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X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位于某某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庙。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C )
A.佛教诞生于亚洲 B.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某某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 D.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 900多年的历史,但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寺庙。所以,C项是我们不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我们能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2.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王侯贵族纷纷将宅地建为佛寺,反映出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场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学与道教的内容,故无法体现三教合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寺院的布局情况,无法反映佛寺集中,排除C项;王侯贵族的行为反映他们崇佛,佛教盛行,但不能体现佛教的世俗化,D项错误。
3.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C )
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佛教成为农民的思想武器 C.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1 / 7
wor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佛教盛行导致佛教经济的极大膨胀,佛教经济与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从而影响到封建的财政收入乃至封建统治的某某久安,由此可知,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是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4.唐代韩愈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举( C )
A.希望恢复儒学的正统性 B.意在重建封建等级秩序 C.以复兴儒学之道为宗旨 D.揭露了佛道理论之虚妄
解析:从材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见韩愈强调“先王之法言”“先王之法服”“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以复兴儒学之道为宗旨,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正统性”,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重建封建等级秩序”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教思想,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
5.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D )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解析: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创立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歌具有“内容充实,关注现实。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慷慨激昂,富有生气”的时代特征,A、B、C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深入浅出,通俗生动”不是建安文学的特点,但是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D。
6.李白与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特点迥然不同,主要原因是( C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高贵,杜甫出身贫困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稍逊李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白与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特点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唐朝诗人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河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语言精练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所以他们的诗风不同,故选C。
7.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D )
2 / 7
word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解析: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
8.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继承汉魏雄奇伟丽的传统,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下图是他书写的《兰亭序》(局部),其书体属于( C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故C项正确。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楷书规矩法度,形体秀美,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9.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B )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白居易的诗印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诗歌的传播,B项正确;A项错误,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与史实不符。
10.《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D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材料中“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体现的是重农
3 / 7
word 抑商,故选D项。
11.某同学要研究某某古代唐朝的历史,她找到的资料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以下评价她所用的史料中正确的是( D )
A.都是不可信的史料,完全不能用 B.都是第一手史料,可以使用 C.剧本不可信,百度完全可信 D.都不能作为史料,但是可以参考
解析:《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都不能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但是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可以参考,故D正确,B错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不是一点研究历史的价值没有,故A错误;《鉴真东渡》剧本和百度资料都不能完全信任,故C错误。
12.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B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唐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解析:材料中的“波斯锦”“胡锦”“番锦”“胡氏锦”说明唐代中后期,外来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纸X、瓷器等也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使中外交流日益深入,加快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外来文化的传入,并未涉及唐代社会生活的改变,故A项错误。唐代中后期虽有大量外来丝织品输入,但唐朝的丝织技术仍然领先世界,并未被外来的丝织技术所超过,故C项错误。唐代中后期手工业持续发展,瓷器和丝织品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并未出现衰落的趋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
4 / 7
word 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交税服役的农户。
——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
异:①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②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③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2)影响:扩大了兵源;增加了的收入;加强了集权;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1)同:根据“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并结合所学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归纳。
异:根据“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并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下土地所有制、积极性、赋税缴纳方法等角度总结概括。
(2)影响:“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有利于扩大兵源;“佛寺土地财产充公”“成为向交税服役的农户”增加了的收入;由“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可知,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有利于打击佛教势力,有利于加强集权;“佛寺土地财产充公”“成为向交税服役的农户”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
5 / 7
wor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某某的发达,必然引起对某某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某某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X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答案:(1)原因:某某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某某的发达,必然引起对某某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某某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某某文化、文化传播与交流、图书复本需求、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等方面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6 / 7
word (2)根据材料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文化的传播模式、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等方面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等方面回答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