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初
议案重修天后宫新建青岛民俗博物馆
“”期间,天后宫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庙宇建筑及民俗庙会活动都纷纷开始恢复,并与旅游结合,带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民俗庙会活动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也日益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极大关注。
天后宫是青岛市区内唯一的一座庙宇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建筑,作为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天后宫今后将如何保护,以及今后它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引起了青岛部分的关注。
1996年3月26日,“关于尽快维修并合理利用天后宫”的议案通过以后,遵照文物“修旧如初”的原则,青岛市拨巨款重新修复天后宫,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的重修建筑工程于1997年1月正式开始,1997年12月,天后宫修复工程土建竣工。”现任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的姜锋在1998年4月,从青岛市博物馆调入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工作。至此,姜锋已在民俗博物馆工作了十年之久,亲眼目睹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1998年12月26日,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经过3年的筹建,正式对社会开放。展览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复原陈列(重塑神像),如正殿供奉的“天后”、督财府供奉的“文武财神”以及龙王殿供奉的“东海龙王”等展览,以塑像及壁画形式突出再现其文化内涵。二是民俗文化陈列,如“天后文化陈列”、“周戈庄祭海风俗展”、“中国民间工艺品展”、“民间玩具展”、“民间生活用具展”、“民俗摄影展”等展览,主要以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图文并茂再现青岛地区的民风民俗。”姜锋介绍说。
每到旅游旺季,很多来青岛旅游的中国同胞还会到天后宫敬香,充分地反映文化同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青岛天后宫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当站在青岛建置120年的节点上,再度审视青岛天后宫,除了古楼与古木和关于妈祖信仰的历史传说,完全有必要把它放在一个更开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看待。在人文与自然的协调、东方与西方的辉映、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中,天后宫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