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O期 20 1 0年1 0月 成宁学院学报 Vo1.30,No.10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Oct.2010 文章编号:1006—5342(2010)10—0194—03 前修未密一后出转精 评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王宏佳 (成宁学院 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笔者执教古代汉语课程十年有余,其间用过不同版本 个人的力量,难度非常大,也很难保证教材的质量。编写这 部教材的48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涉及4l所高校,阵容 强大,前所未见。有学者批评荆先生教材编写人员很杂,而 且有不少是专科学校的教师。但正如大家所认同的,名牌 大学不一定出精品,名声不响的大学也不一定尽出次品。 的古代汉语教材。有申小龙、宋永培主编的《新文化古代汉 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有沈祥源主编的《古代 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王力先生主编的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有郭锡良等编写的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最近几年我们使用 的是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我们认为,荆编教材是一 部较好的教材,也是一部值得向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爱好 者推荐的教材。 一事实上,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各高校一线教学人员,有着丰 富的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非常熟悉古代汉语教学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也非常了解当前古代汉语教学的问 题与症结所在。在荆先生的统筹安排下,他们的分工非常 细致,针对各自的编写任务,一方面凭借教学实践经验,在 编写内容中融入自己在教学与研究中获得的教学心得与独 、荆贵生先生主编教材的问世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以 来,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上功不可没,成为古代汉语权威教 材。王力先生过世以后,由于不可能再对原教材作过多修 正,几十年时间内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产生的新观点和 新理论不能及时地反映在教材中,众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开 始觉得单一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纷纷编写各自 到见解;另一方面参考和吸收已有成果,把最新最科学的研 究成果渗透到教材中来,精雕细琢,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 务。 对于参考和吸收已有成果问题,有些人刻意攻击荆先 生…,罗列教材某些内容,说这些内容与王力先生或别的先 生主编的教材雷同,认定为抄袭。我们撇开所见略同不论, 对于某一篇经典文选,各家主编教材都有人选,在注释时, 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雷同”,因为,有些词目的解释已经是 公众认可的,若因为害怕“雷同”,而刻意改头换面,既可能 需要的教材。目前全国古代汉语教材的数量,有人估计,约 在一百种左右,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很多是为了评职晋级 而编写的,往往是一版之后,再无后响。在以往的全国古代 汉语研讨会上,专家和学者们一致呼吁,集中高校的教学力 量,编写一部质量较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 违背客观实际,也显得虚伪。在常识部分的论述中,有个别 编写人员,部分段落存在较明显化用他人内容的痕迹,但只 要是变换了说法,就不宜认定为抄袭。对于一部教材而言, 百分之百另起炉灶是不可能的,不参考和吸收他人已有成 河南师范大学荆贵生先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 作数十年,成果丰硕,其学术地位亦为学界所认可。关键时 刻,荆先生担起了领头羊的重任,一呼百应,团结41所高校 的48位教师,立志要编写一部适应时代要求的古代汉语教 果也是不可能的。王力先生在其主编古代汉语《序》中指 出:“我们编写小组虽然只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 材。大家凭借各自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集思广益,最终编 写出了这部《古代汉语》,并于1995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可以说,荆先生主编教材的问世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二、荆贵生先生主编教材的问世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的体现 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2 这话是极其客观而又坦率的。 (二)格式和体例有所创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开创了文选、通论和常 用词三分的格局,在教材中重点讲解一部分常用词,这是有 道理的,因为语言的诸要素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词汇,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学习与现代汉语有 (一)编写人员阵容强大 编写教材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纯依靠个人或少数几 收稿日期:2010-09—15 第10期 王宏佳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评荆贵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195 差异的古代汉语词汇。荆先生的教材共分为十个单元,每 个单元由文选、常识(相当于王力先生教材中的通论部分) 和练习三部分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王力先生教 材为代表的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分的格局。荆先生在其 主编教材中删除常用词,同时增设练习,有其合理之处。学 习古代汉语固然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但由于现行 权威工具书较多,教材中没必要再像一部词典那样对部分 词语作细致的解释。而增设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练 习,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特别值 能够更加贴近古人的社会生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了解古 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虽然学习古代汉语的目 的并非为了写作文言文,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言文,特别是 应用型的文言文,还时不时地出现在现代生活中。荆先生 指出:“用文言写应用文,在知识分子中是常有的事,特别是 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台胞中,还是习以为常的。” 即便是就 内地来说,现代公文中的介绍信、碑记铭文、请柬、悼文等 等,无不可以看到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的影子。荆先生选编 的应用文言文,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应用文 得说明的是,荆先生不光在每节常识之后设置练习,而且还 出版了一本专书《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与教材配套。这 本书为教材中四十五个练习题编写了参,并为复习 和应试编写了测评,在测评中还特别考虑到部分学生考研 的事实,专门编写了试题。用心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我们 在教学中,也明显地感受到那种上课讲一讲,课后学生看一 看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学生缺少练手的机会,额外布置作 业,又比较占用课堂时间。以前我们使用申小龙、宋永培先 生的教材,就十分喜爱他们编写的练习册。虽然这本《古代 汉语练习与测评》不属于本套教材,但我们宁可相信,它已 经成为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文选来看,荆先生摒弃了以往编录单一的今注文选 的做法,而是把文选细分为今注、古注、标点和白文四类。 古注文选统一使用影印件,我们在教学中,非常真切地感受 到在古代汉语教材中增加古注文选的必要,而荆先生做到 了这一点。增加古注文选的好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叫 作: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以往大部分教材由于没有 古注文选,学生看到的都是改头换面以后的今注文选,很多 学生连古籍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虽然各高校图书馆馆藏 有古籍,但相当多的学生都不愿意去翻阅),更别说古代汉 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了。教师为了 增加学生对古籍的感性认识,不得不另行复印材料发给学 生,费力又不讨好。 (三)内容有所拓宽 首先表现在文选的取材有所拓宽。教材精选了甲骨文 11篇,金文6篇,大篆1篇,小篆1篇,周易1篇,尚书1篇。 在讲授文字部分时,教师一般会讲到部分字的早期形体,但 是,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完整的由甲骨文、金文等古 老文字连缀而成的篇章。对中国早期文字,虽然心向往之, 但由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真正对中国早期文字有真 切的感受。教材选择的这些篇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 往教材所带来的缺憾。 荆先生在教材前言中指出:“拓宽内容还表现在增加了 应用文言文。” 教材精选了17篇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的应用文言文,如贺人成婚,贺友母寿,借资经营商业,等 等。一方面,这些篇章的选入,改变了以往仅仅从经史子集 等正统文献中选择范文的做法,通过这些应用文言文,学生 言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代应用文的正确写 法和用法。 (四)修订和再版及时 荆先生的教材1995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第一版,1997年 作了首次修订,2005年作了第二次修订,并改由全国优秀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作了第三次修订。在 短短的14年里,根据广大教师和学者们反馈的意见,及时 作了三次修订,并改由优秀出版社出版,这是难能可贵的。 据我们所知,市面上可见的一些教材,错讹颇多,但编写者 一仍其旧,丝毫无修订和再版之意。与他们相比较,可以 说,荆先生是负责任的。我们相信,随着读者的增多,以及 更多的意见反馈给荆先生,荆先生的教材不排除再次进行 修订和再版的可能,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荆先生主编的教材, 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体现。说“前修未密”,丝毫不 是要诋毁前人教材的价值和贡献,而是说每个时代的教材 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说“后出转 精”,是因为荆先生主编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修正了 前人的某些不足之处,并且更加适合现时代的需求,成为同 类教材中的佼佼者。“后出转精”并非盲目鼓吹,因为后人 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后出转精”,既有可能,也是必 然。荆先生主编的教材,在历史的必然中实现了这种可能。 三、不足和建议 前文我们说荆先生主编的教材是“后出转精”的体现, 但是“转精”并不等于这部教材就是完美元缺的了。这里 谈几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供荆先生参考。 这部教材2006年4月第3版第2次印刷时,在每单元 后设置了语言文字学文选。精选了《康熙字典序》、《说文 解字叙》、《马氏文通序》等内容。传统教材一般在文选中 不会选用这方面的文章,荆先生这么做,使得教材增色不 少。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了解这些语言文 字学方面的古籍打开了一扇窗户;另方面又减轻了教师课 堂教学的烦恼和劳动强度。上课时提到这些古籍,不用再 说一些干巴巴、不着边际的话,学生通过文选对这些古籍有 了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不用为了介绍这些古 籍,自己费心费力地去准备材料。这本是好事。可惜的是, 教材在2009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时删除了语言文字 196 成宁学院学报 第3O卷 学文选,据主编本人说,是为了节省篇幅,从而降低教材价 格,言外之意是,读者嫌教材贵了。我们认为,删掉太可惜, 或物,把“之”视为第三人称代词,是因为“之”经常相当于 “他”或“她”或“它”,但这丝毫不是说,“之”就不能指代 若要达到节省篇幅、降低价格的目的,可行的做法是,尽可 能删除部分附录。前面我们谈到荆先生主编的教材不设常 用词部分,是考虑到现行权威工具书较多,不必再把教材当 “我”了;其次即便是在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有时候也会 出现指代对象需根据具体语境而定的情况。比如,A对B 说:“人家都登门了,你总不能不原谅人家吧?”这里的 “你”,有可能是指“你”,也有可能是指“我”,我们认为这是 一成半部工具书,而这部教材的附录材料可谓面面俱到。无 形之中,又把教材当成工具书了。 教材在解释“六十而耳顺”之“耳顺”时认为:“郑玄 《注》:‘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意即:一听别人的话,就知道 种虚指现象。说话者假设对方是自己,也就是说,假如你 是我,你该怎么做,如果你怎么做,那我也只能怎么做,这就 直接导致句中的“你”虚指“你”,而实指“我”。最后,“活 他的用意了。”显然,教材是默认了传统经师的说法,这和大 多数教材基本一致。我们认为,教材对“耳顺”的理解显然 还不够准确。胡适之先生曾对“六十而耳顺”作了解释,他 说:“从来经师对于耳顺的解释都不十分确切的。我想,还 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说的逆耳之言,到了六十岁,听起人 家的话来已有容忍的涵养,再也没有‘逆耳’的了。还是这 个意思比较接近些。” 适之先生所言极是。说老夫子六 十岁能够“一听别人的话,就知道他的用意了”,是经不起 推敲的,老夫子何其聪明,犯不着到六十岁才有这能耐PE? 如果我们的理解正确,建议教材在修订时能及时更正。 教材在解释“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的“之”时认为: “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您。”在解释“不入, 则子继之”的“之”时认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 代词,我。~之”可作代词不错。“之”经常出现在谓语动词 后,相当于“他”或“她”或“它”,说它是第三人称代词也不 错。但教材说是第三人称代词忽而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 忽而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值得商榷。首先教材编写者忘 记了“之”的代词身份,代词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指代任何人 用”在古代汉语中是有特定含义的,一说到“活用”,往往是 指实词活用,即甲类词临时活用为乙类词。教材在这里也 提“活用”,很容易造成表述的不一致和概念的模糊,因为 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都是人称代 词,并未涉及到不同的词类,也就无所谓活用了。类似的现 象还有“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中的“乃”,教材解释为: “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我们衷心祝愿,在大家的共 同努力下,荆先生的教材能够越编越好。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王永安.略谈荆责生主编《古代汉语》的抄袭方 式与无知妄改[J].黄淮学刊,1998,(4).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M].北京:中国友谊 出版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