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与改进

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与改进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__-_-_ 曩嚣阐嗣冒第27卷第1期 2006矩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1.27 No.1 JOURNAL ! I…N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与改进 口唐世纲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助教,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的改革,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管理。加强课程管理,是 落实学校中心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课程管理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 我国大学课程管理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G42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06)O1—0158—05 j jj—University Curriculum Management:Connotation,_ _ … the Present Conditio ns  and Impro vement .., ∥ 尊 。掣 ¨= 。__ ¨I __口  。l i。 TANG Shi-ng ga _一 、 Abs嘲:Th。key to strength。ni educati onrefo皿1i。s.in  the_ reof 眦o。f。。curirculu m , _ , curriculum management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completing the prime task of univer—l |s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condiitons existing in university curriculum manage_ 。 merit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several relative measures for it,・~ Key words-univesriyt;curricu uIn man gement;connotat i on;present conditions; improvement l l圜 程各制是学约科学高和校按各教照种育一教质定育量、的教教首学育要活因目动的素的所。系课构统建程,是不的 理论上。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够引起人们足 一一问题,不仅会影响课程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还 会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人才培养 的质量。加强大学课程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 对深化课程管理改革,提 仅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 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显而易 高课程质量,以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个教 见,加强课程管理是落实学校中心工作的前提和基 育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课程管理 础。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 的概念、大学课程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思路进行初 科学研究的深入,-&-'f3 ̄对课程的关注程度不断提 步的探讨 升,但其焦点主要投射在课程设计理论与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的概念 够的重视,其研究尚属空白121。而大学课程管理更是 明确界定概念是任何一项研究得以展开的基 片亟待“垦荒”的土地。因此,不解决好课程管理 本前提。讨论课程管理问题离不开对其概念进行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唐世纲 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与改进 定,否则,混乱或误解在所难免。课程管理是一个公 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开拓。与西方 认的比较难以界定的概念,其艰难之处在于对课程 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在课程 的理解。因为对课程理解不同,对课程管理的理解 研究上长期走的是一条借鉴甚至是依附的道路。理 就必然不同。因此,只要课程概念明晰,课程管理的 论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盲目,致使在大学课程管理 概念也就不难界定。目前国内外的课程定义繁多, 中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不同的课程研究者对课程的理解在范围上分歧很 大,西方有学者将课程定义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 难免会造成对课程管理理解的分歧。 (一)缺乏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不可否定,课程管理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有 诞生以来,欧美的研究兴趣主要聚焦在课程理论研 序排列出七大类型13]。不难想见,对课程的不同认识 待开拓的领域。就国外而言,自从2O世纪初课程论  过去凯洛夫《教育学》所讲的课程,是指学校 究和课程编制的技术和方法上,对课程管理问题,里开设的科目及其体系。而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对课 虽然在课程评价中有所涉及,但专门的系统研究还 0年代后,欧美学者开始涉足课程 程的界定则比较宽泛,把课程理解为“学校按照一 很少见。2O世纪6但其兴奋点主要投注在学校管理这一层 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 管理研究,动的系统”14]。在凯洛夫《教育学》中,课程内容是 面上,就整个课程管理研究领域而言,不论在广度 预设好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职责就是去执行 上还是在深度上都非常不够。在我国,课程理论的 它。根据这一思路,学校的管理针对的是教师的这 研究起步比较晚,迄今为止,课程管理研究领域的 执行活动,而对这一执行活动的监督(包括对教 涉足者依然不多。2O世纪8O年代末,虽然有学者注 学过程的监督、对质量的监督)被习惯上称为“教 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 一学管理”。西方课程理论的研究不仅涉及预设好的 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 课程内容的执行过程(我们习惯上称为“教学”, 成部分,但课程管理研究始终未受到研究者的重 西方称为“课程实施”),也涉及课程内容的生成 视。其成因主要有二:一是以教学研究代替课程研 过程,即课程编制过程,而且对这一过程更重视。如 究。在前苏联的教育理论中,课程几乎一直是作为 果作为系统来看待,前者可称为“实施系统”,后者 教学内容来看待的,课程理论只是教学理论的一部 可相应地称为“生成系统”Is]。所以,在大学课程管 分,教学研究“责无旁贷”地代替了课程研究。大家 理问题上.西方的管理不仅要对课程实施进行管 熟知,教学研究主要是探讨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 理,而且也要对课程编制进行管理。而我们过去只 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 关注教学管理,这可能与教育理论的前苏联“情 问题,而课程研究主要是探讨课程生成、课程实施 结”有关。目前,我国对课程管理理论的研究已取 和课程评价等理论问题。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 得新的突破,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主要包括课程 到课程,但是如果把涉及或相关联看成是包含或被 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那么课 包含,必然造成教学研究与课程研究关系混乱。而 程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就是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 其直接后果就是课程管理研究必然失去根植与生 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 长的肥沃土壤,其间接后果则是课程管理研究为教 舅 目国 评价系统管理。【6lI’大学课程管理研究也应包括上 学管理研究所代替;二是在计划经济下,“教 述三者的管理。 什么”的决定权在,课程编制或者说课程生成 此外还可以从不同的管理层面来理解课程管 对于大学及其教师的意义不大,课程管理研究的缺 理: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 失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因此大学缺  管理,也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 乏对课程管理研究的热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是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而 .(二)课程管理不健全 最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学校所属院系对课 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正如上面所述,过去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是一 种典型的集权制的管理体系,学校缺乏办学自 主权,学校的课程管理几乎都是由决定,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确立、课 大学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 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方案的评价等便成为 二、现状分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__. _- 圜圜鞲姗目一 2006 一圣 范学院学报 第1 个不为人所知也无需知道的“黑箱”。这种高度 述不全,混乱不清,缺乏特色;二是课程选择与培养 集权的统一管理适应了我国特定时期课程建设的 目标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并且因人选课;三是课程 需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组织在形式上,随意有余,规范不足;在组织结构 这种课程管理过度的一致性已不能适应我国高校 上,分化有余,综合不足;在组织方法上,刚性有余, 的多样性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高校自身的积极 弹性不足;四是忽视课程总体方案评价,等等。 性和主动性。目前,我国课程管理的权力正在逐步 下放,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 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有了较大的课程管 三、改进思路 大学课程管理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理自主权,打破了多年来管得过死的局面,但 长期的理论缺失,课程管理改革几乎没有任何理论 上的准备。因此,解决我国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课程管理手段单一.课程管理辐射范围 有限 课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既要受到内部环境的影 响,也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在课程管理中,要协 调好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得广泛的外部环境 支持,进一步提高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关 注课程管理手段问题。从表面上看,我国现有的课 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 多种形式,但本质上都属于行政性管理手段。这种 以行政为主的手段适用于课程管理中的性目 的,但无法充分体现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 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课程的控制,却无益于课程 管理的民主化。此外,课程管理在形式上局限于书 面的法规或文本,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 用,使得课程管理的辐射范围有限。因此,积极探索 多元化的、现代化的课程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四)课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课程管理 效益低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还 不太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力量相对薄弱。这具体表 现在:一是专门系统研究课程管理理论的专家不 多,课程管理改革与实践缺乏理论支撑;二是从事 课程管理实践的专职人员,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不够,缺乏进行课程 调查分析、健全课程管理制度、组织课程评估等方 面的技能,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低;三是参与课程 管理的各类人员比例失调,尤其是学科专家、课程 专家、社会人士和学生所占比例偏低,课程质量保 障体系不严密。 诚然,除上述情况之外,在我国大学课程管理 具体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缺憾: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表 的理性活动,理论的缺失或实践不足都会影响课程 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情况,我们 拟提出以下改进思路。 (一)深化课程管理理论研究,做好课程管理 先导性工作 学校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如果没有科学的理 论作为基础和依据,管理工作就会陷于盲目和混 乱。课程管理的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管 理理论的指导。因此,加强课程管理研究不仅是课 程改革健康发展和课程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 且也是课程理论研究走向成熟的内在需要。笔者认 为,目前对课程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必须明晰这样 两个问题:一是课程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正如前 面所述,既然课程论主要是对课程生成系统、课程 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进行研究,那么课程管理 研究的基本领域就应该包括这三个系统的管理。然 而.过去一直比较关注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 统管理的研究,却对课程管理领域最基本、最核心 的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相对忽视,致使这一研究依 然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盲点”。现在国 内一些学者开始对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进行专门研 究,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是课程管理理论是否有独特的研究领域。过去曾 经一度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课程理论是课程管 理理论的上位理论,在课程理论中已对课程管理作 了大量研究,因此没必要再作专门的研究。的确,课 程理论与课程管理理论有交叉的地方,而且课程理 论本身可以作为课程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管理理论研究是对课程理论的 简单重复,课程理论可以代替课程管理理论。笔者 认为,课程管理理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 域。如果一定要以课程理论研究代替课程管理理论 研究,必然会造成课程管理理论的缺失和课程管理 实践的混乱。 (二)健全课程管理,规范课程管理行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唐世纲 大学课程管理:概念、现状与改进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 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相对比较单一。当然,如果行政 展,但人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 管理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那么 问题上,对于课程管理问题似乎重视不够。事 它是有效的,可以使执行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 实上,课程管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全局。因此, 是,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的弊病,使课程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 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难以发挥,也无益于课程 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 的地方化和民主化。当前的要务是,在充分发挥行 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它方面改革与 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广泛使用各种技术 发展的必要保障。 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而且课程管理的权力也逐步下放到地方和 学校,尤其是高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 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课程管理自 主权的下放与扩大,打破了多年来我国课程管理过 分集中、管得过死的局面,初步形成了高校课 程管理自主化的。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管 理中的自主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许多高 校在获得课程管理的自主权之后,却在学校内部形 成了新的集权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教务主 管部门,各二级学院(系、部、所)以及学校教师处 于被动执行的地位。为此,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 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 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协调好学校各级 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 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 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是健全课程管理不 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对课程生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诸方面 及其操作环节应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协 调课程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 自的功能。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 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 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 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科学的评价, 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 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 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 程质量。 (三)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 效益 课程管理手段是课程管理主体作用于课程管 理对象的中介,其系统性和恰当性直接影响着课程 管理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主 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 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 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 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 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 化法规手段,等等。 (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夯实课程管理 人格基础 管理实践表明:不考虑人格因素的管理就不 能称其为科学的管理。课程管理也不例外。我国一 些很好的课程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便走样, 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与课程管理的人格基础直接相 关。为此,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夯实课程管理人 格基础迫在眉睫。 课程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涉及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究竟需要哪些人员来参与课程管理;二是这些 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说,第一个问题容易 引起争议,因为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 学,参与课程管理的人员就可能不同。但通过对国 内大学课程管理人员的综合考察以及参照国外的 一些做法,可以提出“可能参与”大学课程管理的 人员构成。他们是:学校成员、校长及其助手、 教师、学生、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学校行政人员、社 会人士,等等。但十分遗憾的是,我国大学课程管理 还很少有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社会人士、学生参 与,这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关于第二个问题,人们 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课程管理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哲 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生 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 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具 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课 程管理者还需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 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 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 最后指出,大学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 玉 堂院学报 第1期 拓。作为课程研究者,既要重视课程管理实践建设, [3]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 也要关注课程管理理论研究。同时,还要学会从课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社,1995:127.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程管理的不同维度(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 [统、课程评价系统)和课程管理的不同层面(宏观、 中观和微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王伟廉,高校课程管理: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亟待开发的 研究领域[J],江苏高教,2001(2). 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 ■ [6]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 学技术出版社,2002:2. 【参考文献】 [1]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 1981(1), [2]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收稿日期 2005-08—27】 【责任编辑 谢文海】 (上接第129页) 额486.31亿元,其中广东方出资423.7亿元,有力推 动广西的发展。 2005-06-27,(1). [2],在民族工作会议既第四次全国民族 团结进步表彰人会上的讲话[N]_人民日报, 2005—05—28,(1), 当然,广西要发展,有优惠却不利用、不落 实不行,光靠的扶持、兄弟省区市的帮助也不 [3]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利国常用法律规章司 行,关键还在于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进一步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 [4]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各项优惠和各方 [R].人民日报,2005—03一O1,(2). 的扶持帮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能力。”[21 2005年7 [5]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2003)[J].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3. 月,广西区在去年经济建设实现“三突 工作报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 破”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调整今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6]陆兵.法解释大全[G].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目标,提出要“双过千”(人均GDP超过1000美 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广西日报,2005—01—27,(1)(2) (3). 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000元人民币),目标的实 现将会大大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广西 [7]广西年鉴社编.广西年鉴(2004)[J].南宁:广西年鉴社, 2004. 发展了,全区各族人民得益,对全国的经济发展、社 [8]曹伯纯.广西: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访谈录】[J].当代广 会进步、民族和谐是不小的贡献,也体现了民族区 西,2004,(8):14—15. 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就能够更好地构建 [9]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 “和谐广西”。 ■ 定[N1.人民日报,2005—05—27,(8).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收稿日期 2005—1 0—24】 【责任编辑 谢明俊】 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J.人民日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