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龙门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龙门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来源:华佗小知识
湛江市龙门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各题答案填写在

答题卷上对应答题区域内。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蜡烛/污浊 侵略/亲家 百折不挠/折冲樽俎 ......B.脚踝/青稞 漂白/饿殍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C.纾难/机杼 穴位/戏谑 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D.肥膘/飞镖 孝悌/醍醐 开花结果/归根结底 ......1.【答案】C(shū/zhù,xué/xuè,jiě/xiè;A.zhú∕zhuó,qīn/qìng,zhé;B. huái/kē,piǎo,níng/nìng;

D. biāo,tì∕tí,jiē/jié。)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另辟蹊径 B.甄选 C.新宠 D.不约而同

2.【答案】D “不约而同”错,可改为“契合”(相契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

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B.西方某些国家宣布,为防止官方通讯、私人通讯以及其他各类型通讯不再受其他国家的监听,他们

将联合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通讯体系。

C.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专家评委,对部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选手赞不绝口,认为本届金

钟奖竞赛水平高,选手的发展值得期待。

D.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广州城区周边不少古村落引入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面貌焕然一新,

但原本的乡土味也或多或少被冲淡了。

3.【答案】D A.搭配不当。“加强”不能与“设施”搭配。 B.不合逻辑。“防止”与

“不再”否定不当。 C.表意不明。“部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可以理解成“部分美声唱法与所有的通俗唱法”或“两种唱法的部分选手”。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体现诗性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书写本身就是多义性的,身体灵魂都可以作为书写

的工具。活得像一首诗,就是要活得充满诗性,内心生活作为本质生活, 。 ,犹如灵魂是身体的内核。所以,失去诗性的诗无论如何都不是诗, 。诗中自有灵魂在说话,朴素的,透明的,澄澈的,美好的, , ,互相鼓舞,进而共鸣。 。诗让灵魂生长。 ①诗让大地上的人从匍匐到站立如树 ②而是对诗的摧残和篡改 ③而诗性正是诗的内核

1

④有诗性的人彼此寻找 ⑤必以诗性作为唯一的标准

⑥押上韵就是生命本身自来的节奏

A.⑤④③②⑥① B.⑤③②⑥④①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⑤③④⑥②

4.【答案】B 这一段文字围绕“诗与诗性”展开。⑤与文中“要活得充满诗性,内心生活

作为本质生活”组成这一段的中心句。③紧承上句作出解说,并与下句“灵魂是身体的内核”相呼应。②与前句“不是诗”构成“不是„„而是”的句式。⑥与“灵魂在说话”相呼应,指出诗押韵的特征。④的“有诗性的人”是后两分句的主语。①以形象的语言小结全段,并与末句相互照应。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谢之 谢:道歉 .B、捐弃居产 捐:捐献 .

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

5.B(捐:抛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

2

6.A(助词,相当于“的人”;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C介词,因为/介词,把;D

介词,被/动词,担任)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

7.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

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8.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

了他”属无中生有。)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9.(1) 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

请求返回故乡。( “见”“用事”各1分,句意1分)

②这里是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

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及”“举”“东”各1分,句意1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2)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②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③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

其势必停于此④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3

(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10.(1)比喻(或夸张)。(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

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1分)

(2)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就可以与友人长聚不分了。(2分)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 ,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 !(柳永《雨霖铃》)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11.(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4)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4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

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 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 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

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

他们的心理动力。

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

12.C D 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 ) ...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13.B 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

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

的含义。(4分)

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

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1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

5

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

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自信心

“美国”山姆〃F〃修利尔

有时候,爹地真的吓着我。他会把一些他毫无一知半解的难题搅在身上,而最后,十之的事情都会被他解决。当然,完全是运气作祟。

‚自信心,‛他常说,‚只要相信自己办得到,你就一定办得到。‛ ‚任何事情吗?‛我问他,‚如果是脑科手术呢?‛

‚哦!别傻了。‛我爹地说,‚像那一类的事情是要靠经验的。‛

‚走开一点,‛他对我说,‚你挡到电视了。你站在荧幕前面,要我怎么看摔跤呢?‛

‚别管荧幕了,‛我回答,‚有一天你的运气会用完的,那时候,我再看你的‘自信心’管不管用。‛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试着运用我的自信心。第一次是期末考试时,我真的是铆足了劲,因为我大概有一年没碰过课本了。我生吞活剥地把它们死背下来,其他的,就都交给我的‚自信心‛了,结果我考了全校历史上最低的分数。我把成绩单拿给爹地看,然后说,‚你的‘自信心’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作用吧!‛

他根本不瞧一眼就把它搁在桌上。‚你要到一定的年纪才会了解的,‛他解释,‚那才是‘自信心’的关键。‛

‚嗯?那其中这段时间我要干什么呢?‛

‚也许你应该念些书吧。有些孩子可以学到一些名堂的。‛

那是我第一次使用‚自信心‛的经验。最后一次则是在奥斯汀服饰公司升迁的时候。华德生的经验比我老到,业绩也比我好一些。而我,就靠着我的‚自信心‛。结果,华德生得到青睐。

你以为这样就能说服我老爹吗?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给他一些教训,他才会改观。我爹地也到奥斯汀服饰公司上班,要教训他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时候奥斯汀公司要举办一次东方橱窗展示会,一切就绪,正要拉开布幕的时候,展示灯竟然故障了。奥斯汀先生看起来马上就要窒息而死了,他想,这下子完了,顾客全要跑光了。这时候我爹地出现了。

‚发生什么事吗?‛他问。 ‚哦,路易士,‛奥斯汀招呼他。他称爹地‚路易士‛——而我,他最好的售货员,居然只叫我‚乔〃康克林‛。我爹地只是一个收银机的职员,他却称他‚路易士‛。

‚这些灯坏了。‛

‚嗯,我看看。‛我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螺丝起子。奥斯汀先生盯着他。‚你真的内行吗?路易士。‛ ‚不!他不行的。‛我在一边保证。‚你以为他是爱迪生吗?‛ ‚年轻人,我是在跟令尊说话,‛奥斯汀先生用冷峻的眼光瞪着我。 ‚没错,‛我爹地插嘴说,‚乔,注意你的态度。‛

他小心地跨进橱窗里,把一个电匣打开,然后开始动用起子。

6

‚别碰它!‛我叫道,‚你会触电的!‛

他碰了,而且没有触电。展示灯一下子全亮起来。奥斯汀先生脸上的紧张这下才消了,他微笑着。那天晚上爹地又发表了长篇大论,说他的‚自信心‛再度灵验了。

‚'自信心',胡扯,‛我反驳他,‚根本不是那回事。‛ ‚走开一点,‛爹地说,‚你挡到我荧幕了。‛

奥斯汀先生的保险箱卡住了,把所有员工的薪水锁在里头。那是月底最后一个周末前夕,眼看着问题毫无解决的希望。这时,我的爹地再度出现。

‚出了什么事呢?‛他说。突然,一种奇异的感觉涌现在我心头,仿佛这件事已经发生过了。 ‚这个该死的保险柜,路易士,‛奥斯汀先生说,‚它卡住了。‛ ‚嗯,让我瞧瞧。‛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你真的行吗?路易士。‛奥斯汀先生惊问道。我本想冲口说:不!他不行的。但我忍了下来。如果爹地自愿要扮小丑,那是他的事。

‚奥斯汀先生,‛爹地说,‚保险柜的号码是几号?‛奥斯汀先生附过去,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了号码。他根本毫无犹豫地就这么做。我爹地对别人总有一股奇特的力量。转了几圈之后,他开始扭动保险柜的门栓。我在心里说,‚等着瞧吧,看我们家的魔术灵不灵?‛我们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

‚锁头的杠杆卡住了,‛他最后说,‚中心轴不平衡。‛ 你瞧,他对保险柜根本一窍不通。

‚打电话叫厂商来。‛奥斯汀先生命令。每个人都‚哦——‛地一声。制造商远在芝加哥呢!

‚奥斯汀先生,等一下。我还没弄完呢!‛爹地说。他已经紧紧贴着保险柜,他把手指拧住开关,轻轻地颤动,非常缓慢地。他几乎把耳朵贴在保险柜上,听着刻号跳动的声音。我向四周的每一个人瞄了一眼,确定是否有人在偷笑。居然没有一个人在笑。令人无法相信。他们不但不笑我的父亲,甚至还认为他真的能打开它。我的天啊!一大堆男人、女人蹲在那儿,屏气凝神地期待着保险柜的门打开。当他们站起来的时候,保险柜开了。那晚,我和爹地正在看电视。他聚精会神地瞧着电视,而我却在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

‚想说什么就说啊,‛他说,‚别搁在心里嘛。‛ ‚说什么?‛我问。

‚说‘那只是运气,你碰巧撞开了保险柜……’‛

‚好吧!‛我回答,‚我会说:‘也许是好运,但是也许还有其他的因素。’‛然后我描述了奥斯汀先生办公室里众人的表情给他听。当中,我使用了诸如‚信心‛、‚信任‛和‚尊敬‛之类的字眼。

‚那就是‘自信心’的关键吧!‛我下了这样的结论,‚它不能让一个怠惰的学生通过期终大考,也不能使一个职员比其他更好的同事优先得到升迁的机会。‘自信心’发挥的关键,在于你必须用它来帮助其他的人解决困难。否则,它就不灵了。‛

爹地只是看着我。我猜测他是否正在想着:也许我已经到达可以理解一些事情的年纪了。然而,他说的却不是这些。

‚走开一点,‛这是他说的,‚你挡到荧幕了。你站在电视前面叫我怎么看摔跤呢?‛ 16.简析小说中“我”的作用。(4分)

16.①“我”作为讲述者和见证人,串连起整个故事,推动情节发展。②“我”的青涩、退缩,

衬托山“爹地”的成熟、自信。③“我”由质疑到领悟,逐层揭示“自信”的内涵。(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四分)

17.小说画线处富有意味,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三句话,试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5分)

17.①前呼后应,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密。②相互映衬,表现了“爹地”对“我”情感态度的

微妙变化。③间隔反复,渲染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每点2分,手法1分,效果1分。答对三点得五分)

7

18.小说以“自信心”为主题,但一直到最后,也并没有对“自信心”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

容,谈谈你对“自信”的感悟。(6分)

18.答案示例:

角度一:认识自己是自信的前提。认识自己就是在看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性,尽力去做“力所

能及”的事情,而不贸然涉足“脑科手术”那样需要专业经验的领域。

角度二:主动尝试是自信的关键。遇到自己哪怕一知半解甚或一无所知的问题,不要退缩,

不要害怕失败,像修电路、开保险柜,勇于尝试也许就能解决问题。

角度三:做好准备是自信的基础。随时准备遇到意料不到的问题,比如一个收银机的职员

也随身带一把螺丝起子,遇见公司电路出故障时兴许就派上了用场。

角度四:沉着冷静是自信的保证。问题一时解决不好,不要慌张,不要放弃,相信自己,

坚持下去,“爹地”就靠着键时刻的沉着冷静打开了保险柜。

(任答两点,每点3分,有表意明确的观点句2分,结合文本分析到位1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言之有理者,可依据参酌情赋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

——专访《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

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潘伟以《天工开物》为线索,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编著《天工 开物古今图说》一书。该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经出版便广受各方关注。

下面是南方网对《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的专访。

主持人:在现今的工业化时代,您是如何产生编写这本《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念头呢? 潘伟: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80年 代初期我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也没认真看,只是看插图,当时是学美术,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 描很有趣,我就在书摊里买了回来。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 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十年前就有了。

主持人: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您所有的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吗?

潘伟:几乎是的,但也不辛苦,因为做得好玩,不紧不慢的。按照现在的条件,比如一个出版社,找5个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找两个写手一编就行了,一年可以做好。但是没有味道,因为几百年、上千年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拍好并考察明白。虽然能编出来,但做不到这样的书。

主持人: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工具和手艺有一部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一部分就已经进了博物馆或成了陈列品。您在选取写作素材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潘伟:我的标准是:必须还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是把那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明代400年 前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因此,成为陈列品的是少数,基本上我书上的工具还在用。因为我这本书是做给两种人看的,一个是专业人士,搞 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给他提供一种物证。比如你写一篇论文、写一本书,这种农耕方式这种工具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域,为什么要用,这几方面我在书中必须 说清楚。同时我也写给一般的读者看,有人说这是科普的“公仔书”,可以给现在的孩子看,也不是很学术,但也不是光有趣。所以,必须要很认真地去考证每一个 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

主持人:每一件工具都要认真考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这本书是否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哪些?

8

潘 伟:最基本的就是古文知识,首先要看得懂《天工开物》这本书,当然我本身是学中文的,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还包括摄影技术,这当然也需要。还有科技知 识,包括一些物理、化学、农学上的知识等等,这个是我最缺的。因为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就要去查资料,去了解,一个是请教专业人士,还有查百科全书。有时候 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几句话,在网上或者在书店里面查阅大量的论文,去考证对不对。花的精力很多,但是写起来很简单。

主持人:这本书真可以称得上是您的心血之作。有人说,《天工开物》凝聚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千年智慧,在现今农业文明逐渐远去,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写这样一本“溯古”的书,有何意义和影响呢?

潘 伟: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现在随着工业社会快速的增长,农业工具消失得也很快,可能我现在再去拍,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消失了。还有,可以说是作为当代人的反 思:我们的这种不消耗能源的耕作方式和现在消耗能源的机械化农耕方式——甚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否都是正确的?以前的是否都是落后的?

主持人:有人担心这类书的销量,您怎么看?

潘伟:出版社告诉我不用担心,他们已决定再版。据我了解,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都把这本书作为推荐图书。

主持人: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义。您对网友读者们有什么期望?

潘 伟:现在人人手头上应该都有一台照相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一点事情,把我们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包括用文字、相片等方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大 家都像我这样去做,我们这一代人所见到的事情——各行各业——就不会流失,起码在影像上不会流失。挺有意思的,希望大家一起来做。

(选自南方网2012年2月19日,有删改)

19.《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对《天工开物》的继承和发展分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9.【筛选信息】(4分)

“继承”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同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 “发展”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图片不再是木刻版的白描,而是相机拍摄的实物

照片;同时不再仅仅是记录,还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

[4分。“继承”2分,其中“图文结合”1分,“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1分;“发展”

2分,“相机拍摄”1分,“引起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20.潘伟为什么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请说出三点理由,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20.【理解分析】(5分)

①潘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他能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

片很相似,并开始认真思考及研究。

②潘伟具有享受创作乐趣的心态。十年的创作历程虽然漫长,但亦因为“好玩”而不觉得

辛苦。

③潘伟具有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因为他用了十年时间专注考察和拍摄。

④潘伟具有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他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

个工具都认真考证,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

⑤潘伟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古文、摄影技术、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水平。

[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其中观点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

可。]

21.《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不同读者群的关注,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文

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

9

21.【文意探究】(6分) ①图文并茂,吸引读者;

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③唤起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④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

[6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

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料理家照顾老看护儿童、护理产原因 务 人 妇 目前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60.7% 20.6% 18.7% 将来你最有可能聘请家政服务人员27.0% 52.1% 20.9% 的原因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A(不超过15个字)(2分), B(不超过15字)(2分),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了“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 C(不超过15个字)(2分),提高上岗率。

22.【图文转换】(6分)

A: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B: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C: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2分。内容,1分;连贯,1分。]

23.当亲友或同学欣逢吉庆之事时,用简短的言辞送去我们真诚的祝福,既是一种美好情感的交流,更是

一种文化风范的体现。现在设想,你的亲友或同学有某种吉庆之事,请你即时发送一条微信,送去你的祝贺之意。要求:①点明吉庆之事;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③有文采; ④50字以内。(6分)

23.示例:(1)好朋友生日——酒越久越醇,情越交越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带着

最真的心,祝你生日快乐,幸福无限!(2)表哥新婚之喜——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愿你们的爱情,比美洒更美,比玫瑰更加馨香,比蜂房下滴的蜜更甜!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奏”一词原本用在表现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在作为网络热词,更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潮涨潮落,春华秋实,大自然有自己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节奏;甚至一个人的成长,一个行业的发展,一种制度的演变,一个国家的进步等,也往往都有自己的节奏。

请以“自己的节奏”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0

语文试卷参

1.【答案】C(shū/zhù,xué/xuè,jiě/xiè;A.zhú∕zhuó,qīn/qìng,zhé;B. huái/kē,piǎo,níng/nìng;

D. biāo,tì∕tí,jiē/jié。)

2.【答案】D “不约而同”错,可改为“契合”(相契合)

3.【答案】D A.搭配不当。“加强”不能与“设施”搭配。 B.不合逻辑。“防止”与“不再”否定不

当。 C.表意不明。“部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可以理解成“部分美声唱法与所有的通俗唱法”或“两种唱法的部分选手”。

4.【答案】B 这一段文字围绕“诗与诗性”展开。⑤与文中“要活得充满诗性,内心生活作为本质生活”

组成这一段的中心句。③紧承上句作出解说,并与下句“灵魂是身体的内核”相呼应。②与前句“不是诗”构成“不是„„而是”的句式。⑥与“灵魂在说话”相呼应,指出诗押韵的特征。④的“有诗性的人”是后两分句的主语。①以形象的语言小结全段,并与末句相互照应。 5.B(捐:抛弃)

6.A(助词,相当于“的人”;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C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被/动词,

担任) 7.D

8.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

有。)

9.(1) 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 “见”“用事”各1分,句意1分)

②这里是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

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及”“举”“东”各1分,句意1分)

(2)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②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③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

其势必停于此④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3分)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

11

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10.(1)比喻(或夸张)。(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1分)

(2)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就可以与友人长聚不分了。(2分)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

11.(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4)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C D 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

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13.B 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

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

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1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

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16.①“我”作为讲述者和见证人,串连起整个故事,推动情节发展。②“我”的青涩、退缩,衬托山“爹

地”的成熟、自信。③“我”由质疑到领悟,逐层揭示“自信”的内涵。(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四分)

17.①前呼后应,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密。②相互映衬,表现了“爹地”对“我”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③间

隔反复,渲染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每点2分,手法1分,效果1分。答对三点得五分) 18.答案示例:

12

角度一:认识自己是自信的前提。认识自己就是在看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性,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不贸然涉足“脑科手术”那样需要专业经验的领域。

角度二:主动尝试是自信的关键。遇到自己哪怕一知半解甚或一无所知的问题,不要退缩,不要害怕失败,

像修电路、开保险柜,勇于尝试也许就能解决问题。

角度三:做好准备是自信的基础。随时准备遇到意料不到的问题,比如一个收银机的职员也随身带一把螺

丝起子,遇见公司电路出故障时兴许就派上了用场。

角度四:沉着冷静是自信的保证。问题一时解决不好,不要慌张,不要放弃,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爹

地”就靠着键时刻的沉着冷静打开了保险柜。

(任答两点,每点3分,有表意明确的观点句2分,结合文本分析到位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

者,可依据参酌情赋分。) 19.【筛选信息】(4分)

“继承”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同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

“发展”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图片不再是木刻版的白描,而是相机拍摄的实物照片;同时不再

仅仅是记录,还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

[4分。“继承”2分,其中“图文结合”1分,“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1分;“发展”2分,“相

机拍摄”1分,“引起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20.【理解分析】(5分)

①潘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他能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片很相似,并开

始认真思考及研究。

②潘伟具有享受创作乐趣的心态。十年的创作历程虽然漫长,但亦因为“好玩”而不觉得辛苦。 ③潘伟具有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因为他用了十年时间专注考察和拍摄。

④潘伟具有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他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都认真考

证,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

⑤潘伟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古文、摄影技术、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水平。

[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其中观点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21.【文意探究】(6分) ①图文并茂,吸引读者;

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③唤起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④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

[6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2.【图文转换】(6分)

A: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B: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分。内容,1分;程度,1分。] C: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2分。内容,1分;连贯,1分。]

23.示例:(1)好朋友生日——酒越久越醇,情越交越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带着最真的心,祝你

生日快乐,幸福无限!(2)表哥新婚之喜——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愿你们的爱情,比美洒更美,比玫瑰更加馨香,比蜂房下滴的蜜更甜! 24.略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