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时间
报告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2、研究范围
报告分析的地域范围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东区)现代医疗器械园”、“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和“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3、数据说明
报告中未标明来源的图表、相关数据均取自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统计年报》2003-2006年。 目 录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整体发展情况 1
(一)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 1 (二)敢于领先,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4 (三)主动升级,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7 (四)引育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 9 (五)营造环境,产业配套体系日趋成熟 11 (六)适用培养,高科技“人才谷”逐渐形成 15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具体产业发展分析 17 (一)集成电路产业 17 (二)生物医药产业 20 (三)软件产业 26
(四)文化科技创意产业 29 (五)金融信息服务产业 31 (六)光电子产业 32 (七)其它新兴产业 34 前 言
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1999年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张江园区实现了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迅速崛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研发能力持续增强,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密集区域、高科技人才的汇集区域、高科技企业的富集区域,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初具规模的高科技园区。 2006年底,园区内经营企业达1123家,注册企业4862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981家,吸引外商投资总额162.91亿美元;内资企业2881家,吸引注册资本153.12亿元人民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19.05亿元人民币,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达123.58亿元。园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活动经费投入达43.6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突破1000个,其中进入成果应用阶段的科研项目达355个。园区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浦东新区级研发机构88家,累计申请专利5594项,已授权专利1571项,其中2006年专利申请数量达2257项。
06年随着“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射频识别产业化(上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试验区、试点园区和产业基地的相继成立,园区在国家高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稳步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已成为公司地区总部、国内知名企业、中外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集聚地。截止2006年底,园区内经上海市外经贸委等部门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总数为60家,占上海市总量的1/3强;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4家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进驻园区的公司地区总部达20家。
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重大创新成果。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园区有5家企业获得殊荣,其中,由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获二等奖的“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第二个国家;宝信软件、飞田通信等共同研究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二等奖,该系统对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运行效率,改善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建设和谐城市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参与研发的“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也获得了二等奖,它实现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10万亿次研发与应用的“双跨越”,推动了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同时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成为我国国家网络最大的主节点,在我国网络建设中担当枢纽作用。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已成为相关产业领域的领头羊。中芯国际在全球芯片代工领域排名第三,且已掌握实验室45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园区内集成电路制造三巨头——中芯、宏力、华虹,2006年实现销售额121.61亿元,占上海集成电路制造业的77.5%,占全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37.6%。微创医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药缓释血管支架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进入日本、欧洲、南美等多个国家;宝信软件占全国钢铁信息软件市场的45%;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共同分享了国内网络游戏产业40%的市场份额。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一批企业创始者、管理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中芯国际董事长张汝京、宏力半导体董事长邹世昌、盛大网络CEO陈天桥、第九城市CEO朱骏、展讯通信CEO武平、微创医疗CEO常兆华等一批企业家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06年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张江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已入围五星级开发区之列,在与、产业氛围、服务环境、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关键性要素指标上均排名第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满足高端客户对特制建筑的强烈需求,园区开展“产业共性化需求与园区个性化特色兼具”的建筑产品标准研究。同时,园区已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点、浦东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并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试验园区,从而为园区企业提供从接收专利到法律援助,以及情报检索、代理和配套等一系列服务。
业孵化方面,园区出台各种支持帮助创新企业快速成长,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股份制改制,支持其上市。一批创新企业从张江园区走出,在资本市场的孕育中快速壮大。截止2006年底,园区内已有复旦张江、盛大、九城等11家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 过去,园区以务实精神、创新服务,实现了人才、企业、研发等要素的集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展望未来,园区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借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的东风,积极探索高科技园区区域合作创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塑造园区服务化、金融化、生态化的新特征,拓展新舞台,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向“下一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的目标前进。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整体发展情况
1992年批准设立以来,伴随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实施,园区逐渐肩负起引领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塑造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接轨、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重任。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园区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跃上新台阶,涌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世界级水平的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领域处于引领地位的科技企业,造就了一批引领高科技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园区不断改革创新,面对研发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打造“科技城”的新目标;面对园区产业配套管理服务功能的新需求,张江集团提出了打造“服务集成商”的新战略。 (一)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
多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试基地,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张江模式”。
江模式”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两大动力、两类资源和两种能力”。通过与市场力量协调推动,充分整合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园区形成了一个以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程服务,走出了一条产业技术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正如美国园区经济研究学者罗杰斯所说,张江园区发展依靠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同时之手和市场之手形成开发合力,整合各种开发资源,形成了不同于“硅谷模式”的“张江模式”(如图1.1.1)。
一个平台:园区逐步构建了一个面向世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转化全过程服务的专业、高效的产业孵化平台。形成了从提供公共配套服务到为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多层次服务平台,形成了从园区级、省市级到国家级的多能级企业孵化平台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软硬件服务环境。
两大动力:“之手”和“市场之手”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合作协调,为园区高效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力扶持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园区的发展也得益于广泛而有效的参与。参与园区发展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提供和角色的合理定位,更在于与市场运作保持一种动态的合作协调。比如,为营造园区良好的资本环境,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园区科技资助基金、引导基金等来撬动更多的风险资金、私募基金等民间资本对高科技产业的关注和投入,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两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运用国内和国外两类资源,是园区能够迅速实现功能转型升级、形成研发创新资源集聚的基础。不同于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发展充分整合了国际上的产业、技术和研究资源;也不同于国外其它园区,园区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借助支持,集聚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展讯的成功正是整合全球资源,构筑美国硅谷和中国两地优势互为嫁接的“硅谷-”发展模式的代表。美国硅谷有成熟的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
理模式和风险资本运作体系,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主要客户和质高量足的人才。展讯把两者完美嫁接,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奇迹。
两种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是园区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得益于园区较完善的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服务体系,园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张江创新指数”达到历史高点131.3点,比2005年提高了12.8点;一批研发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成为行业领头羊;大量正处于产业化前夕的成果,也为园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补充了后劲。园区研发创新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以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研发中心,以GE、诺华、杜邦等为代表的公司研发中心,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张江。 (二)敢于领先,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敢于领先:率先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创新升级,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率先构建面向自主研发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率先确立以技术引领为核心的企业培育目标,培育出一批技术领先和参与各类标准制定的企业。 1、以控制产业链高端为手段,走出通过培育研发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道路
园区较早意识到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不断增强研发创新能力。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已集聚了一批设计类企业,包括直接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Fabless企业、设计服务企业、IP企业、EDA工具企业、样品测试分析企业、失效诊断企业和系统方案企业等,而且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如上海华虹的“交通一卡通”芯片和第二代身份证芯片、格科微的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等都相继开发成功。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迅速增强,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如中信国健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三维生物公司研发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等。
2、以培育技术引领型企业为目标,走出了“以点带线,聚线成面”的产业发展道路
园区尤其关注技术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关注参与国家、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园区发展的一个个亮点。以这些企业亮点为核心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以点带线”的产业发展特色。而这些各具特色的“产业线”相互交织,达到“聚线成面”的产业发展效果,提升了园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如宝信软件,不仅拥有多项专利技术,而且参与MES标准的制定,相关产品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构筑钢铁软件方面的研发创新服务链;普元软件站在世界SOA架构的顶端,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占据面向构件平台55%的市场;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占据了国内网络游戏市场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
3、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突破方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生态集群
园区在集中打造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兴产业优势,寻找产业突破方向。园区在实现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文化科技创意、光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如图1.2)。
目前,园区产业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三条产业发展主线并不断延伸扩展(如图1.3):一条是以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跨越生物医药产业、射频识别、集成电路、光电子等产业领域,
包含多媒体芯片、生物芯片、光电子、射频识别芯片等研发与制造的产业发展群;一条是以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为核心,包括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群;一条是以软件为核心,跨越文化创意、软件、信息安全和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包含网络游戏研发测试、软件开发设计服务、信息安全软件产品研发设计以及金融软件研发与应用的产业发展群。
图1.3 张江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示意图 (三)主动升级,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1、研发机构和评测平台集聚园区
园区拥有10多家国家级研发/评测中心和20多家上海市级和浦东新区级的研发中心和平台(如表1.1)。
表1. 1 园区拥有的国家级、省市级和区县级研发/评测中心
国家级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上海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光源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北大和清华微电子中心、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学院等 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市检测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模式动物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针灸研究中心、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 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室、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软件增值服务平台、上海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式集成电路工艺研发平台、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平台、上海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抗体药物产业化技术平台、普元EOS软件构件库等 上海 市级 浦东 新区级
2、外资研发机构云集园区
2006年有10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园区。截止2006年底,园区经上海市外资委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60家,占上海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4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落户园区的外资研发机构逐渐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研发机构化、大型化。落户园区的外资研发中心,具有法人资格的占绝大多数。在经认定的60家外资研发中心中,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有23家,占38.3%,其中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投资总额达6700万美元,陶氏化学投资总额达7500万美元,尤其是2006年入驻的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到9600万美元,是历年来园区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项目。二是研发活动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园区外资研发中心将研发活动纳入其全球研发网络。例如GE中国研发中心是GE集团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其研究成果主要提供给母公司及其它海外分公司;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与集团的另外四个研发中心协同合作,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创新药物;法国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被纳入诺华全球研发中心网络中。三是研发机构与地区总部共生。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结合在一起,以便为在中国的投资项目集中提供技术支持。如:霍尼韦尔
将其在亚太地区总部从新加坡迁到上海后,不仅追加了投资,而且将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中心、战略研究中心、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移师上海,GE、英飞凌、OTIS等也都如此。陶氏、罗门哈斯、汉高等也将采用与地区总部共生的模式。 3、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研发创新资源、企业孵化资源的加速集聚带来了研发创新产出的增长。截止2006年底,园区累计申请专利5594项,其中获授权专利1571项。2006年园区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合计达到2030个,不但扭转了2005年专利申请数量下降的态势,更是创出了历年专利申请量新高。
截止2006年底,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总数达到1000项,其中进入成果应用阶段的科研项目达到355项,无论是总数还是增长幅度都创出了历年新高(如图1.4),这意味着园区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逐步兑现为市场效益。 图1.4 历年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情况 (四)引育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
园区在积极引进技术领先型大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两方面的融合推进,成就了园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生态系统。
截止2006年底,园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家。公司地区总部20家,企业地区总部平均投资规模达1819万美元。2006年园区引进了俊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百度(中国)有限公司、朗盛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和华虹国际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地区总部。
截止2006年,园区涌现出一批代表性自主创新企业,如中芯国际、展讯、盛大、银晨、微创等(如表1.2)。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江园区共有5家企业获得殊荣。其中,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微创医疗、宝信软件、飞田通信、超级计算中心等四家企业获二等奖。 表1.2 张江园区代表性自主创新企业介绍
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在2006年芯片代工市场上排名世界第中芯国际 三),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为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65纳米及更先进的芯片代工服务。 在高压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是目前业界唯一推出用于LCD驱动芯片的0.15微米高压工艺的代工厂商。其技术适用于目前广泛应用在手机等领域的小尺寸面板LCD驱动器芯片,具有低功耗、小尺寸的特性,能将LCD驱动IC集成在单芯片上,并实现高分辨率。 作为全球第一家成功研发出TD-SCDMA多模手机核心芯片的公司,展讯是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标志性企业。2006年占据国内的手机基带芯片市场10%的市场份额,展讯已经成为联发科、TI之后的第三大厂商。“符合AVS标准和核心宏力 展讯 芯片开发及产业化”(展讯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TD-SCDMA核心技术与终端产品产业化”(展讯与海信)两个项目获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从2004年开始,展讯已经连续3年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 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服务,包括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休闲游戏、棋牌游戏、对战游戏、无线游戏、动漫、文学、音盛大网络 乐等在内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用户群的互动娱乐产品。截止到2006年,盛大拥有4.6亿的注册用户,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和开发商之一。 在MES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共申请了十多项专利,制订了国家电子行业标准《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使MES软件产品技术标准成为在市场上起支配作宝信软件 用的事实标准。宝信拥有数十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 公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核心技术开发出了软硬件产品10余项,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人脸识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其中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银晨智能 器)平台开发出的人脸检测和识别系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家推出的人脸识别专用嵌入式应用系统,“嵌入式人脸识别模块”已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公司成为面向服务的下一代软件架构SOA中“服务构件”与“服务数据”国际标准普元软件 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公司及产品的品牌在用户和合作伙伴中均排名国内第一,面向构件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为55%,名列第一。 复旦金仕达 是中国最大金融软件开发商之一,其期货软件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 微创 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己品牌和知识产权,系统开发、专业化生产经营微创伤介入医学产品的公司。公司产品进入全国近600家三级甲等医院,普及率达到98%,其中火鸟系列产品占据国内微创伤介入产品1/3的市场分额。 “益赛普”是我国第一个真正实现产业化并上市销售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药中信国健 物,标志着我国突破了治疗用抗体药物大规模生产技术瓶颈。在通过国家药检局审批的11个抗体类国产新药中,有9个来自中信国健。 公司研发出“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作为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抗癌药物,H101创造了三个“第一”:世界上第一个被准许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国内第一个有望打进全球市场的生物一类新药,同时,它还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个体化的体内肿瘤疫苗。 迪赛诺是国内最大的艾滋病药物生产商,拥有国内最全的抗艾滋病药物产品线和最丰富的抗艾滋病药物在研品种,占国际非主流市场的20%。 致力于液芯-流式荧光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是国内液芯技术的领导者,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以及2项国际专利,其基因和免疫诊断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三维 迪赛诺 透景 此外,得力于园区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股份制改制,支持其上市,一批创新企业通过园区完整的标准化服务流水线加工,从张江走出,在资本市场的孕育中快速壮大。截止2006年年底,园区共拥有11家上市企业,其中中芯国际、盛大网络、第九城市、复旦张江等自主创新企业先后在我国、美国纳斯达克等资本市场上市(如表1.3)。 表1.3 园区上市企业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企业名称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张江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华通天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卫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第九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市地点 国内主板上市 国内主板上市 国内主板上市 国内主板上市 纳斯达克上市 纳斯达克上市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和纳斯达克两地上市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高知特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 纳斯达克上市 国内主板上市 国内主板上市 (五)营造环境,产业配套体系日趋成熟
园区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如图1.5),集聚了一千多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以及88家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浦东新区级研发机构和14家高等院校分部及代表处,为园区研发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园区产业服务机构发达,集聚了9家市级(行业协会)、区级(协会)行业组织,构建了20多个产业平台,形成了10个专业孵化器。 1、基础配套日趋完善
截止2006年,随着上海张江创新学院(正在申请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无线射频(RFID)产业(上海)基地相继揭牌成立,园区已拥有14个国家相关部委授牌的产业基地(如表1.4),3个上海市级产业基地(如表1.5),且逐渐形成了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实现企业集聚、服务功能集聚、产业资源集聚的发展特色。 表1.4 国家级产业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 国家(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园 上海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 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国家信产部 国家 国家信产部 所属部门 成立时间 2005年6月 2004年6月 2004年9月 国家科委、国家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1996年8月 中科院、上海市 国家商务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信产部 国家、国家信产部、国家商务部 2005年11月 2001年 2004年1月 2000年7月 2004年11月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信息安全国家科技部高技术计划联合办公室 成果产业化基地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部 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2005年 2004年4月 2006年10月 国家射频识别产业化(上海)基地 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 表1.5 上海市级产业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 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 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 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所属部门 成立时间 2005年4月 2005年7月 2004年8月 浦东新区、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 上海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 上海宣传部 2、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
园区已形成由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基金和科技资助基金组成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截止2006年底,园区已吸引65家风险投资公司和咨询机构。由创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的张江投融资俱乐部已成为风险投资企业和研发创新企业信息对接的平台。同时,园区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安排了6000万元专项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担保服务。 3、专业服务体系加速完善
2006年,园区中介服务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园区已积聚了7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人事代理、知识产权服务、咨询管理和基金服务机构等,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中介配套服务。(如图1.6)。 图1.6 2006年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分类统计
截止2006年底,有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光电子行业协会、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浦东新区软件协会、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协会、浦东新区光电子学会、浦东新区移动通信协会和上海市温室制造行业协会9家行业组织进驻园区或在园区正式成立。行业协会通过提供培训研讨、技术咨询、调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中介咨询等服务,起到了企业与、市场间的沟通桥梁作用。 4、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园区产业平台建设取得快速进展,构建了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专业性服务平台,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止2006年底,园区拥有各类产业服务平台22个,其中综合性服务平台8个,专业性服务平台14个。 5、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园区内设立了受理点,浦东新区知识产权法庭也已正式运行,2006年园区又被批准成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园区围绕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
工作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帮助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了从接收专利到法律援助,以及情报检索、代理和配套咨询服务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在园区内企业面临专利保护难题时,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援助、保护。 (六)适用培养,高科技“人才谷”逐渐形成
园区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能级,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迅速集聚了大批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2006年园区专科学历以上从业人员总数达到61200人,其中博士2173人,占总从业人员的7.3%,硕士11714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2.7%。“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成为张江人才的代名词。
园区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产业专家群逐步形成。拥有国家级人才124人,其中两院院士20人,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75人。拥有省市级人才58人,其中上海市科技功臣4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1人,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会员10人。
园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更为紧密。北京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内18家企业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首批共有12家成员单位,其中信息产业6家(分别是宏力半导体、普元信息、展讯通信、复旦金仕达、大道计算机、盛大网络),生物医药产业6家(分别是微创医疗、和记黄埔、生物芯片、天士力、中创医药、瑞得肝脏);园区研发机构、企业等设有14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通道;2006年按全新办学模式创立的张江创新学院正式成立,着重推动目前紧缺的服务外包人才和产业适用型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桥梁。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具体产业发展分析
应对局部区域产业链缩短的新趋势,张江逐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从产业链高端入手,以成为“下一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为目标,根据各产业特色,因势利导,采用不同的推进模式,巩固产业竞争优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 1、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集成电路产业是园区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链基本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材料等环节,其中制造业和设计业产值占比较大,2006年制造业比重达75%,设计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至10%(如图2.1)。 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中,张江园区占据主导地位。截止2006年底,园区集成电路企业的总投资约为101亿美元,占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总投资139亿美元的72.7%;从业人员26200人,占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从业人员总人数(59677人)的43.9%;产值为162亿元,占上海集成电路行业总产值的41.7%。其中:制造业产值121.6亿元,占上海的71.9%;封装测试产值10.96亿元,占上海的6.3%;设计业产值16.8亿元,占上海的68.3%;设备材料业产值12.8亿元,占上海的52.9%。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集成电路产业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大幅上升,比2005年增长一倍有余,尤其是专利申请,同比增长近3倍,达1417个。在专利结构上,发明占据绝对地位,其中在专利申请中发明占95%,在专利授权中发明占84%。
科研项目开发和完成数量快速增长,2006年微电子科研项目开发937个,同比增长16.7%,完成科研项目479个,同比增长9.1%。完成科研项目经济效益逐年上升,2006年完成项目形成经济效益20.2亿元,同比增长71.2%。 3、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园区IC设计业已成为上海的主力军,企业数量占全市70%,产值占68.3%,上海十大IC设计企业销售额排名头两名的企业——华虹和展迅均来自张江。园区集聚了一批国际一流设计企业,如AMD、Sunplus、Navida、VIA和Zilog等;锐迪科、昂宝电子、华亚微电子等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快速成长,2006年营业收入增长均在十倍以上;涌现了一批代表性技术产品,已初步形成包括电源管理芯片、通讯芯片、音频芯片、视频芯片和RFID芯片等在内的产品系列。尤其是一批留学生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制出了符合中国自主标准的TD-SCDMA制式双模多频芯片。一旦国内开放3G标准,将被国内手机厂商普遍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园区集成电路企业设计的2G、2.5G的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拥有较高占有率。
园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逐步跟上国际主流水平,从0.35微米跨越到0.13微米,90纳米工艺已陆续量产,研发技术达到65纳米,已掌握在实验室制造45纳米芯片的技术,从而使中国与全球(如INTEL、AMD)的差距从三代以上缩小到一代。2006年,园区几家8英寸芯片制造企业也已拥有与国际同类企业一致的标准CMOS工艺技术,并拥有一些特色工艺技术,包括高压CMOS(应用于LCD驱动电路产品)、嵌入式EEPROM和Flash(应用于IC卡产品)以及射频电路工艺(手机芯片等)等,基本满足国内外主流大订单产品的加工需求。中芯国际已成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标杆,在全球晶圆代工企业中排名第三,被评为晶圆代工制造增长最快的公司。 张江园区建立了“国家RFID产业化上海基地”,这是国内唯一的国家RFID产业基地。中交国科、集速、中京、维深、坤锐电子、复旦通讯RFID研发中心、RFID应用解决方案展示与测试(上海)中心、复旦大学AUTO-ID中国实验室等20余家相关企业入驻园区。无线射频基地的设立,大大增加了园区后续产业发展空间。 4、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未来,园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将抓住“3C”融合于汽车电子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系统芯片(Soc);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减小芯片特征尺寸与增大晶圆尺寸,实现硅技术向纳米技术的过度和代工向IDM的转型;园区将通过重点引进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厂商、集成电路设备零部件制造厂商与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组装厂商,实现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业的全面突破。 (二)生物医药产业
1、初步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衔接的企业生态群
截止2006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注册企业总数达到240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群。从2004年开始,企业加速进驻园区,辉瑞、诺华、阿斯利康等医药巨头追随先行者罗氏、礼来在“药谷”设立研发中心。目前,世界医药销售收入前20位的企业有一半汇聚在园区。园区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微创、复旦张江、迪赛诺、开拓者化学、复旦悦达、睿星基因、先导药业、新生源等一大批企业从创业之初的默默无闻,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2、研发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截止2006年底,园区已集聚8家国家级医药研发中心,9家上海市重点研发中心和11家企业级研发中心(如表2. 1),阿斯利康、默克、丹麦Lundbeck公司等著名企业也在园区就建立研发、技术中心进行考察和选址。 表2.1 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的医药研发中心
国家级研发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 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研发中心 上海市检测中心 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上海针灸研究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 罗氏制药研发中心 礼来中国研发中心 GE中国研发中心 SK中国研发中心 和记黄埔中国研发中心 中信国健医药研发中心 交通大学昂力研发中心 天士力研发中心 上海国宝生物工程研究所 摩根谈生命科学中心 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生物信息中心 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 上海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信谊药物研究所 2006年生物医药产业科研项目开发数达到了2571个,比2005年增加了582个;完成科研项目数达到1081个,比2005年增加了544个,翻了一倍多,实现收入达到83744万元。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发创新成果。如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三维生物公司研发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等。 表2.2 2006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代表性研发创新成果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含药缓释血管支架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并已进入日本、欧洲、南美等国家。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利用小鼠基因剔除技术,开展“GABA转运蛋白(GAT1)参与神经生理调节功能”课题研究,解释了GAT1在情绪控制、酒精成瘾过程和进攻性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提示了GAT1作为药物靶点在相关疾病药物研发方面的重要性。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和美国、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在日本血吸虫功能基因组
和蛋白质组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对CD34+造血干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在CD34+细胞中鉴定了370个蛋白质,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鉴定最多的CD34+细胞蛋白,其中包括46个未知蛋白。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王明伟研究员等人对14个环孢菌素A和H系列衍生物进行了系统的药理学研究,确认环孢菌素A为甲酰肽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使争议多年的有关学术问题有了定论。
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牛皮癣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效药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
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新药尼非韦罗,作用于HIV-1进入人体宿主细胞的辅助受体CCR5,阻断HIV-1进入宿主细胞,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
三维生物公司研发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作为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抗癌药物,H101创造了三个“第一”:世界上第一个被准许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国内第一个有望打进全球市场的生物一类新药,同时,它还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个体化的体内肿瘤疫苗。 3、生物医药产业链逐步完善
张江“药谷”已由最初“一所六中心”(一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六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发展到“一校、一所、一院加几十个研发中心加200多家创新企业”(一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一院:曙光医院)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生共荣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板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链条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图2.2 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高端(如图2.2),形成了以研发创新机构、技术服务企业为核心的研发创新“集群”,涉及生物农业技术、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等产业,形成了从新药探索、药物筛选、工艺开发、药理评估、临床试验等完善的研发创新链,并且培育了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药研发服务外包企业。此外,园区已经建成一批高规格、标准化GMP生产厂房,集聚了像罗氏、葛兰素史克、麒麟鲲鹏、勃林格殷格翰等一批制药企业。未来园区将在打造医药销售服务平台、提升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培育医药销售类服务企业等方面配置更多的资源,推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向研发创新和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集聚。
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主要集聚在产业链上、中游,产业链下游生物医药企业较少。产业链上游:园区集聚了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30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和企业级研发中心,其中包括诺华、礼来、罗氏等多家全球知名医药巨头的研发中心;开拓者化学、生物芯片、睿星基因、睿智化学、美迪西、桑迪亚、先导药业等企业在承担国际研发外包服务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其中睿智化学、开拓者化学等企业已成为国内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为全球排名前20
位的制药公司提供从药物发现、化学合成到中试放大等全过程的研发外包服务。产业链中游:园区拥有良好的药物药理、毒型测试实验环境和实验设施;有5家从事“临床试验”服务的企业落户园区,并拥有众多的医院、病例资源的支持;在医药生产方面,集聚了31家世界上著名的制药企业和国内知名制药企业,拥有多个标准化GMP生产车间。产业链下游:一批企业开始向流通渠道领域转型,为园区创新产品营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此外,园区还集聚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江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浦东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平台、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等产业基础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集聚了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一批药物检测和认证服务机构。 4、生物医药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
现代中药产业集聚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和研发中心,如以和记黄埔医药、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研发型企业,津村制药、汇仁制药等从事中医药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以及上海国宝企业发展中心、上海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等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一条龙企业集团。未来,园区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将集中在完善研发创新链和研制高技术中药产品两个方面。
化学药方面,园区不仅集聚了礼来(中国)研发中心、罗氏制药中国研发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一批重量级药物研发中心,而且也吸引勃林格殷格翰、罗氏制药、新先锋药业等大型化学制剂生产和销售企业入驻。未来园区化学药发展重点是鼓励研发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老年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合成药物。
生物制药方面,园区已集聚了以上海摩根谈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以泽生科技、复旦悦达生物、迪塞诺等为代表的一批园区培育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此外园区还集聚了以麒麟鲲鹏、格兰素史克为代表的一批从事生物制剂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未来园区生物制药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芯片、人源化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溶瘤病毒药物等。
医疗器械产业已经集聚了以微创、通用电气药业为代表的一批从研发、技术服务到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企业。未来,以园区相关产业技术为支撑,依托微创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化优势,重点发展心血管器械 ,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领域。积极推动发展骨科器械 ,重点发展脊柱手术和骨生物技术。
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蓬勃发展。2005年“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基地”、“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同时在张江挂牌成立。截止2006年底,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基地成员单位从最初的30家发展到近50家。形成了一批从事生物医药外包服务的企业群体,如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先导药业等,园区对全球医药服务外包市场的吸引力正在日益增强。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借助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相关技术积累,逐步形成集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于一体的生物产业发展体系,园区生物技术方面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园区相关技术融合的领域,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环保技术。 (三)软件产业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06年底,园区共有263家软件企业,较2005年增加28家,增幅达到18%。园区软件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是2003年18亿元的3.3倍,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软件企业有11家。软件出口收入不断增加,旭上电子、印孚瑟斯等园区软件出口收入前十强企业总收入为3.29亿元,占软件业的.1%。
塔塔信息、毕博信息、宝信软件、东软时代数码、东软时代信息集成、萨蒂扬软件等企业相继通过CMM认证。截止2006年,通过CMM5认证的企业有6家,通过CMM4认证的有2家,通过CMM3认证的有19家。2006年园区共有宝信软件、毕博信息等7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内重点软件企业。 2、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2006年底,园区共有软件企业技术中心13家,其中国家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区县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9家。2006年园区软件科研项目开发数为992个,完成科研项目518个。园区软件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宝信软件、银晨智能、普元软件等公司均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如表2.3)。 2.3 2006年软件企业自主创新产品
公司名称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银晨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普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山丽有限公信息安全有限公司 上海三零卫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 上海龙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科意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简介 BM2是以大型钢铁企业实施自动化技术为背景,建立以MES(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银晨人脸识别出入控制系统(E面通)是全球首创,国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面向构件的中间件产品EOS产品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发布5.3版本。EOS平台基于互联网应用体系设计,面向电信、金融、等企业机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安铁诺防病毒软件2008采用AUK防未知病毒引擎,可以检测并清除各类蠕虫、脚本病毒、感染型病毒,并且可以查杀各种恶意软件。 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是针对终端安全监控进行设计和研发的一款信息系统桌面终端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软件产品。 信息门户平台系统ID-Portal是龙方公司自主研发的安全门户框架产品,建立在扩展性强的J2EE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基于插件和机制的安全管理功能。 浦软检察办案系统3.0是上海浦东软件园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新区人合研制的一套检察机关内全流程、全方位的动态办案系统。 3、形成了独具张江特色的软件发展模式
依托国内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园区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推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最具代表的是“宝信模式”:以各行各业的信息化为服务对象,重点服务于大型钢铁
企业自动化技术,构筑“工程—产品—服务”产业链环。这类企业已对国外著名软件企业形成了有力的竞争态势。
同时,花旗软件开发中心、毕博全球技术开发中心、索尼(中国)软件开发中心、京瓷、TATA、INFOSYS、萨蒂扬、超晶科技、复旦金仕达、中国银联等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在园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宝信软件、银晨智能、普元软件、科意捷等一大批充满生机的本土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上海银晨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出入控制系统(E面通)全球首创、国内领先;上海普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面向构件的中间件产品EOS产品日趋成熟,EOS平台基于互联网应用体系设计,面向电信、金融、等企业机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差异竞争、联合互补,形成了张江软件产业独具个性的发展模式。 4、园区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未来,园区软件业将依托上海、长三角发达的制造业,促进国产软件和国产芯片的结合,带动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将从擅长的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入手,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四)文化科技创意产业 1、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初具规模
图2.3 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功能结构
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是园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与园区信息产业相关的动漫画、网络游戏、高科技影视后期研发设计制作和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领域。园区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业为突破口,将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产业,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交易、展示”五大功能(如图2.3),形成园区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市场运作平台。
截止2006年底,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共引进企业1家,其中2006年引进57家,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占75%以上。基地2006年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相关产值240亿元。
2、产业影响力快速提升
一批重量级企业纷纷落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006年,基地先后引进了法国威望迪集团、雅昌集团、今日动画、韩国NCSOFT、兰雪数码等国内外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并与温哥华电影学院、韩国恩平文化交流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而且法国THOMSON集团、美国暴雪公司等一批业界知名企业也初步确定了落户张江的意向。
目前张江拥有国内最大的两家网络游戏运营商,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两家上市公司占据了国内网络游戏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两家公司正积极开展自主产品研发,逐渐向自主产品研制商转化,盛大网络公司的游戏“梦幻国度”、第九城市公司的游戏“快乐西游”等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得到认可。
此外基地还集聚了以SJS公司、上海河马、上海华语、上海今日、上海张江动漫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动漫企业。以上海河马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超级青蛙战士》、《森林卫士》、《少林小子》为代表的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创意类作品不断涌现。 3、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园区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信息产业结合得比较紧密,初步形成动漫产业,网络游戏的创意、设计、制作,高科技影视后期设计、制作,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和制作,以及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2.4 园区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链
基本形成了创意、研发、制作、运营、交易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生产流水线;初步建立了产业投资、孵化、中介、展示、交易、认证、公共服务的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产业孵化、动漫研发、影视后期制作、投融资、产品展示交易五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链和服务链(如图2.4)。 4、产学研体系逐渐完善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拟建)等高校入驻,不仅使基地的产学研体系更为完善,也源源不断的把文化创意元素注入基地,为提升基地文化科技创意研发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五)金融信息服务产业
1、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
在推进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中,园区积极探索“后台模式+外包模式”,力争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园区已聚集了银行保险和期货企业的后台营运支持信息系统,包括中国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 福建兴业银行等;聚集了信用卡运营系统,如全球第三大发卡行——中国银联;聚集了各类金融软件外包机构,如积分通、quatrro(印度著名的BPO企业)、宜保投资咨询、日本岛津研发等;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征信系统和反洗钱系统也已进驻张江。 2、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布局日趋优化
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银行卡已经成为支付结算服务中一项重要产品。银行卡产业链变得日趋复杂,产生了应用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新的环节。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卡运营商,即发卡、收单和银行卡组织环节,今后将进一步延伸银行卡产业价值链,打造以内容为中心和以应用解决方案为中心的两条价值链。 3、金融服务外包成为今后重点发展方向
园区应争取提供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的“全生命周期”银行卡业务的外包服务。园区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既要
为外资机构提供外围支持,还要参与商业流程运作系,发展后台业务,形成泛金融大后台,构建金融后台服务的产业链体系。 (六)光电子产业
园区光电子产业呈现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光盘及播放机光通信等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1、形成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和光盘及播放机三大优势领域
在平板显示领域内,园区形成了从“上游”材料、“中游”面板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链雏形。上天马的4.5代TFT-LCD生产线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具有自主研发液晶面板生产线,其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对小,比较优势明显;投资彩色滤波片、导电玻璃的剑腾(上海)液晶显示有限公司、TFT-LCD相关控制/驱动芯片设计企业等逐一入驻园区,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小尺寸平板液晶显示产业链。
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外延片和芯片环节发展非常迅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上海蓝光通过几年的努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宇体光电有限公司在蓝光GaN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其掌握的技术为光存储领域的蓝光激光头生产提供了技术开发基础。基本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并通过芯片和外延片环节的介入,参与全球LED产业的分工,积极向光电子产业链高端攀升。 图2.5 LED全球产业链和各区域所处位置示意图
在光盘及播放机领域,随着“光盘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焦张江,新一代红光高清数字视盘及系统(NVD)在园区得到发展,在红光存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的控制,改变了光存储的物理格式,使碟片单面双层达到12.44G、播放长达135分钟大片的容量。
2、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紧密围绕外延片和芯片环节,打造上海和长三角半导体照明高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基地,发挥对上海和长三角LED技术和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中游面板产业带动上游材料的突破,与集成电路产业紧密互动,促进TFT-LCD产业的延伸发展;抓住OLED全球还处于研发阶段的机遇,促进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及时产业化;逐步完善光纤传感器产业链,带动周边应用领域的发展;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光电子;积极推动红光高清数字视盘及系统的产业化及应用。 (七)其它新兴产业 1、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研发的集群效应初步形成。目前,园区已引进了汉高化学、朗盛化学、伊士曼化学、罗门哈斯、杜邦等全球著名化学材料企业的研发中心,全球最大的化学材料企业陶氏化学也签约在张江建立亚太总部和研发中心。随着外资研发中心的纷纷入驻,园区新材料产业研发
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2006年研发出新产品13个,专利数6个,科研开发数为71个,科研完成数为29个。 2、新能源与环保产业
在新能源与环保产业方面,园区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技术、水处理技术、新能源环保设备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中芯国际“变废为宝”,回收利用不适合生产集成电路芯片的200mm晶圆,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在水处理方面,帕克环保、凯能科技等园区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在各细分领域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环保设备方面,荟懿环保、绿环机械等在风力发电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上均形成了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3、现代农业
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化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生物工程、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内外贸为纽带,走产加销一体、农科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生产示范、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创汇五大功能,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
开发区通过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已形成50多万平方米规模,此外园区已在全国建设了十几个基地。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发展重点在种子种苗方面,主要研究解决沙漠种植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构建循环可持续沙漠种植生态圈的相关技术。同时在蔬菜、水果、稻米、廋肉猪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技术和成果。
回首过去,园区以务实精神、创新服务,实现了人才、企业、研发等要素的集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展望未来,园区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借助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的东风,积极探索高科技园区区域合作创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塑造园区服务化、金融化、生态化的新特征,拓展新舞台,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向“下一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的目标前进。
2006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 课题组 组 长:
刘小龙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执行组长:
叶千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汪新野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何大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周 罡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
唐 莺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室副主任
课题专家:
薛 自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少雄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 王 强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范 奕 浦东新区软件协会秘书长 陈世祥 浦东新区光电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组 员:
张长荣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总监
陈 阳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室 卢海军 彭莹光 陈 豪 钟 燕 金 霞 吕晨红 杨金廷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技术支持部主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