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好。我是静海五中的教师赵福运,我要分析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文言课文和诗歌,老师们打开书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文言课文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本单元的内容概括:包括《捕蛇者说》、《核舟记》《郢书燕说》和《丁氏穿井》两则寓言、《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精讲课三篇、自读课两篇。要求背诵四篇,除三篇精讲课外还有《大道之行也》,背诵量较大。这些课文体裁不同:说、记、寓言、诗歌;表达方式多样: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等。且大都是名家名篇。因此我设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作者作品、体裁,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反复诵读,了解课文大意,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经典段落或篇章,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提高语文鉴赏水平。
那么,如何卓有成效的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由于本单元是处在学习文言文“入门”的正式启动之际,所以教学中应把“读”放在首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就是要读得清晰、宏亮,不容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这样读才能促进听觉记忆,更有助于正确地掌握词义。如:《捕》“故为之说”,中的“为”,字音不同,意义截然不同。
2、节奏要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如何划分语句中的停顿,就要根据句中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 (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学生能感觉出来),这样做才有助于正确把握句意。如《捕》“而相邻之生日蹙”,“生” 字后要暂停,如果“日”“生”连读,就大错特错了。
3、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是哪种语气主要是根据文意,或看语句中用了哪些虚词。这一条有一定的难度,在起始阶段我们教师不妨作一点示范性的说明。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这些要求人人明白,但又不易做到。现今的初中学生习惯于快读强记,字音、停顿和语气上的毛病往往淹没在快读之中。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放慢读的速度,每分钟以读110~120字为宜。这样学生朗读中的缺点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把背诵放在课堂上进行,激励学生在课上争取成诵或基本成诵。
过去我也重视文言文的背诵,然而难见成效。经过反思我意识到主要原因是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于琐碎,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把背诵当成课后作业来处理,致使学生对枯燥的背书感到厌烦,甚至视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生也认真背诵,但目的仅仅在于应付教师的检查,毫无自觉性可言;又因为学生课下用的是强记手段,所以记忆也难以保持下去。要改变这种状况,
1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臵于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当堂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要完成这项任务,我自己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炼,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和不需要讲的(学生已经明白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下乐于继续练习以求巩固,而且敢于尝试背诵课本以外的名文。
三、教师要为学生做示范。
这一条无须多说,道理人人自明。你要求学生背诵,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对十三四岁的学生来说,榜样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再说,你要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却把文章读得支离破碎,又何谈指导呢。
四、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弃绝“填鸭”式,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每讲一课不论内容深浅如何,不论语言障碍有多少,都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译成现代语。到了不便照直翻译的时候,往往不得不求助于语法,什么“取消句子性”“宾语前臵”“定语后臵”等等,这样一来,把学生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句子硬要逐一地译成现代语,导致俗话所说“你不讲我倒明白,你一讲我反而糊涂了”那样了。我在前面说的“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主要就是指此而言。文言文应当让学生看的是文言,读的是文言,想的是文言,如果让翻译和语法充斥课堂,就没有多少“文言味”了。要彻底废除这种“填鸭”式的教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一般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完成“表”,“表”就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这一步是从预习开始的,主要是让学生自主的看注释、查字典、借助工具书解读文句,初步掌握全篇大意;要求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以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都要记下来,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的探究则侧重在贯穿理解上,要在整体感知的原则下弄清各个局部的意思。这一步为以后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奠定基础。
第二步完成“里”,就是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既要求学生弄清字面意思,又要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字面意思,要注意领会“微言大义”的字眼、“言外之意”的语句及关键语段的深刻含义。例如《核舟记》一文,首先要抓住这件雕刻品的名称来探究雕刻家的匠心(运用哪些艺术细节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图景),其次要让学生仔细品味第三段(“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的丰富内涵,抓住了这两处要害并作一点适当的分析,各种疑难便会迎刃而解。
五、注重积累,形成知识的迁移,提高能力,能够阅读比较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每学完一课,我都要求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及写作手法等等,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形成能力能够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以应对中考。
下面我就每一篇文章说一说我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捕蛇者说》
这篇文章作者柳宗元通过捕蛇人蒋氏对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
2
于苛税的记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主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柳宗元的情况、写作背景及“说”这种体裁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写作手法。 3.体会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把握“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 2.衬托和对比写作手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家之一,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新集团,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频繁,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形,关心国计民生的他怎能无动于衷呢,便写下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三、关于本文体裁: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近,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课文分析:
我们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指导学生探究思考,梳理文章结构:
1、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第一节的相关语句——得出毒性之剧、医疗功效之神奇。为何争奔走焉?原因是——当期租入)
2、通过作者和蒋氏的对话,蒋氏三代命运如何?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第二节的相关语句得出“悲惨,令人同情”)
3
3、蒋氏的遭遇如此悲惨,他希望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第四--不让,因为赋敛比毒蛇更严重)
4、通过蒋氏的自述,你了解到乡邻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节----沉重的赋税的压迫。)
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他怨恨这件事吗?为什么?
(第四节----又安敢毒耶 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6、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
(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为论据,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到处如此。)
7、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蒋氏的遭遇)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学生可结合关键语句 余悲之——余闻而愈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作者的期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第五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以上八个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结构思路也就水到渠成的完成了: 第一部分(第1段),重点写永州之蛇的特点,交代捕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作者与蒋氏的对话,陈述祖孙三代的遭遇,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这是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主旨,并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对全文做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本文写作上突出特点: 1、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用捕蛇来抵赋税,蒋氏之祖、之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蒋氏也好几次差点为之送命,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感受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2、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
另外文中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4
捕蛇者 乡 邻
生存情况: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生活状况: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死亡时间: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3、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陈述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与作者的对话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蛇的缘由,接着由捕蛇“当期租入”引出“专其利三世”的蒋氏,过度非常自然。蒋氏哭诉的一段话,层次非常清晰。最后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以后矣,又安敢毒耶”结束他的自述,回答了作者先前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这四个段落属于记叙。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全文有叙有议,叙为议设,议为叙生。层层写来,紧扣中心,结构安排十分严谨。
4、本文在叙述事件、描写场景、表达人物感情时有独特魅力。 例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12个字,就写尽异蛇之毒,使人胆战心惊,但接下来不说人们怕去捕蛇,而说人们“争奔走焉”,这就写出一种反常现象,为后文揭示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埋下伏笔。此外,文中往往寥寥几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如,文中写蒋氏在悍吏到乡里逼交赋税时,“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生动地写出了蒋氏生活在死亡边缘上的那种不正常的欣慰神情,既形象又深刻。再如作者写自己的感情是“余悲之——余闻而愈悲”,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将对蒋氏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愈写愈深入。
六、本文虽然比较浅显,但学生由于文言基础有限,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要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尤其是一词多义、此类活用等等。我强调“而”字的用法。“而”用作连词时。可以表示多种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等。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并列)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承接)3、君将哀而生之乎?(递进)4、而吾蛇尚存。(转折)5、号呼而转徒。(修饰)
寓言二则:《郢书燕说》《丁氏穿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巩固寓言这种文体。 2、理解掌握寓意。
3、能在语言表达中准确运用寓言。 教学重点: 目标 2、理解掌握寓意。 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
5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学习第一则《郢书燕说》 1、文学常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郢书燕说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2、 .结合注解看寓言,讲故事,把握寓意。(指导学生将寓言讲成故事,更容易理解寓意)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一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人、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主观臆断,随意曲解、断章取义。
3、写作特色:本文篇幅短小精悍,蕴理于事。
这则寓言情节组织十分紧凑,没有多余的环节,情节之间一环紧扣一环,缺少了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 不明”—— 二“谓持烛者曰:举烛”——三 “云而过书举烛”——四 “燕相受书而说之”——五“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语言的运用简练、概括,没有冗长复杂的词语,寥寥几笔,就把因“误写”而形成的故事娓娓道来,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本文篇幅虽短,却蕴含着哲理。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记叙为主,篇末加以适当议论,揭示寓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丁氏穿井》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2、 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感知寓意。
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3、写作特色:语言平白直述,于平淡中蕴含波澜。
丁氏穿井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篇幅虽然短小,且主要以记叙为主,但对人物的语言刻画十分传神,区区几笔就把众人对一句话的误传写得有声有色,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传语者那一脸惊奇的神色。“吾穿井得一人”,越穿越神,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一句话中人生众相可见一斑。作者笔下的话语不多,却掷地有声,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语言。
《大道之行也》
这篇文本虽是自读课,但是一篇名文,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背诵,才能较好的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所以学习本文把诵读放在首位,而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 《礼记》的基本知识。积累重要的词语,并背诵此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感知“大同”思想。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6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和《桃花源记》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三、如何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一)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首先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同坐互读2-3遍。然后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语句。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只作适当点拨。
教师必须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和语句: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与”“矜”均属于通假字,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分”“恶” 均属于多音字,要联系语境确定读音并掌握它的意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属于词类活用,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重要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课文共四句话,第二句和第四句前有“故”“是故”这些标志性的词语,给划分层次起到提示的作用,很明显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内涵(纲领性的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为“大道”的内涵;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7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一顿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的“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的“使” 统领以下四句,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后停顿可稍长,“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
针对文本的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背诵。 1、“大同”社会的内涵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学生找出)“大同”社会的内涵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解释)“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从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结合第三层作出回答)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四、“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具体体现。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3.赏析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情感。
一、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8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士酬唱,二十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三十五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困局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携家逃难到成都,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到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死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诗风沉郁悲怆。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望》
1、时代背景:
这三首诗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賊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的羌村。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去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次年四月,杜甫伺机逃离长安,来到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的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结合注解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律,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春望》这首诗感时伤别,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到的国都的破败景象,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心惊、流泪的感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的痛苦与烦恼。通过描写诗人眺望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的感触,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赏析诗歌,体味诗歌情感。
诗题是“春望”,诗人望到的是什么?诗人望到的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丛生。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倍受后人称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分析可能得出两种结论: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时”“恨别”的主体。诗人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时”“恨别”的主体,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心惊。那么主体是诗人还是花鸟哪?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之情。
9
本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才45岁,就已经满头白发。“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白头已经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世、思家所致。
全诗运用对比,反映现实,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三、《秦州杂诗(其一)》 1、写作背景
杜甫困居长安,深切的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悲哀。不久,杜甫伺机逃离长安,来到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县,被封为左拾遗成为皇帝身边的谏官。由于上书为宰相房琯辩护,触怒皇帝,先是令他离职回家探亲,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安史之乱仍然炽烈,关中又闹饥荒。司功参军的小官,做一些细琐的行政工作,既不能施展其政治抱负,又不能维持生计,就辞去官职,携家逃至秦州,初到秦州时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多抒写山川城郭之壮美,风物气候之奇特,家国身世之感慨。
2、关于杂诗
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把其中的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
3、诗句赏析
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叙述到秦州的原因: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所谓“满目悲生事”道出时局动荡,生计的艰难,到秦州则是为了投奔在秦州的侄子杜佐和旧友赞公。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归,不得不辗转迁移的悲凉情调。
颔联 “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突出陇山山势陡峭,一个“怯”更写出了诗人攀援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之态。生动可感。“及关愁”除了忧山关之险,也融入了对来到异地谋生缺乏安全感的困惑与茫然,诗人的浩荡之愁仿佛弥漫了整个山川。
颈联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这里以景状情,情景交融显示诗人内心的寂寥悲戚之感。“落”和“空”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
尾联“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陕西虽然远离了安史之乱的战火,却也处在异族侵略的危险境地。所以,诗人盼来的并不是一个可以久安的住地,
10
不过暂时“淹留”而已。这怎能不让他“心折”。杜甫在秦州只停留了三个月,就又携家南奔了,继续他的生涯了。全诗写的是杜甫一家人离开关中、攀越陇山时的凄凉心境,表达了伤时感乱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高尚情怀。
4、本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诗意高度凝练。诗人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将入陇之由、来陇之险、居陇之景、留陇之忧熔铸在一首五言律诗40个字之中,既切本事,又和时地风物,实属不易,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其次是构章精严。在结构章法上,开合有度,变换有法,堪称典范。起笔叙已然之事,收笔言将来之情,中间铺景设物,描摩勾勒,尽得其宜。
另外,杜诗音韵之铿锵,偶对之工巧,在本诗中也有上佳表现,以现代汉语语音读之,神韵丝毫不减,可见其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四、《月夜忆舍弟》 1、写作背景
杜甫寓居秦州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2、诗句赏析
本诗前四句是写景。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臵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无限深情寓于其中。整首诗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中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弟弟命运的担忧和思念之情,也包含了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3、分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诗写景抒情的方式就是“不讲理”:白露那天,露就全白了吗?不在此前,不在此后,分毫不爽吗?月亮天上一轮,月光所在皆同,应该没有偏私的,为什么说
11
“月是故乡明”呢?这种“不讲理”,实际上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时节的感受,更真切的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字里行间透着幽默的气息,很具感染力。至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如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样,以自嘲的笔调写出慷慨悲凉之气,却也不乏风趣。
4、问题探究:这三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首诗都是感叹时事、忧伤离别。无论是《春望》的“感时”“恨别”,还是 《秦州杂诗(其一)》得“悲生事”“作远游”,还是《月夜忆舍弟》的“寄书长不达”都表现了诗人在战乱环境中的家国之痛、生活之艰。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情调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三首诗的具体内容有别,因而情调也不同。《春望》是困安时的作品,以抒发国破家亡的愤懑之情为主,议论较多,沉痛而激昂;《秦州杂诗(其一)》 以叙述逃荒为主,情景兼胜,苍凉而悲壮; 《月夜忆舍弟》以怀人为主,情景交融,慷慨而惆怅。
《核舟记》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 1.领会和掌握一些文言词句,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3.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方法。
能力: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关于文体: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或说明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
12
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撰有《茅檐集》。
3、学生读课文,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读,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学生注意下面每个字的准确读音。
洢 罔 贻 轩 箬 糁 髯 弥 矫 属 诎 髻 壬 虞 了 篆 4、学生自读课文一到两遍,然后同桌互读互听。 三、疏通文意。
1、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自主译文,并划出含义不清语句。 2、学生结成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教师巡视帮助学生释疑。 注意关键语句的翻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珠可历历数也。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教师检查验收学生掌握情况。
内容:可以是重点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语句的翻译、重点段落的翻译。 形式:小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4、要求学生口头介绍核舟,不详之处请同学或老师做补充。 5、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出核舟的形象。 四、整体感知。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概括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的? “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突出重点是什么?
首先是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16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
船头部分,重点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部分对表现雕刻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最为详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中峨冠而多髯者”;姿势“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等等,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
13
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
介绍船尾部分,重点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表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的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船背部分,只写了题名和篆章。 3、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4、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术,以及核舟的由来及主题。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五、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舟的正面为什么先写中间,后写船头?(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意,舱边的窗有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出背景部分,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气氛,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2、全文或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句分析。
抒发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
(2)、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点明核舟的主题;“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3)、佛印的“矫首昂视”,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六、写法探究: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按空间顺序介绍核舟。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的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之为空间顺序。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
14
品的体积之小。Yi以下写局部:正面(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下面是提款,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然后写。
2、本文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结合,前后呼应。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 开头概括介绍,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使读者对雕刻家王叔远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中间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臵做详细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船舱结构、次写船头,再写船尾上的人物,最后写船背题名。文章的结构很严谨。第6段,又是总说,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前后照应。层次很清楚.
3、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是怎样体现的?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臵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思考题:
1、《捕蛇者说》一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是()。C A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苛政猛于虎也。C、赋敛之毒有甚是蛇。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捕蛇者说》一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对比和衬托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