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期地方治理困境与创新探析
作者:王成
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及多元化思想盛行,对地方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新时期地方如何应对多元化及经济全球化挑战,如何解决地方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地方治理创新优化路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因此,本文深入分析新时期地方治理面临困境,据此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及效果。 关键词:地方 治理困境 社会公众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承担着多种职能,一方面地方承担着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增加当地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地方需要为当地群众提供基础设施及优质公共服务。同时,地方还承担着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责任。由于中国历史遗留因素及法制不健全,地方在治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当地历史、文化、人情等非制度因素左右。例如:我国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三农”问题,为此多次下达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及指示,但是从地方具体实施的过程及结果来看,不同地区地方执行该力度存在一定差异,执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地方治理措施方式、力度等对其治理成果影响很大,新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治理效果,探索有效的治理模式,地方在治理过程遇到哪些瓶颈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1.新时期地方治理面临困境
1.1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在改革过程中,将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适当的调整具体的规章制度。虽然和地方的方出发点相同,有着共同的长远战略目标,但是从地方短期发展来看,部分地方为了实现短期快速发展,会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本区域内,20世纪90年代的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同地区上演。例如,由于近几年各地经济发展迟缓,安徽省为了保护当地汽车、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出台了优先使用本地产品的,影响到当地市场秩序健康发展。二是我国监督约束有待于完善。地方的行为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约束,在不影响地方各项工作前提下,对其具体权利进行适当约束十分有必要。由于中国历史分权遗留因素依然存在,各级部门权利范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及明确。 1.2地方目标管理体系有待于健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标设置不合理,地方目标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方侧重于经济目标,在制定地方目标管理指标时,经济指标占据60%及以上,过分追求GDP的增长。部分地方为了实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招商引资,甚至将部分高污染企业引入开发区,对当地部分群众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关系到群众与关系的共性目标泛化,在考评过程中占的比例较小,地方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地方考核内容诸如:公共文化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党的执行力、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方面需要纳入考核范畴,并适当增加考核比重。社会文明程度高低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共性目标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较低,反而不利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设置目标难以进行具体量化,例如:民政工作、综合治理、信访、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精神文明纳入进来。在实际的操作中考评指标的设计也有着不合理的地方,存在一定缺陷,没有把实际具体的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个别基层评估小组为了方便,将指标全进行简单划分,导致当地评估考核与基层工作成就存在一定出入。四是实施目标管理中,决策、执行、监督权不分。
1.3社会公众参与当地治理意识薄弱,参与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当地管理意识水平普遍较低、对公众参与引导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其他的非组织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足够的社会力量。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管理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意识淡薄。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社会大众思想影响较大,群众对参与地方治理热情较低,大部分群众认为社会治理属于的事情。二是社会组织参政能力较弱,我国存在很多社会性的组织,如:社区小组、妇女联合会、青年团等等,这些社会组织规模小、影响力有限,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公民参与制度急需健全,当前我国初步制定了一些关于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的公民参与治理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流于形式。 2.新时期地方治理创新路径选择
2.1建立健全地方政务公开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型电子
推行监督部门政务公开机制,部门监督部门及工作人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避免监管部门滥用公权为自己谋私利。在全社会群众的“眼睛”下,群众可以随时举报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一旦查实,严惩不贷。值得注意一点,避免群众胡乱举报情况出现,这样不仅会增加部门工作负担,还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监管人员在要大胆行使市场监管职权同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作为,做到公平和公正,做好为人民的公仆。
建立一个完全以当地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网站,主要包括国家法规、办理事务流程、意见箱等通过政务公开方式,定期工作规划、目标、工作成效、新决策等在电视或者网站公开,允许广大社会民众献计献策,尤其是当地发展难点或者重大问题,为当地经济及政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展提出宝贵意见。通过政务公开,群众可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哪些工作是有成效的、哪些是没有成效的等等。同时,对工作进行监督,群众只有了解了具体工作内容,更加有利于对具体工作进行评判,以此督促当地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工作高效。
2.2推动考评科学化,实现目标考核的主体多元化
地方需要实现目标管理考核主体多元化,实现全方位地考核,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制度考核比重,地位需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完善制度管理方面内容,诸如:将考核标准、奖惩标准、考评主体等直接列入当地管理制度,有助于增强目标管理的权威性。二是加强领导评议权重,地方可以加大分管领导对所其管理部门、地区的目标考核结果评价的权重。三是吸收普通公务员进入考核组,可以考虑增加考评小组中普通公务员比例,充分发挥普通公务员工作优势。四是加大第三方评价的权重,或者聘请学术机构对地方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的考评机制,有效避免上级或考核组单方面、单向性的考核评价所带来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问题。因此,要让基层工作走向务实、高效,得到群众认可,在考核评价主体上就需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基层党员群众、直接服务对象等第三方群体,注重在覆盖面、参与度、代表性等方面用力。比如,引入调查、群众测评、网络问卷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评主体的科学性、多元性,确保考评工作的民主化、透明化、多元化。
2.3拓宽公众参与地方治理路径,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
提高公众地方治理监管和参与意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强环境公众参与地方治理教育,宣传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将地方治理参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中都把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使地方治理参与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可以在当地网站上经常更新信息,提出不同的参与地方治理重要性宣传。二是借助普法、优秀社区创建等各种活动,广泛宣传民众积极为当地提出改进的建议,积极献计献策,形成良好参与氛围。三是继续增加行政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四是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将政治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生活中去,调动全社会的“主人翁”精神。
同时,扩大媒体的监督功能。当前社会,媒体功能日渐强大。随着网络、微信、博客、微博等多种媒体资源出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波及范围之广,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及预期。目前,作为“喉舌”的媒体监督作用发挥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长期对于媒体的较多,他们在言论方面有一定性。因此,部门需要适当放宽媒体的言论,发挥媒体对于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及行为进行披露。虽然,新闻媒体的监督不属于监管范畴,但是新闻媒体对于监管作用不容小觑,新闻媒体对监管是不可替代的。新闻媒体不仅对工作进行监督,还可以同时对纪检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有助于遏制权力寻租现象产生,从整体上提高着监管工作的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福建党校学报,2015,(12):67- 68. [2] 陈菊香.提升地方执行力的困境及其解蔽[J].理论学刊,2016,(08):34- 36. [3]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构建公民参与与自主管理的制度平台[J].教学与研究,2015,(11):123- 125.
[4] 何华玲,张晨.现代国家构建视域下的中国地方治理转型[J].领导科学,2016,(11):234-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