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视角选择
《孔乙己》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有不平常的地位。六十多年来,它一直以其灼灼照人的艺术光彩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孔乙己》的艺术魅力所以长盛不衰,我以为与作者的选择大有关系。
在小说创作中,视角选择的准确性往往表现出作家艺术构思的深刻性。视角,源出于绘画透视学中的一个术语。画家写生,要善于选择最佳视角。所谓最佳视角,就是观察生活、描绘景物和人物的最恰当的角度。移之于小说,就是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叙述的问题。作家究竟选择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小说所呈现的画面和揭示出的内涵,就有很大的出入。
《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些人物:孔乙己、酒店掌柜、酒客、讨豆吃的小孩。鲁迅先生不让孔乙己,也不让掌柜、酒客、孩子来作叙述者,恰恰把叙述视角落在“我”身上,是煞费苦心的。著名作家废名(冯文炳)曾作过这样的评论:“作者假借一个‘我’的口来说故事,这样故事更能说得自然,人物更能写得真实,孔乙己的故事鲁迅借一个小伙计的口来叙述是一个好的例子。……在中国以前的文学里没有通过小孩子的心理来描写人物的。……”这段话就道出了鲁迅先生视角选择的匠心所在。
首先,“我”是一个不谙世事者,让“我”来充当叙述者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这个小伙计“从十二岁起”就在酒店中做事,年龄小,阅历浅,不谙世事,还带几分稚气,曾因不会弄虚作假‘羼水’而被罚“专管温酒”。用他的眼睛看人、事,当然可以避免世俗的偏见。他所看出的孔乙己的真实度、可信度当然要比那势利的掌柜、酒客们真实得多、准确得多。从他的视角看到的孔乙己,不仅有可鄙可笑的一面,而且也在善良的一面。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潦倒文人。他迂腐穷酸,不能自食其力,做了丑事又要竭力掩饰。“之乎者也”、一些别人不懂的话,就是他护短的武器之一。但他也有善良的一面,“从不拖欠酒钱”,教“我”认字,给孩子茴香豆吃。而孔乙己身上的这些闪光“微粒”也只有“我”能够发现,那酒客、掌柜所看到的,只是孔乙己身上的“疮疤”,他们只想从他身上找些笑料而已。
其二,“我”身在酒店,是孔乙己遭遇的最好见证人。孔乙己生活的环境,除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就是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孔乙己的遭遇,也是由他几次进出酒店时的言行来揭示的。通过“我”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也曾稍稍“阔绰”过,“身材高大”,“青白脸色”,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但最后一次出场却又那么狼狈不堪:“黑而且瘦”,“用手走”着来,好不容易“摸”出几文钱。这前后两次肖像、行动的对比描绘,已经揭示出孔乙己悲惨的结局,同时也告诉了人们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所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液浸透了他的全身,他的死是势所必然。小说好就好在通过孔乙己一人的遭遇,尖刻犀利地讽刺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而这些,都是“我”——小伙计叙述的结果。
细读《孔乙己》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鲁迅先生视角选择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