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代汉语试题

不言出奔,难之也。

C.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8.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对句中“爱”、“如”二词解释正确的是()

A.爱惜/正如B.爱护/不如C.喜欢/好像D.怜悯/应该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曹人尸诸城上。B.齐威王欲将孙镔。C.孟子将朝王。D.豕人立而啼。10.下列各句中的“者”不能译为“……的”的是()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B.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命,殒身亡国。

C.陈胜者,阳城人也。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1.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表示原因的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C.吾知所以距(拒)子矣,吾不言。D.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12.下列各句中的“之”不能译成“的”的是()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C.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D.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13.连词“之”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其由一个句子变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这种用法的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表尊人语气的是()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C.君惠吊群臣,又重有命。D.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是()A.吾谁欺?欺天乎?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16.下列训释属于声训的是()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B.《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C.《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17.下列训释属于文字校勘的是()

A.《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B.《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C.《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

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D.《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18.下列训释属于诠释成语典故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B.《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C.《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D.《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从矣。”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与释义都正确的是()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qì屡次,多次)B.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xièxiè溢出的样子)

C.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chèng一车四马为一乘)

D.稽首而对曰。(jīshǒu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后世的磕头)20.下列训释属于指出比喻意义的是()

A.《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则衰。”B.《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C.《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D.《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战胜)B.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威严)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种飞禽)D.多行不义必自毙。(灭亡)2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B.无庸,将自及。(靠自己的力量做成某事)C.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屋檐滴水处)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的异体字:天子之服,文中指周宣王)2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

不得)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瞒;区别)C.无恒产

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长久不变的心)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24.下列词语的解释中()是不正确的。A.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空旷)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为的)C.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名分等级)

D.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歪斜,不正;,狠毒)

2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假字用法的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C.嫂虵行匍伏。D.亡不越竟。

2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A.简练以为揣摩。B.名言章理,兵甲愈起。C.文士并餝。D.寝门辟矣。2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用作名词的是()

A.今京不度B.子元元,臣诸侯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8.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刑仁讲让C.以笃父子D.故外户而不闭29.下列句子有介词宾语省略现象的是()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B.遂扶以下。C.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D.以示于朝。

30.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之二虫又何知?

C.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D.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同一个词的是()(1)形貌昳丽。(2)丽土之毛。(3)将军身被坚执锐。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5)鬼侯有子而好。(6)遂开门纳众。A.(1)和(2)B.(1)和(5)C.(3)和(4)D.(1)、(2)和(5)E.(4)和(6)

2.下列各字,按照“六书”分析属于形声字的是()A.游B.随C.旗D.雪E.星3.下列选项中,全属于指事字的是()

A.上下中亦B.上下本末C.上亦朱及D.朱刃寸甘E.中肱武及4.下列各项为文言文著作的是()

A.《西游记》B.《礼》C.《书》D.《论语》E.《红楼梦》5.对句中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是()

A.履帝武敏歆。(步迹)B.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事情)

C.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到……去)D.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躲藏)

E.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过了一半)6.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不含贬义的是()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

也。B.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

咎。”C.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D.冯唐已老听吹嘘。

E.石享、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A.晋灵公不君。B.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C.尔欲吴王我乎?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E.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A.为之箪食与肉。B.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C.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D.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E.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山东之国,从风而服。B.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C.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E.贫穷则父母不子。

10.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11.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

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12.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

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C.《左传?桓

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13.下列训释属于或包括语法讲解的是()

A.《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义。”

B.《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C.《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D.《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E.《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

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没有错误的是()

A.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相互结交)B.科条既备,民多伪态。(法律条文)

C.书策稠浊,百姓不足。(多而混乱)D.于是乃废文任武。(用,使用)E.制海内,子元元。(平民,百姓)

15.下列句中横线下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形容枯槁。(两个单音词合用,分别指“形体”和“面容”)B.于是乃摩燕乌集阕。(这里是接近,即“去”,“到”之意)C.革车百乘,锦绣千纯。(读为tún古代量词,织物一段为一纯)

D.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重视)E.山东之国,从风而服。(泰山以东)1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假字用法的是()A.若人有婴之者。B.辟则陶埏而生之也。C.加日县久。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

夺。E.今当试去君上之执。

1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A.不陵节而施之谓孙。()B.燕辟废其学()C.则扞格而不胜()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E.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18.下列各项注音和(或)释义无误的是()

A.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lù形容玉的华丽珍贵;luò形容石的坚硬)B.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泆”的通假字:放荡,无忌)C.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zīsuī任意狂暴)D.状有归色(“愧”的通假字:惭愧,羞愧)

E.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sì水域的岸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晋灵公之所以“不君”,是因为他取得君位的手段不光彩。

B.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可译为:郑武公说:“他(指其弟段)对我不义,我就对他疏远,那么他扩大领地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C.《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指的是郑武公。

D.《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所谓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种主张,即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

E.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这里的“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的五个霸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0.下列句子存在主语省略的是()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B.以示于朝。C.使妇人载以过朝。D.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E.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四、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形体不同,在某一义项上读音相同又可以互用的字,也是异体字,如游和游。

()2.汉字的表意性质,就是指从构形上可以直接看出汉字的意义,即汉字具有所谓“因形示义”特点。

()3.敬鬼神而远之。其中的“敬”是谦敬副词而不是动词。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曹公,豺虎也。两个句子都属于判断句,并且主语与谓语之间都具有一种比喻关系。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两句中的“之”都用作代词,相当于他(她))。

()6.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7.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8.目前,字典和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按音序排列、按部首排列和按号码排列三种。

()9.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

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10.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古代汉语练习题参

一、填空题参: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2、词类活用实词3、语言文字知识性4、文言文(古代文献)现代汉语5、多义词引申6、互用对用连用7、本字本义形训8、字词

二、单选题参:1、A2、C3、D4、A5、D6、B7、B8、D9、D10、C11、B12、C13、C14、D15、A16、B17、D18、A19、A20、A21、A22、B23、A24、A25、A26、D27、C28、A29、D30、A

三、多选题参:1、BCE2、ABCDE3、ABD4、BCD5、ACD6、ABDE7、AB8、BCE9、CDE10、AD11、BD12、BC13、ABCD14、ABCDE15、ABC16、ADE17、AB18、ABCDE19、BD20、ABCD

四、判断题参(4、8、10正确,1、2、3、5、6、7、9错误)0001000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