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4期 2010年8月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I.8 No.4 Aug.2010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0.04.003 闸门结构分析的有限元并行计算 付朝江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分析了平面钢闸门的工作特点,研究和建立了平面钢闸门的精细组合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进行 了并行计算。提出了并行求解策略;采用循环分解技术来实现单元刚度矩阵生成的并行化,采用预处 理共轭梯度法并行求解系统方程组。获得了较高的并行计算效率和合理的计算结果,明显减小了结 构计算时间。 关键词:平面闸门;有限元;共轭梯度法;并行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48(2010)04—0316—04 Finite element parallel computing for plane gate structural analysis Fu Chaojia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yt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plane steel gate was analysed.A f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plane steel gate was established.A parallel solution strategy was presented.A method incorpor— ating the loop・unrolling technique was proposed to implement parallelization of element stifness matrix.The 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was adopted to solve the finite element sets of equations.Reasonable results with a considerably high parallel computation eficifency were obtained with the designed paranel algorihm.It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arallel computing vall reduce structural calculation time for large—scale structure analysis. Keywords:plane gate;finite element;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parllael computing 平面钢闸门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在一般 的中小型工程中,通常简化为平面问题进行设计。 梁上设通长的胶木滑道支承。钢材Q235,弹性模 量E:2.06×10’MPa,泊松比 =0.3,密度y= 7.85×10 kg/m。。计算荷载主要考虑作用于闸 门的静水压力与自重。 闸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空间 结构体系,作用荷载将由全部组成构件共同分担。 平面闸门工作时,所承受的荷载将通过各构件的 相互传递并由整个结构共同承担,因此计算模型 对大型工程,则需要对其进行精确计算,需要按空 间结构进行分析,计算规模巨大。将并行有限元 法应用于平面钢闸门的计算分析,可以增大计算 规模、提高计算精度、大幅减少计算时间。 1 闸门结构 某平面钢闸门,孔口净宽3.5 m、净高4.5 m, 底坎设计水头36.5 m。f-j叶布置如图1所示,边 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各构件的几何性质、变形特征、 受力方式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等,以正确反映出闸 收稿日期:2010—06—03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教高(2009)8号);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研究项目(JB08189); 福建工程学院科技启动基金项目(GY—Z0707) 作者简介:付朝江(1966一),男(汉),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数值计算分析. 第4期 付朝江:闸门结构分析的有限元并行计算 317 门的整体作用以及各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本文 组合变形,因而采用单元来模拟其相应构件时,应 运用薄壁结构分析理论,针对平面钢闸门的特殊 能够反映出这些变形。为了考虑非正交边界的薄 构造形式,建立一个薄壁单元和空间梁单元;根据 板变形情况,选择任意四边形等参数薄板弯曲单 不同构件的工作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单元 元 和任意四边形平面应力单元进行叠加,组成 进行模拟,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平面闸门的 任意四边形平面壳单元进行模拟;另一种常用构 结构分析。 件是空间梁单元 ],其典型受力方式是承受轴向 拉压、剪切和弯曲应力,用于模拟闸门主梁和隔板 的上下翼缘、次梁等构件。对任意四边形等参数 薄板弯曲单元和空间梁单元分析如下。 任意四边形等参数薄板弯曲单元坐标变换公 式为 4 4 =∑ ( , ) ;Y=∑ ( ,.,7)), (1) l=l l=l 1 ( ,田)= 一(1+ , )(1+可, ) ( 。, )=(一1,一1),( , :)=(1,一1), (邑, 。)=(一1,1),( ,叼 )=(1,1)(2) W=Nl + 1 1+ l l+Ⅳ2 + + ^ ,2+Ⅳ3 r3+Ⅳ土30 +J7v 0 +Ⅳ4 + 图1 闸门门叶结构布置图(单位:衄) + (3) Fig.1 Structure layout of plane gate(unit:mln) 式中, 为节点挠度; 为绕 轴转角; 为绕Y ,I,轴转角;Ⅳ , , 分别为相应的形函数。可推 2并行有限元法计算 导出单元刚度矩阵 ‘2.1分析原理 IC=IIBTDB 1.,l I d d田 (4) 平面钢闸门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薄壁结构体 式中,B=[B B2 B3 B4],B =AC ,其中 系,由一系列板、梁、杆等构件组合而成。其结构 A= 组成、计算工作都相当复杂。平面闸门有限元模 f盟\一2盟盟 型的建立特别是单元的离散化是否合适是计算成 、0771 功的关键 J。因此单元类型的选择及模型离散 1 fI J 一2鲤丝 I I 化是整个计算工作的基础。闸门在运行时,面板、 卸 主梁、腹板等将发生弯曲、轴向拉压、扭转、剪切等 一2 卸却 2f皇 +盟 1卸 却 , Nt 8e Ci= t N i N 咖 卸 一 等+ 筹 裔 警+一 等 舞 O一 N ̄ ON叼# 8% a = Jl I= 8毛 OZ主=, i=1 壹i=1 Ox y 却卸 ,: : 【2簇3l8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8卷 式 ,. r........。.。。D ..= .........L 将上述薄板弯曲单元和平面应力单元组合叠 , 0 0 0 加形成平面壳单元,并将各单元在局部坐标系中 的刚度矩阵转换到整体坐标系中,即可模拟闸门 的面板、腹板等构件。 对于空间梁单元,取位移模式为 A2= 配=00+aI =h1(戈)口 =bo+blx+b2x +b3 。=h2(x)b W=co+ClX+c2 2+C。3X=h2(x)c =do+d1 :h1(x)d (5) Oy= dw=c1+2c2 +3c3 将各单元的刚度矩阵进行组集,可得到闸门 结构静力分析的平衡方程 Oz= -61+2 +3b3戈 ∑ =Ri(i=1,2,…,n) (7) J=1 式中,h ( )=[1 ];^ ( )=[I 。]; a=[口o n1] ; =[b0 b1 b2 b3] ; 式中, =∑ 为总刚度矩阵中第沂亍c=l 第_『列元 c=[co c1 c2 c3] ; =[do d1 T o 素,聪为由单元e(单元总数为m个)所提供的该 其中,口,b,c和d是位移模式的待定常数组成的 向量,它们可由节点位移来表示。根据虚功原理 1—2 0 O 0 O 0 元素分量;R =∑ e为作用在节点上由荷载所 e=l 可推导出空间梁单元的刚度矩阵 引起的外力总和, 为由单元e所提供的外力分 o 3~ o 0 o 2一= DBdV (6) 量;口为节点位移列向量,即为方程组中待求的未 知量(总数为 个)。 0 o 3一0 0 o 2一 0 2.2计算模型 H ( ) 1 0 E 0 O 0 l~Z 0 0 一y日, (一 O o o 0 O E 量一 0 0 Gj] 为弹0性●一。一矩 阵; o O : p日, (, )( )r )1. 根据闸门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以及各构件 的实际形状和布置方式进行离散。将闸门面板、 J 主横梁腹板、纵梁腹板、边梁腹板等离散为板壳单 元;次梁、主横梁和纵梁翼缘等离散为梁单元。考 o O 一 0 0 0。一●一 虑到整个结构在单元剖分时各构件节点、单元的 其中, 衔接问题,建模时以各梁系的中心线为分界线将 日 (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面板分块,然后在梁格区间细分单元。总之,单元 日 ( )=[0 0 0 0 0 0 0 2 0 0 0 6x]; 的划分应使各个部件在相互连接处保持具有共同 tt ( )=[0 0 0 0 0 0 0 0 2 0 6x oJ; 的节点,并且在进行单元细分的时候,应尽量使板 日 (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壳单元的长宽比接近于1,以保证最后所得结果 的正确性。据此所建立的闸门有限元计算模型结 点总数为6 854个,单元总数为6 410个。坐标系 定义为 轴为沿主横梁轴向,Y轴沿水流方向,指 向上游, 轴铅直向上,0点位于门底。图2为闸门 有限元网格。约束条件为闸门底部受铅直向链杆 约束,闸门在滑道支承受顺水流方向约束。为保持 A1= 计算模型几何不变性,假定闸门底部面板中间结 点在垂直水流方向水平位移为0。 2.3并行求解策略 在计算中,单元刚度形成和方程组的求解可 实现并行处理。由于闸门结构构件多和布置复 第4期 付朝江:闸门结构分析的有限元并行计算 319 图2有限元网格划分 Fig.2 Finite element mesh 杂,不便于采用物理级的区域分解,因而采用程序 级的区域分解,即隐式区域分解实现单元刚度的 并行计算,提出采用循环分解技术 来实现单元 刚度矩阵生成的并行化。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 法 (PCG)并行求解系统方程组式(7)。 循环分解是将计算的任务在各个处理器中进 行划分。由于有限元单元刚度的生成是的, 这一特性使其易于并行化。在串行计算机上,单 元刚度的形成用循环语句实现,用伪码可表示为 for(int i=1;i<=NELEM;i++) // NELEM为单元总数 ELSTIF //调用单刚计算程序 ASSEMBLY //组集总刚 end for 循环分解可以有效地分配一个循环中的计算 任务到各处理器。应用循环分解方法,该程序可 并行化,即表示为 for(int i=my—rank+1;i<=NELEM;i+ =NPROC) ELSTIF //调用单刚计算程序 ASSEMBLY //组集总刚 end for SEND GSTIF //将其它处理器的总 刚发送到my—rank=0的处理器进行组集。 其中,my—rank表示当前进程号;NPROC为处理 器总数。可举例说明如下:假如有10个单元,2 个处理器。设s为计算一个单元刚度所用的时 间,a为将该单刚组集到总刚矩阵中所用时间。则 串行计算所用的总时间为 。=10(s+口);并行 计算时,每个处理器只需计算和组集各自的5个 单元,然后处理器2将结果发送到处理器l,最后 组集成整体刚度。设d为处理器间数据传送所用 的时间,r为将2个处理器中的刚度组集成整体刚 度所用的时间,则并行计算所用的总时间 = 5(s+0)+d+r。显然 小于 。 ,即实现加速。 3并行计算结果及分析 闸门结构分析的数值计算是在DELL工作站 机群上进行。该机群由2台双CPU的DELL工作 站通过100.0 Mbps以太网连接而成,共有4个 CPU(2.4 GHz Xeon chips,512 KB cache),每个节 点内存1.0 GB。每台工作站都有真实的IP地址, 使用消息传递接口(MPI) J。操作系统为Red Hat Linux9.0。 并行计算结果列于表1,f-j叶结构中间一根 主横梁上、下缘的轴向正应力和挠度计算结果如 图3所示,其跨中轴向正应力和挠度如表2。 表1并行计算结果 Tab.1 Results ofparallel computing 门叶结构中间一根主横梁上、下缘的正应力 和挠度表示为图3。 从表l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有限元并行 计算具有较高的并行加速比和效率,并行计算减小 表2主横梁跨中轴向正应力和挠度计算结果 rab.2 Results of axial normal stress and deflec廿on ofthe horizontal inca beam 了结构分析的计算时间。主横梁的应力和挠度计 算结果如图3所示。其跨中应力和挠度与文献 [6]的计算结果比较列于表2,可以看出两者的计 算结果非常一致,表明了本文并行计算结果的正 确性和有效性,说明并行计算是可行并具有实际 的应用价值。这意味着大型 (下转第336页) 336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8卷 [5]Dabaon M A,E1一Boghdadi M H,Hassanein M F.A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between stifened and unstifened stain- less steel hollow tubular stub columns[J].Thin-Walled Structures,2009,47(1):73—81. [6]Dabaon M,E1一Khoriby S,El—Boghdadi M,et 1a.Confinement effect of stifened and unstifened concrete.iflled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9,65(8/9):1846—1854. [7]周继忠,郑永乾,陶忠.带肋薄壁和普通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经济性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 (4):598—603. [8]郑永乾.火灾下带肋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温度场的计算[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720—724. [9]KedurV,DwaikatM,RautN.Macroscopic FEmodelfortracingthefire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lr ̄te structures[J].En. gineering Structrues,2009,31(10):2368—2379. [10]AlJ.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 na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iflde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S].Tokyo,Japan:Architec. tural Institute of Japan,1997. [11]“L Y,Purkiss J.Stress-strian consittutive equations of concrete materila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J].Fire Safety Jour- nal,2005,40(7):669—686. [12]郑永乾,韩林海,经建生.火灾下型钢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25(9):118—125,148. [13]Lie T T,Chabot M.Experimental studies O11 the ifre resistance ofhollow steel columns ifled wiht plian concrete[R].In- temal Report No.61 1,Ottawa,Canada: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1992. [14]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Hass R.Practical rules ofr hte des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composite coluHII ̄submitted to ifer[R].Technical erport No.69,Braunsehweig,Germany:Institute ftrt Banstoffe,Massivbau und Brandsehutz der Teehnischen Universi6it Braun- schweig,1986. (责任编辑:林仁铨) l'’''’''','', ',’,,'ll’,,',,, ',',','',,,,',,,,,,,ll-’,,’'l’',’l,’I,’l,’,l’,l',l’'l'',lib,l’ (上接第317页)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平面钢闸门的工作特点,研究和 建立了平面钢闸门的精细组合有限元计算模型并 进行了并行计算。提出了并行求解策略,将有限 图3主横梁的应力(N/mm2)和挠度(mm) 元并行计算应用在水工钢闸门结构分析计算中, Fig.3 Stress and deflection of the horizontal main beam 取得了较高的并行计算效率和合理的计算结果, 明显减小了结构分析计算时间,使闸门结构按空 工程闸门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在较短的设计期 间体系分析计算成为现实,展现了并行有限元法 进行多个方案的比较,大大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燎军,陈文龙,叶华顺.恒仁高孔平面定轮闸门三维有限元分析[J].水利电力机械,2003,25(1):l2一l6. [2]董军,刘旭红,姚顺忠,等.基于虚功原理表达的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分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4): 59~62. [3]Luca Pavarino F.BDDC and FETI—DP preconditioners for spectrla element disceritzafions[J].Computer Mehtods in Ap- pu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196(8):1380—1388. [4]Rama Mohan Rao A.MPI-based parallel ifnite element approaches ofr implict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employing sparse PCG solvers[J].Advances in Engineeirng Softwaer,2005,36:181—198. [5]付朝江.集群MPI环境下有限元结构分析并行计算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6. [6]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水工钢闸门设计[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128—158. (责任编辑:林仁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