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安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 采用社会学问卷、典型调查统计等方法,探索东西部城市居民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中的体育消费规律。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对现阶段上海、西安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和趋势的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一般特征和体育消费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我国体育消费发展战略和体育产业开发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策。
关键词 居民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特征 体育产业开发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试图对全民健身战略实施中的体育消费规律作一些探索,分析改革以来东西部城市上海、西安居民体育消费的轨迹、现状和特征,研究其发育的制约因素,探讨全民健身中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为发展体育经济提供决策依据,以期形成我国体育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特尔菲法、恩格尔定律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时间:1997年3月10日至4月10日,抽样标本总数2 000份。 2 问题分析与讨论
2.1 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2.1.1 体育消费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分析 体育消费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5年间,生活费收入大幅增长。经济较落后的西安市居民,生活费收入与上海居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在原有基础上翻番。然而两市居民生活费的恩格尔系数都在50%左右,无显著性差异。同期用于文化娱乐(不含教育)消费约占生活费总支出的5%~6%,见表1。
表1 居民文化娱乐(体育)支出占生活消费比重(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元〉) 生活费收入 生活费支出 食品支出 文化娱乐(体育) 文化娱乐占生活 恩格尔系数 支出 消费支出% 上海 西安 上海 西安 上海 西安 上海 西安 上海 西安 上海 西安 1980年 560 414 553 406 310 216 1985年 1 012 718 992 690 517 341 1990年 2 050 1 518 1 936 1 333 1 094 708 1995年 6 822 3 913 5 868 3 766 3 120 1 682 34.76 74.16 144.84 146.22 21.12 56.4 73.59 80.95 56.05 53.20 52.11 49.42 56.56 53.11 53.16 44.66 6.28 7.47 7.48 2.49 5.20 8.17 5.52 2.14
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体育消费支出通常占社会消遣娱乐支出的20%~40%。而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费收入的50%以上要用于吃饭,用于文化娱乐(体育)的支出比例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仍处于低级并向中级消费结构过渡的阶段,体育商品性消费刚刚进入起始时期。 2.1.2 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2.1.2.1 观赏性体育消费
居民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门票的费用,通称观赏性体育消费。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和不同性别的居民,在观赏体育比赛、表演时支出的费用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显著。在各项体育观赏消费支出中,上海居民高于西安居民,男性高于女性。由于受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经济收入的影响,居民用于观赏体育比赛、表演的消费多数在60元以下,每年投入400元以上的人数在各层人群中都是最少的,其中西安市居民为零,上海市居民为0.5%。目前还约有50%以上的城市居民没有此项开支,亟待引导和开发。但是,从不同职业和不同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收入增加,体育观赏消费支出有递增趋势。 2.1.2.2 参与性体育消费
居民为了身体健康、体态健美、娱乐休闲、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人们为参与体育活动而支出的费用为参与性体育消费。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参与性消费分为两类,一类为体育娱乐休闲消费;另一类为健身、健美等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技术培训消费。居民体育娱乐休闲消费,主要调查了垂钓、保龄球、门球、台球、高尔夫球、射击、滑旱冰、轮滑、体育旅游等消费项目。西安市居民休闲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和51~100元这两个档次中,侧重于50元以下;而上海居民侧重于51~100元消费,上海男子体现在51~100元、101~300元这两个消费档次中,上海女子集中在50元以下和51~100元的档次中消费。在没有此项开支的比较中,西安市居民要高出上海市居民7.75个百分点。在各消费档次中,上海市居民消费均高于西安市居民,男性普遍高于女性消费。从居民的不同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状况分析,有随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加,体育休闲消费递增的趋势。 居民健身、健美等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技术培训消费,主要有健身、健美(减肥)体育舞蹈、秧歌、武术、气功、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内容。调查发现,体育锻炼和体育技术培训消费,在不同城市和不同性别中差异不显著,P>0.05。从居民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状况分析,600元以下中低收入家庭中,没有此项消费支出的高达60%~70%,每年50元以下体育消费额居多。801~2000元和2000元以上高收入家庭中,此项消费水平不高,每年在201~300元间的,上海有11.1%,西安有5.7%。然而该项与体育休闲消费项目比较,月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居民有体育休闲消费的比例达70%,这说明,不同城市的高收入居民更加倾向于体育休闲消费。 2.1.2.3 实物形式的体育消费
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耗的实物产品,主要包括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器械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规定,凡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在500元以下的称小型体育用品、器材;在500元以上的称大型体育耐用品。调查资料显示,不同地区居民用于购买小型体育用品、器材消费差异不显著,男女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居民此项消费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和51~100元这两个消费档次中,50元以下消费占22.5%,51~100元消费占15.5%。没有此项开支的比例达47.25%。居民
用于购买体育健身器械和体育康复保健器械的消费,在整个被调查的消费项目中,消费的比例最低。上海市、西安市居民没有此项开支的比例高达88.15%,上海市、西安市居民此项消费在501~1000元/年的仅占6.45%,而在1001~3000元/年消费档次中只有3.45%。居民购买大型体育耐用品的消费水平与他们的经济收入和住宅面积,呈现较明显的一致性。据上海市、西安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分析,上海市居民住宅面积在8 m2以下的占55.49%,上海市经济较发达,然而居民的住宅水平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消费。西安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在8 m2以下占35.13%,虽然西安市居民的住宅条件略好于上海,但西安市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了该项消费。
居民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休闲装)的消费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达76%的消费比例,西安市居民为80.2%。男性居民的消费比例是79.8%,女性居民的消费比例是77.4%。上海市居民主要集中在51~100元、101~200元和201~400元3个消费档次中,比例分别是15.9%、18.1%和16.1%。西安市居民消费侧重于50元以下、51~100元和101~200元3个消费档,比例分别是14.8%、23.1%和22%。分析表明,西安市居民尽管在低档消费的百分比略高于上海市居民,但上海市居民的此项消费却高出西安市居民一个大档次。 2.1.2.4 精神产品形式的体育消费
居民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或出于观赏竞赛的需要及对体育的爱好,购买和阅读体育书籍、画刊、报纸、杂志、音像等项消费,均属精神产品形式的体育消费。目前,居民在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中,不仅注重实物形式的体育消费,而且也重视精神产品形式的体育消费。问卷调查显示,上海、西安市居民有体育书、刊报、音像等消费支出的总比例分别是65.7%和66.4%。然而,居民的消费档次却不高,相对集中在20元以下和21~50元的低档中。西安市居民消费水平低于上海市居民,女性消费低于男性。
2.2 制约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诸因素分析 2.2.1 居民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法(以1993年人均GNP为准)人均GNP在69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696~2 785美元间为中等收入国家,8 62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此划分标准,我国为低收入国家。由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所以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也不高。以国家统计局1996年统计为准,上海市居民每人每年生活费收入是7 721元,月人均生活费收入3.41元。西安市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 712元,月人均生活费392.66元。调查信息反馈,其中两城市的居民都把50%以上的收入用于食品支出,用于娱乐(体育)教育、文化服务的费用不足10%,能真正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就少得很了。居民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上海、西安两城市居民都把与收入有关的工资低和体育消费品(门票)价格高排在了第1和第3位。
2.2.2 闲暇时间少是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根据对上海市、西安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调查分析,居民每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西安市居民每日可支配61~120 min的占51.5%,上海市居民每日可支配时间在91~150 min的达57.5%。每日自由支配150 min以上的居民约占20%左右 ,其中76.3%的是离退休人员。总之,调查统计中一致显示,不同经济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居民,都把闲暇时间少作为影响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第2大因素。
2.2.3 地理活动空间对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
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受体育场馆、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分布的影响。居民体育闲暇活动的地理活动空间,一般在居民小区内或附近移动;活动场所愈近,时间愈短,费用愈低,体育消费机会就愈多,否则,与此相反。居民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住宅区1~2 km范围,上海市无场地达22.6%,西安市无场地达20.2%。由于公共开放的体育活动场地少,体育娱乐休闲项目不多,门票价格偏高和居民每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短,使居民体育活动方式呈现出:在家度过的闲暇生活多;外出度过的闲暇活动少。偏重某一闲暇活动的“单一型”闲暇消费多;注重全面闲暇活动的“丰富型”闲暇消费少。独自或单家独户度过的闲暇生活多;社会集体度过的闲暇活动少。
2.2.4 体育场馆的经营服务内容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据对上海市、西安市的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调查,上海市1992~1996年度,各年总收入在200~400万元左右的体育场,其收入的49.7%来自与体育消费有关的项目,这包括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门票收入和体育培训收入,以及租场给其他单位办运动会的收入等。西安市1992~1996年度,各年收入约在100~220万元左右的体育场,其收入与体育消费有关的仅为38.5%。体育馆由于其规模大,功能单一,陕西省体育馆1995~1996年度,靠主体产业创收的年均收入不足总经营收入的10%。体育场馆的其它收入大多来自大型文艺表演、展销会、报告会等租场费和部分房屋、地皮出租、停车、广告费等。由此可见,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中体育消费形成的收入比例还不高。当然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居民收入因素的影响,也有场馆经营服务内容的影响,还有消费引导的影响。 2.3 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2.3.1 不同经济收入居民的体育消费意向分析。据统计分析表明,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体育消费者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也有制约作用,一般地说,经济收入水平比较低和经济收入水平一般的市民(人均月收入600元以下)则倾向于大众化的、传统的、消费低廉的体育消费项目,如足篮排、健身健美、游泳、网乒羽等等。而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市民,除了对传统的体育消费项目有兴趣之外,则比较钟情于较高档的、流行的、时尚的体育消费项目,如保龄球、垂钓、体育旅游等。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这些运动项目感兴趣的人数所占的比重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2.3.2 不同年龄居民的体育消费意向分析。对不同年龄居民的体育消费意向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球类活动)受到各年龄层市民的普遍喜欢,但24岁以下的青年人则比较喜欢体育旅游和健身健美,25~45岁的中青年则比较喜欢垂钓和保龄球运动,而46岁上的中老年人则对武术气功和垂钓较感兴趣。 2.3.3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体育消费意向分析。从文化程度调查分析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爱好有着显著的倾向性差异,文化层次较高(大专以上)的体育消费者,对高档、时尚的体育消费项目(如垂钓、保龄球、体育旅游)的兴趣略大于其它文化层次的体育消费者。
2.3.4 不同职业居民的体育消费意向分析。不同职业的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项目意向的差异不明显,但是个体户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员和军人,对现代时尚的流行的高档体育消费项目(如保龄球、射击、体育旅游),感兴趣的人比重要远远大于其它职业的体育消费者的比重,前者为33%,后者只有8.5%。
3 思考与建议 3.1 调查思考
3.1.1 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处在低级向中级过渡期。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恩格尔系数达50%左右,用于文化娱乐支出(不含教育)不足7%。而在7%的文化娱乐支出中,体育消费仅占30%左右。但体育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发展和享受消费,它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居民消费开支的变动及消费水平的变化是宏观与微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门类调整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搞好宏观,确定新兴主导产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时,必须注意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产业和产业开发战略。
3.1.2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体育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居民参与观赏性消费的约占30%~40%,年均消费额集中在60元以下;有体育休闲消费的居民约占50%~60%,年均消费额在100元以下;参与体育锻炼,培训消费的居民约占40%~50%,年均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多。同期投在体育服装消费的居民达80%,年均消费额在100~200元间。大型体育用品(多功能健身、康复保健器材)的消费比例最低,有此项消费的居民仅占11%。然而,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动态的,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当居民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便会更多地增加体育消费的需求;当居民的体育消费品需求在数量上得到基本满足后,便会提出更高质量上的要求。 3.1.3 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消费增长需求与体育消费品供给不足相矛盾。体育活动场地少,门票价格偏高,体育消费品项目少和体育赛事水平低等问题,是居民在参与体育消费中较为集中的反映。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中由体育消费形成的比例上海占49.7%,西安只有38.5%。对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33.1%的居民感到不满意。上述体育消费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场问题。体育消费品缺乏或体育消费不足,是市场发育不良和不完善的标志。只有不断增加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选择的价廉、质高的体育消费产品和劳务,才能逐步解决体育消费的供需矛盾。
3.2 建议
3.2.1 宏观协调,稳步发展。各地区、各省市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体育消费发展战略和体育产业开发战略,为防止体育消费的“贵族化”和“无序化”倾向,建议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成立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开发、指导、协调委员会,从宏观上对我国体育消费品的生产和市场开发布局及经营行为、经营内容进行指导和协调,以避免其步入无序的状态以及损害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3.2.2 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开发要以参与型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为主体,如健身健美、游泳、减肥、体育旅游、垂钓以及各种传统的球类运动。以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强身健体欢度余暇,回归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这是我们的主体产业,也是我们应重点开发的体育市场。与此同时,要着重加强对两个相关市场的开发力度,一是体育咨询、培训市场,如体育康复咨询、健康咨询、运动处方、青少年和幼儿体育培训、体育舞蹈培训、健身健美训练辅导等。以引导和指导体育消费者科学地从事体育消费活动。二是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特别是已经形成的足球市场要进一步完善,而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市场要尽快建立和健全起来,以满足观赏型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要。
3.2.3 要注意体育市场开发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体育消费者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并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要。要逐步引导体育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使之牢固树立为绝大多数普通体育消费者服务的观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要。
3.2.4 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保障我国体育产业的稳定发展。有关部门要放权让利,特别是对体育产业的经营单位,在各种税费的征收上要实行倾斜,以调动人们经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体育产业的经营可采取多种形式,特别要鼓励集体和个人兴办各种小型多样的,为大众体育消费提供服务的体育产业的经营项目,从而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布局合理的,内容丰富的市场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