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章节复习学习路线图
一.知识链接:
1.尝试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并与同学对照一下,看谁整理得又全面又迅速:
2.同组互相提问,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二.典型例析
例1如图,ACCB,DBCB,AB=DC.观察图中有哪些全等三角形,你能分别予以证明吗?能运用你找到的全等三角形证明ABD=DCA吗? 例
2如图,△ABC的ABC的平分线BD与C的外角的平分线CE相交与点P,作出点P到三边AB、BC、CA所在直线的距离,并观察该三条距离是否相等,你能证明吗? 例
3如图,△ABC中,B=60,AE、CD分别平分BAC、ACB,在AC上取AF=AD,则观察发现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运用以上发现,你能证明AD+CE=AC吗?.
例4如图,△ABC中,C=90o,AC=BC,D为BC边中点,CGAD于点F,交AB边于点E,BGCB于点B。观察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你能对以上观察结论予以证明吗?利用以上观察结论求证:CDA=EDB. 三.拓展训练
第1页/共3页
1.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D、BC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 .
2.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______.
3.如图,△ABC中,D为BC边的中点,E、F两点分别在AB、AC边上,且EDF=Rt,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4.如图,P为AOB内一点,已知PA=PB,2=180o,求证:4. 5.如图,分别倍延△ABC的中线CD、BE至F、G,求证:A为FG中点.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6.如图,AB=AC,E=90,BE平分ABC,①求证:DB=2CE.②反之,能证明BDCE吗?③若BC=16,DFBC于F,求△DFC的周长.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第2页/共3页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7.△ABC中,BD=CD,AB=m,AC=n,①求AD的取值范围;②若BE、CF分别垂直直线AD于点E、F,求证:AD= (AE+AF).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