标准,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创新。从组织模式、评价方法、教学机构设置、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有利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国家管理层、学校管理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构建激励机制等措施和,创造适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环境。

4、研究假设

(1)形成有“互联网+”特色的培养目标,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2)实施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企业工作的有效衔接。 (3)把互联网创新实践教学落实,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4)将“互联网+旅游”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开展校 企合作及实习基地建设。

5、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内容系统,研究方法恰当,其创新程度在研究视角新颖,研究依据充分两方面突出。

①研究视角新颖。本项目从“互联网+”背景出发,研究新业态下对于合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拓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的视角。

②研究依据充分。本项目研究不仅是现实的客观需要,而且将充分运用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订单式”人才培养理论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项目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研究一实证研究一对策研究的研究路线,对本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较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2、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模型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在“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类研究法,通过网络、期刊、学术交流等方式。

(2) “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技能与素质提高的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录音收集等方法。文中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建立结构方程评价模型,定量的评价民办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在对策研究中,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经验总结等相关方法。

3、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从理论研究一实证研究一对策研究的研究路线。在理论研究部分针对“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技能提高,“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就业途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法,静态分析法等论证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对“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技能提高、“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就业途径这三个方面进行,主要通过录音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在

对策研究中,通过专家访谈、实在调研来完成“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实施步骤

本项目研究历时(XX.05-XX.07),具体安排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xx.05-XX.12)

进一步收集、整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在本项目申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细化研究体系,完成本项目实施的“详细设计”报告,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论证。

(2)理论研究阶段(xx.01-XX.03)

完成内容《“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完成内容《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完成内容《“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旅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工作。

(3)结题与总结阶段(xx.04-xx.07)

完成《“互联网+旅游”新业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总体研究报告进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总体研究报告。项目结题,整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