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Journalof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
务
柃
象
汉
Vol. 12 No. 4
Jul. 2018
doi:10. 13316/j. cnki.jhem. 20180622. 014
“一带一路”沿线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
马煥灵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高等教育话语权是依靠话语实践实现话语规则与话语事实的联结而形成的特定权力关系。资本的国 际化为西方占据高等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奠定了基础。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长期处于引进、模仿、借鉴的状态, “一带一路”倡议为其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其走上自主之路。中国的“双一流”高等教育行动为“一带一 路”沿线亚非各国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树立了榜样。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9
G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 — 8381(2018)04 — 0044 — 07
“一带一路”是在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 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倡 议,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发展、推动沿线国家繁荣 进步、增进互联互通和深化各国交流合作具有重 大意义。高校具有密集生产知识和培养高层次人 才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沿 线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密切合作。因此,高校 应承担起为“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培养人才的使 命。亚非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主力军,在 高校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作的基础是平等 对话,但如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控着国际高等 教育话语权,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校欠缺 平等对话的基础,深度合作难以企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落实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把 握新时代的契机,重构国际高等教育话语权的格 局,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力量。解析“话语”和“权力”两个词汇是理解话语 权的基础。首先,“话语”在语言学中是指能够完 整表达某种思想或意思的文字或语言。后来法国 社会学家福柯(MichelFoucault)对话语作了新界 定:话语是一种以其特有方式构成的知识体系和 社会实践。”1]随后他又指出,话语与权力相互影 响。话语作为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的表达 方式或载体,与软权力的运用融为一体,使话语权 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柔性支配力量。其次,“权 力”起初被认为是一^种强制力,一^种实体性的力 量,但经过多学派的质疑、批判和讨论后,逐渐达 成一种“关系论”共识,即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是社会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不仅指强制 力,也包括说服力和影响力。由此,权力在“关系 论”基础上逐渐区别出“硬权力”和“软权力”及其 在国际关系中的发展趋势。正如国际关系学专家 约瑟夫•奈(JosephNye)所言,权力中的可代替 性在削弱,强制性在减小,有形性在降低,权力更 倾向于无形的资源,如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 策、国际机制等[2]20。“塑造偏好的能力倾向于与 无形资源相联系的软权力,这与跟有形资源相联 系的硬权力如军事权力和经济权力形成对 比。”2]27软权力通常指一个主体利用文化、价值观
一、高等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逻辑与发展格局
高等教育话语权作为一个话语、知识和权力的 统一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成逻辑。国际高等教育 话语权的基本格局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一)高等教育话语权及其生成逻辑 话语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柔性支配
收稿日期:2018 - 04 - 13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R2015011);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中心基金项目(YN2017006) 作者简介:马焕灵,教授、博导,教育学博士,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教育与法律研究。网络出版时间:2018 - 06 - 22网络出版地址:http: # kns.cnki.net/kcms/detail/32. 1774. G4. 20180622. 1344. 028. html
第4期马焕灵“一带一路”沿线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
和意识形态等影响另一主体,使之甘愿达成自己 目的的无形权力,也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 得预期目标的能力。软权力的吸引力来源于“思 想、文化或通过设定影响其他国家偏爱的标准、制 度或议程的能力”[3]。
高等教育话语权是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结合 体。知识是人类理性力量的体现,而社会的价值 准则与行为规范也正是按照人类的理性而建构起 来的。高校作为以知识创新、知识传承和社会应 推动下,借助自己的发展阶段优势、技术和资金优 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以及公民 社会优势,逐步形成了主导型国际话语权。借着 这一话语事实,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资本的国际 化,而资本的国际化又为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主导 权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各个国家 之间并非只有经济联系,不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等也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必然在价值输出等方面处于 用为己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承担者,生产着对 经济权力和权力的行使及其质量具有决定作 用的知识权力[4]。进一步讲,话语就其本身而言 只是一种形式,与不同的知识内容结合才能获得 其特质与生命力。高校生产的知识当然也是话语 权的一部分,其表达形式通常是语言编码,载体是 词语,这也恰恰为话语权填充了实质性内容,使高 校形成了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当这种体系进行运 作时便形成了高校独有的话语权。
高等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需要三个基本要素。 其一,话语事实上是高等教育话语权的载体。一 定的话语总是依附于一定的事实载体,因此,只有 附着在物质权力单位和特定文化权力场所的高等 教育话语才具有话语权,这指的是那些能够维持 或国际高等教育话语秩序的话语力量。在全 球化时代,决定国际高等教育话语秩序的话语力 量包括军事话语、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和文化话语 力量,这些力量的对比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高 等教育话语地位。其二,话语规则是高等教育话 语权的核心。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话语的手段,目 的是创造秩序。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 家的大学都拥有自己的立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发言者、倾听者或观察者的角色设定和转换规则 都是话语规则,因此,获得话语权的核心是确立话 语规则[]。其三,话语实践是高等教育话语权的 支点。在话语事实和话语规则之间仍需一个中介 环节将两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话语实践。一定的 秩序和具体的实践使得话语的含义在一定的范围 内获得相对的稳定性。只有在话语实践中反复强 化和巩固高等教育话语规则与高等教育话语事实 的联系,才能真正形成高等教育话语权。
(二)国际高等教育话语权格局的形成
从国际化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在全球化的
主导地位,因此这种国际化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 “西方化”的珞印。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发展,知识在西方国家 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愈发重要。特别是进人21世 纪后,知识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起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当前社会已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型社 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是推动科学技 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当今经济国际 化过程中,知识增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 张的力量,扩大了其对外扩张的优势。知识生产 兼具科学性和观念性,这使得高校的知识生产逐 渐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一部分。西方高等教 育话语权是话语、知识和权力的统一体,是一种软 权力,这一权力在客观上成为影响他国高等教育 意志的力量。软权力与知识生产相结合,进一步 巩固了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随着“西方化”的深人进行,西方高等教育对 亚非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进行了“殖民”。西方高等 教育话语权以词语或言语为主要形式,不论是作 为一种话语或表达性的权力,还是作为一种知识 的建构方式,必然会融人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 念。软权力的执行依靠话语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等 内容,而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必然包含着西方 国家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此,西方高等教 育话语体系或话语权中也必然包含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历史上英、法、德等
资本主义国家对部分亚非国家有过长期的殖民或 半殖民统治,这种统治通常是以军事力量和经济 实力为基础,用暴力手段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 西方国家的价值体系、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强 行人侵了亚非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过不同程 度的文化冲突。但由于西方国家有强大的军事和 经济实力做后盾,以致这些亚非国家文化在二者
46第12卷
的冲突中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亚非国家在被入 侵、被殖民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西方理念、政治体 制等的先进性,从而主动地学习西方文明和 机制等,从另一方面协助了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 态的传播,使其逐渐占据这些亚非国家上层建筑 的主导地位。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等通过言语和 特有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西方国家占据着 话语主导权,其话语体系也顺理成章地在当地社 会和高等教育中取得合法性。在这一基础上,西 识既有利于统治,又有利于在传播中提升本土高 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地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话 语体系的地位决定了高等教育实力水平和国家竞 争实力。在知识创新、高素质人才和高等教育的 竞争力链条中,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 成与国家竞争力呈高相关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不 可忽视的是,国际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化制 定权在高等教育的实力水平评估中占据着绝对高 地,因为它代表着高等教育话语权。高等教育实 方高等教育凭借其国家的优势地位,在经济国际 化的浪潮中,通过学术交流、教材流通等方式不断 冲击着亚非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而亚非高等教育 也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这种冲击 和影响。
以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为主导的一个多世纪以 来,亚非高等教育话语的发展滞后于西方高等教 育,长期处于对西方高等教育话语的引进、模仿、 借鉴状态。当前,国际高等教育话语是以西方学 者的精致语言编码压制亚非国家的大众化语言代 码。由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话语的标准化,亚非 国家的知识生产必然成为其所规训出来的理性科 研的客体化成果。如今我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西 方高等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最突出 的表现是亚非国家的高等教育以西方高等教育的 知识成果为圭臬。西方高等教育在某些领域的确 处于领军地位,但并非所有领域。以偏概全地认 为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成果都是先进的,是西方 高等教育话语权的溢价效应,充分彰显了其领导 地位。
二、西方主导的亚非高等 教育话语权的消极影响
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通过发挥两种功能在国际 化浪潮中实现对外扩张并巩固其地位。一是高等 教育发挥生产和提供知识服务的功能。高校以专 家咨询和智库建设等形式,一方面为本国发展出 谋划策,发挥着“智囊”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高 等教育竞争中,通过教学和科研等形式发挥着文 化引领的作用。二是高等教育发挥转化和传播特 定知识的功能。高校既承担着科学研究以及服务 社会发展的重任,又传播和植入特定的价值观念。 高校对国家秩序进行合法性确证,使得生产的知
力的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实力的竞争,谁拥有强 大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 制高点。这也是高校争夺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 缘由所在。
首先,西方高等教育主导亚非高等教育话语 权,不利于亚非国家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资源,促 进本土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
连同其他因素决定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包括文化 传统、物质遗产和实践方式等,这些都属于特有资 源,适合本土问题的解决,因而对这些资源的充分 利用将有利于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但是 由于外部话语权对本土话语权的主导,使得本土 研究者被迫纳入外部话语体系,在外部话语体系 下进行知识生产,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知识并 不一定适合本土问题的解决。比如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识发展理论最初是以西方国家志愿
者作为被试者,而认知的发展受个体遗传和社会 文化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由于东西方儿童 认知的发展存在差异,所以仅靠西方志愿者得出 的实验数据是存在偏差的。由此可以看出,部分 研究者动辄以西方理论为研究起点和理论依据, 不考虑本土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的研究成果不 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次,西方高等教育主导亚非高等教育话语 权不利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在当代 社会条件下,高校面向开放环境,融入教育国际化 大潮,推进科学技术创新,面向激烈的人才竞争, 承担科教兴国的重任,既成为各种文化的集散地, 更成为文化交汇、交流、交锋的前沿。”[7]西方高等 教育的话语主导地位,不仅不利于这些高校的发 展,而且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单一话语权及其 体系使得文化与知识生产都具有单一性,从而使 得社会和人日趋成为马尔库塞(
Herbert Mar
第4期马焕灵“一带一路”沿线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
cuse)所言的“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8]。
例如我们在提到“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时,总会借 用哈贝马斯(Jiirgen Habermas)的理论。哈贝马 斯的研究是基于当地社会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并 受其个人经历和知识体系的影响,并不适用于所 有情况。但是部分研究者总是奉行“拿来主义”, 直接依据西方某些所谓的先进理论对当地社会问 题进行研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国际化时代,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相对于 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沿线亚非高等教 育话语权的重构更具有迫切性。因为,“一带一 路”倡议需要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团结协作与共 同发展。而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对亚非高等教育 话语权的主导不仅起到阻碍作用,而且易使“一带 一路”倡议演变为西方国家资本继续扩张的新型 工具。
(一)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重构的迫切诉求
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重构的迫切性主要来源 亚非高等教育而言确实处于强势地位,迫使亚非 高等教育依从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并从中汲取 “先进”的思想观念;二是亚非高等教育中的研究 者既没有正视“拿来主义”的危害,也没有批判“先 进理论”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世界话语权的单一 性,从而影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最后,西方高等教育主导亚非高等教育话语 权不利于知识生产与创新。知识生产大致涉及两 个方面:思维的形成和表达。植根于社会现状的 知识生产,需要适合自身特点的话语体系来进行 思想的生成与表达,这种适合自身特点的话语体 系也就是当地社会“土生土长”的话语体系。但是 当前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对亚非高等教育的主 导已影响到当地高校的知识生产过程,影响知识 的生产与创新。例如有些研究者习惯将“全人” “完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或研究目标,而这些 都是翻译欧美高校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研究者能否确定所谓 的“全人”“完人”就是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中所指的 原意;二是“全人”“完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有何 区别。“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是适应我国发展 现状,经过实践检验的;而“全人”“完人”是西方概 念,其指向并不比“人的全面发展”明确,而且不一 定适合我国的现有理论,随意引人容易造成教育 理论的混乱。因此,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并不 利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
三、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重构的
迫切诉求与契机
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主导亚非高等教育话语 权,必然会给亚非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文 化交流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促使 亚非国家亟须重构自己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特
于三大需要。首先,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 是亚非大学本土化知识生产的需要,在本民族和 国家文化观念影响下进行知识生产,能够更好地 解决本土问题。其次,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 构是本土大学思想表达和学术交流的需要。话语 权的直接作用是表达思想观念,是连接知识生产 和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最后,亚非高等教育话 语权的重构是本土大学知识创新的需要。有效保 证大学的话语权是学术交流的重要保障,而知识 创新离不开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因而保证 高校的话语权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总之,亚 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是各个国家发展的需 要。通过保证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顺利发挥作 用,让知识成果充分发挥国家引领功能,将有利于 发挥高校对社会的正向辐射作用,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和国民素质,也有利于各国高校深度合作 和共同发展。有利于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自 主的全球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应存在一种理想结 构,这一结构应该立足于大学在知识生产过程和 表达过程中的国家服务功能,这要求各国高校的 话语权应该具有、平等和协作特质。
首先,西方高校与亚非高校话语权应各自独 立。高校就其本质来说,是生产知识、创新以及探 求真理的地方。因此,高校是通过知识生产和创 新、转化和应用知识的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高 校生产的知识需要经过转化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 有价值,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利益主体间的交流 与互动。就高校而言,高校有责任对自己生产的 知识做出恰当的阐释,因此,高校应该拥有的 话语权。在的性质上,西方高校和亚非高校 话语权的应该是事实上的,而不仅仅是 法律文本或名义上的。这种是根植于自 己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适合民族和
48第12卷
国家发展的。在表达形式上,由于话语权根 植于民族或国家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内容,因 此其内在特殊性和生命力也来源于这些内容。所 以,不同高校的话语体系或话语权有其独特的表 达方式、知识体系和实践方式。实际上,高校话语 权的就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观念等的独 立,因为高校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等是民族 和国家文化观念等的缩影。高校话语权的相 当于肯定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与沟通和对话的行为体仍然可以达成共识,西方 高校与亚非高校话语权协作仍可以达成。
(二)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契机
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需要外部力量的 支持,这种支持必须是全面、有深度的。如今“一 带一路”建设正给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带来 契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国深化合作 发展,有利于各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进而有助 于支持亚非高校话语权的。这种支持可以分 的存在与发展。因此,西方高校和亚非高校 话语权的各自,也就是肯定与尊重各个国家 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知识生产,这将有利于提 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高校生产 知识的丰富性。
其次,西方高校与亚非高校话语权应彼此平 等。高校是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地方,闭门造 车不利于其发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必不可少。 高校不能仅利用自己的知识成果和社会实践来进 行知识生产和发展,更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知识 交流。对高等教育而言,通常表现为高校间的学 术交流。学术交流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思想如 何碰撞,而在于交流时的话语权是否平等,这种平 等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彼此话语权及其体系的尊 重,这种尊重主要指对学术观点、知识结构、相关 学术活动的尊重。二是对不同高校话语权及其体 系背后的各种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的 尊重。正是因为拥有文化观念等不同的内容,话 语权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尊重这些内容才能使 话语权获得基本的平等。三是要排除权力的干 扰。由于话语权处于一^种权力体系中,易受到权 力的干扰而破坏其平等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 施防止权力的干扰。这里的权力是泛指能够影响 话语权平等的一切力量,包括军事权力、经济权力 和政治权力等。
最后,西方高校与亚非高校话语权协作发挥 作用。高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沿线 国家和高校能够达成共识,合理制定话语规则,从 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话语权有效施行。 良好的话语规则决定了参与沟通和对话的各方彼 此相互尊重,各方拥有平等接近话语的权利和机 会,从而使各方的需求均通过话语形式加以表述 和诠释。如此,即使在缺乏价值分享的情况下,参
为两种:一是沿线国家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 丰富高校知识生产的资源,提升知识生产和创新 的质量,提高亚非高校的国际地位;二是沿线各国 通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增强支持话语权独 立的力量。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亚非国家有条件在教 育、文化交流和知识创新等方面,以一种较为直接 的方式支持亚非国家各自话语权的,并扩大 影响。知识生产和创新对亚非国家高校话语主导 权的建立起基础性作用。从过程上看,知识的生 产和创新是在原有知识遗产基础上,经过持续的 交流与创造的结果。亚非国家保存着相当丰富的 本土文化和知识遗产,当今各国在国际化浪潮中, 广泛进行了诸如“博鳌亚洲论坛”乌镇国际互联 网大会”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各国也通过留 学项目、学者访问和科技合作的开展促进人员、物 质和信息流动,这有益于知识生产与创新。从组 成上看,知识生产和创新也是人才在掌握各种思 想材料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方式, 总结、提炼和再创造的结果。虽然许多亚非国家 面临人才流失困境,但其多年助力高等教育的发 展,注重本土高端人才培养,为开展科技国际合作 项目、援建新项目提供了较充足的人才支持。虽 然许多亚非国家在进行某些科学研究时因缺乏高 端设备和相关顶尖技术而难以开展,但经过多年 的发展积累,已掌握比过去要多的技术手段来开 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科研活动,这同样极大助力知 识生产和创新。因此,不论从过程还是从组成上 讲,亚非国家有较为充足的条件以直接的方式支 持知识生产和创新,逐步建立话语主导权。
其次,亚非沿线国家通过文化教育以外的政 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话语主导权的品质与 地位。话语权实质上是一种软权力,知识是基础,
第4期马焕灵“一带一路”沿线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重构
权力运用是关键。这种权力运用的前提在于本国 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诸如“东盟”“东盟10 + 1 ”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 “非洲联盟” “海合 会”“阿盟”等的存在,使得亚非国家可以在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合作,取长 补短,借鉴吸收有益成果,不仅大幅提升了本国实 力,而且以联合或整体的方式提升了国际地位。 另外,亚非沿线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对其他国 家诸如“高铁”等的引进,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的 要融人本土价值观念,一方面需要各国提供必要 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培育适合 本国或者地区的核心社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需 要研究者有意识地在知识生产、知识创新中融人 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 反思现状与去糟取精
一般来说,亚非国家受到殖民时期的文化影 响十分深远,高等教育话语权中也有体现。当这 些话语体系受到本土知识或价值观念的挑战时, 合作,以及接受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援建支持都 有助于经济实力的提升。当然亚非国家实力的提 升并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这些 国家也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实力。因此,亚 非国家有足够条件间接地支持高等教育话语主导 权的形成。
四、“一带一路”沿线亚非高等教育
话语权的重构路径
(一)扎根本土与价值融入
从本土化和价值融人来看,亚非高校要在解 决本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土的知识体系 和话语体系,并有机地融合为自身价值体系。一 是扎根本土。亚非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不仅要在发展中解决自身问题,而且要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此过程中,他们必 然要借助相关技术和知识,而技术又是通过知识 的转化和应用得来的,因此,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 键点。各国情况各异,在解决问题时应采取适合 本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方案。这就需要各国深人 调查实际情况,发现总结规律,生成适用于本土实 际情况的知识。话语体系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 撑,只有知识才能赋予话语体系生命力,否则只是 生成体系的表达规则而已。因此,只有扎根本土, 生产适用于本土的知识,才能有效支持亚非高校 话语体系的形成。二是价值融人。从外在表 现看,话语体系由具有逻辑和实际意义的知识及 其表达方式组成,也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人们容易 忽视其深层价值体系的存在。整个知识生产过程 一直受到各种价值体系的影响,这些影响通常包 括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当时占主 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等,这会在无形中影响着话语 体系的性质。因此,亚非高校的知识生产和创新
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优势,都会有意识地阻碍当 地社会和高校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亚非 高等教育在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时,需要注 意对现有思想体系进行反思,并从中汲取和总结 经验,不断发展。
话语权的确立必须经过实践,只有经过实践 的检验,才能体现正确性。对亚非高等教育既有 话语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者对 呈现在文本上的话语进行分析,分离出那些非科 学的、不适用于自身发展的部分。这一部分相对 比较简单,受到的阻力不会太大。二是对话语体 系发生作用的实践方式进行分析,即文本上的话 语是怎样被实践的。文本上的话语需要通过权力 发挥作用,其中涉及多个主体。一直以来,西方国 家利用权力确立了多元相互协作机制,保证其话 语体系的运行。研究者若要探寻话语体系发生作 用的实践方式,并对其做出改变,必然会触及西方 高校的利益,研究遇到阻力。所以研究者对现有 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是研究者的个人行为,也是 一种国家行为。国家是研究者坚强后盾,能够提 供强大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三) 提升综合实力与体系化运用
由于西方国家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其 现有话语权的地位,所以亚非国家在运用其话语 体系时必然受到西方国家的阻碍,亚非高校要注 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知识生产在话语体系 中的运用。知识决定话语权及其体系的性质和生 命力。西方高校为维护其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必 然会垄断知识生产的相关资源和技术,以保持其知 识生产和创新的“先进性”。二是关注其他领域的 发展。话语权的还涉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如经济、军事、政治等。亚非高等教育话语权的独 立必然会对西方高等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产生
50第12卷
159.
[2]约瑟夫•奈.美国注定领导世界?——
性质的变迁[
美国权力
冲击,这需要国家经济力量及军事力量的支撑。因 此,亚非国家要重视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提 升其自身综合实力,为争取话语权做充分的准备。
另外,亚非高校通过对原有话语体系进行反 思和去糟取精之后,要逐步确立起具有其自身特 色的体系,并加以运用。知识的发展都是以现有 知识成果为基础,大破大立式话语体系的建立并 不是一种理智方式,只会对既有知识成果造成不 必要的损害。而且“重新式”的建立方式实际上也 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亚非高等教 育话语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持稳步前进的原则。亚 非高校要在原有话语体系下,融入本土研究成果: 随着本土研究成果的逐渐增多,原有话语体系的 框架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土知识成果的质量和地位 不断提高,同时原有价值观念和本土价值观念也不 断融合,最终形成亚非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
[7 ][5 ][4 ][3 ]
M].刘
华,译.北京:中国人民高校
出版社,2012.
KEOHANE R 0? NYE J S. Power and interde
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Foreign affairs ,199S ,7 (5) :S1 - 94.
眭依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速高等教育现代 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必须选择[].中国 高教研究,2015(7):6-8.菲利普•萨拉森.福柯[
J
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
M].卢
溶,译.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3.
[6]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
郑永廷.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思想理论 教育,2012(1)4-7.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1.
M].刘
继,译.
参考文献
[1 ]
王治柯.福柯[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
(责任编辑刘伦)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Asian and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along nthe Belt and Roadn
MA Huan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The discourse power of higher deucation is to form a specific pow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connection of discourse rules and discourse fact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dominance for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discourse power ofin Asia and Africa has long been in the state of introduction, imitation and reference, and \" the Belt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them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ir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Chinar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s set an example for the rer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in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higher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