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陈情表》导学案
导 学 案 装 订 线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 姓名: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 “矜”“以”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反复诵读,合作研讨,赏析本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激情投入,感受作者至孝至忠的真情,成长心灵。 【预习路线图】
1.先熟读课文,初步翻译课文,标记勾画重点文言知识、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导学案。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限时完成(15分钟),规范书写,保证质量。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写作背景: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3.文章评价: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3.文体知识: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苦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二、【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险衅.( ) 夙遭闵.凶( ) 祚薄..( )( ) 外无期.( )功强.( )近之亲 茕茕孑..立( ) 终鲜.( )兄弟 猥.( )以微贱 床蓐.( ) 陨.( )首 责臣逋.( )慢 日笃.( ) 拔擢.( ) 矜.育( ) 盘桓.( ) 更.相为命( ) 宠命优渥.( ) 洗.( )马
2.深情朗读,整体感知校准字音、分清句读。
- 1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3.精读第一节,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并在原文中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至于成立 九岁不行
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次之童。 指出特殊句式:
而刘夙婴疾病 重点语句翻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我的疑问与发现: 并
【探究案】——研读文本 深入挖掘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2.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 2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2.精读第二、三小节,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第二节:
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并在原文中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臣具以表闻 ....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猥以微贱 则刘氏病日笃。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臣之进退 则刘病日笃 指出特殊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第三节:
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并在原文中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但以、日薄西山、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 .......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3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重点语句翻译: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我的疑问与发现: 【探究案】——研读文本 深入挖掘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 诵读第二节,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2. 诵读第三节思考,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由于先天的缺陷,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依附于统治者--帝王身上以求生存,知识分子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强权推动,才能显现出来。而帝王们不需要知识分子当帝者师,他们需要的是建立和巩固意识形态霸权,知识分子只有为绝对权力服务,做帝国的顺民,否则就会从精神到肉体的彻底被消灭,而广大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历史使命的终结,正意味着人格的丧失,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大夫们真正的悲哀。”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 4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反复诵读,合作研讨,赏析本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激情投入,感受作者至孝至忠的真情,成长心灵。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回顾第二、三课时内容。
2.精读第四小节,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并在原文中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皇天后土、愿陛下矜愍愚诚、微志 、臣不胜、谨拜表以闻 ......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臣之辛苦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愿陛下矜悯愚诚 谨拜表以闻 指出特殊句式: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重点语句翻译: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的疑问与发现:
- 5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探究案】——研读文本 深入挖掘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2.体味构思艺术: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两人的境遇都是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情”,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悽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
- 6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臵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
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
古代小知识
一.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即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
- 7 -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 02 编写人: 冯莉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4.9.2
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如《书博鸡者事》:“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二.40个古代官职。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政首脑。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12)行军总管。统领出征的主将。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17)通判。府之副职。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29)教谕。县掌教学。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37)州同。州之佐官。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