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组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 交流做好准备。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 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
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 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
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 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 教学案例
《学弈》的教学设计
一 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 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三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
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 自由读 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四 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五 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五 相关链接
1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 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 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 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 杨柳 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
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 吃饭 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 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2)对词语的理解。确乎:的确。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二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 蒸融 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 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 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 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 比喻 排比 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 设问 拟人 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
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 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 彷徨 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6.“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钱鹤滩著名的作品。这首诗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深长,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熟读成诵。
四 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师:体会
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 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非常好!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 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 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最好?生:“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动读者。师:对,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 比喻 拟人 排比等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 相关链接
1
.朱自清
(1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
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 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 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 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2
.《匆匆》赏析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 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 杨柳 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 更丰富 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 步
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这就如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毁灭》一诗里说的,觉得自己“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因此极思“拨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
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绪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综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徘徊”,但在作者不断追问 反问 责问中,可以看出他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 “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正是作者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 力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节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陈孝全 刘泰隆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 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 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 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 曲折 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 有作为的人。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2)对词语的理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二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建议
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
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 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5.字词教学应注意联系字义记忆字形。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四 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重点句段,领悟课文主旨
师:当“我”忍不住把心中的种种疑问提出来以后,种树人有什么表现?生:他先笑
着说,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师:好!请在“笑”“语重心长”这两个词下面打上着重号。他笑着说的什么话?语重心长说的什么话?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种树人说的话。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呢?生:我觉得种树人先“笑了”,是因为他觉得我提的问题很幼稚。后来变得“语重心长”,是因为他觉得他这样种树有深刻的道理。师:理解得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注意体会种树人的心情。(生齐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呢?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努力生长。”生: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生: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对情感的体验,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受到的启示以及你的感受?生:我觉得作者受到的启示是,人和树一样,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生活。从种树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树木遇到的不确定主要是老天不会按时下雨,还可能遇到狂风暴雨。我们人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比如,生病了,下岗了,或者遇到其他灾难。师:是啊,人和树一样,常常是在“不确定中”生活。生:作者受到的启示还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比如,我爸爸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他告诉我,这一辈子再换什么工作,他都能很快适应了。我觉得这就是在不确定中生活,让我爸爸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师:所以我们要像你爸爸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作者受到的启发还有什么呢?大家再深入地想想。生:我觉得作者还感受到了有一颗“自主的心”非常重要。就像种树人说的,树木要能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能长成百年大树。人也一样,如果长期依赖自己的爸爸妈妈,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师:联系课文,你体会到了自主的重要。师: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自主的心”?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生写话。)师:谁来读读自己写的话?生: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同时出差了,让我自己在家照顾好自己。我吃了两顿方便面,觉得腻了,就跑到婆婆家,让婆婆教我做蛋炒饭和下挂面。后来,我还学会了炒几样菜呢。现在我不但不怕爸
爸妈妈出差,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妈妈炒菜呢。师:这就是在生活的不确定中锻炼了你自主的心,深化了你对环境的感受和对父母情感的体验。还有谁能交流自己写的想法?生: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可能要二十多岁才毕业。要更换好几个学校,可是有的同学学习总是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才肯完成作业,一旦离开家长,或者换了学校和老师,学习就容易退步。像这样的同学就需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自主的心。师:看来“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也给了你很深的启发。我们再一起朗读课文这两句话吧。
五 相关链接
1
.林清玄
当代作家,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 《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中国时报》文学奖。
2
.桃花心木
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
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 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3
.林清玄作品一篇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 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 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
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让学生讲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进行这一话题的口语训练,一是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想想自己所经历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从中筛选出难以忘怀 对自己有启示的事情。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先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询问不清楚 不明白的地方,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到的人生道理。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可采用竞赛 评选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推选出代表,说说自己的“第一次”,说完以后“答记者问”。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体现在情境中交流和双向互动。教师注意从口语表达 交际态度以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习作
本次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第一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第二是选择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第三是看漫画《假文盲》,写感想,题目自己定。习作可采用如下环节进行:一 明确要求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或事物的特点,写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观察漫画,把作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定。二 写前准备根据本次习作
要求,可让学生自选习作内容,确定习作对象,认真回忆,仔细观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三 写前交流全班可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你选择了什么习作内容?你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或写出事物的特点?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表达你所获得的启示 感悟和想法?如果写《难忘的“第一次”》,学生可以思考:“第一次”经历了哪些过程?可以按什么顺序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运用什么表达方法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四 习作指导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的写作特点,可以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为例,谈谈作者是怎样把事情的经历写清楚的,或把事物的特点写鲜明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如,《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顶碗少年》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作者通过难忘顶碗少年,难忘顶碗少年的演出,突出了他从这场演出中受到的启示。习作指导后,学生可以现场练写。五 互相评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改,通过评改,让所写事情的经过更清楚,特点更突出,获得的启示更深刻。评改时,可先分小组相互评改,教师巡回相机指导,重点引导“写清楚事情的经历”“写出事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等方面。然后各小组推选优秀的习作在全班展示,相互学习,共享习作的喜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主要任务是:阅读文章要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本单元5篇课文的学习,回顾 总结 梳理读写知识和学生的体会感悟。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本组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围绕单元导读提出的“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这两个方面,以课
文为例谈自己的收获,然后交流阅读文章形成自己见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如,可以抓住具体的语言描写 重点词句进行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思路是什么,自己有什么看法,这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还可以交流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感悟方面有什么特点,在习作中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当学生发表偏颇的认识时,要给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5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自己。教学时,可先读一读这些句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再说说每句话的大概意思,了解每句话蕴含的道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相关的格言警句,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这些警句的大概意思和说明的道理分别是: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说明了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擂两通鼓,勇气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气就完结了。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说明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则必须教养他的思想。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练习了千支曲子后才能知晓音乐的美妙,观看了千柄剑后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的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当地人走路,结果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教学时,应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先由学生自读这个成语故事,读懂主要内容,理解其寓意。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成语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如“东施效颦”,进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