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1   简单的数据分析(1)  主备人:李玉颖  执教人:李玉颖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19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方格纸 课前预习:教材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挂图、引教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教学 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达标检测:基训p28-29  T1、T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我们一起教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反思:      2  简单的数据分析(2)  主备人:李玉颖  执教人:李玉颖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20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学具准备:课件 课前预习:课本39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 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 2、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3、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4、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 5、小组合作教学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6、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7、学生讨论: 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8、观察体重统计图 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教学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教学小结。 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引教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 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 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40页第2题 教材41页第3题  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达标检测:基训30页 第1题、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教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141   139  143   厘米 138 142 体重/  35   33   32  40  36 千克 请你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3  求平均数 (一)  主备人:李玉颖  执教人:李玉颖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2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课前预习:课本42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  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教学生收集信息。 3、引教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后交流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找生提问。 师板书:  数据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 2       654      668        6 达标检测:基训31页   第1题  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或困惑)?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数据总和÷份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4  求平均数(二)  主备人:李玉颖  执教人:李玉颖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22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课前预习: 求平均数(课本第43页的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像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教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2、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3、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4、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5、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通过计算,你还能了解哪些信息?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 7、进一步明确: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3题。 (1)、组内收集数据。 (2)把收集到的数据按人数画表,整理到统计表中。  (3)计算本组的平均成绩。 (4)同其他组交流。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达标检测:基训32页   第1题   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开心对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教学反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