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其建构的思考

高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其建构的思考

来源:华佗小知识
高校德育课程现状及其建构的思考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滕云

上海大学副、副校长 周鸿刚

大学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其目标体系一般包括五个方面: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目标。高校德育目标的这一定位,已经确定了高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课程的建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着眼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一、德育课程的现状

近日,笔者对上海大学“两课”教学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和典型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广告、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

调查要求学生对“两课”课程的新颖性、趣味性、时事性、知识性作出一般性评价,结果显示:(1)从传统指标来衡量“两课”教学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备课情况、板书、讲课内容、联系实际,学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分。这说明在“两课”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但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只有50%左右的学生对课程的时事性和知识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不到25%的学生对课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而且,虽然学生对各科“联系实际”的评分较高,但又在建议中多次提到联系实际不足。这看似矛盾的数据其实告诉我们,学生对“两课”教学的期望值不高,认为老师做到如此地步已属不易,但离他们认为有价值、感兴趣、起作用的课程心理标准仍有一段距离。(2)教学内容与小学、中学大量重复,是“两课”教学的“软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的关怀和个性心理的教育,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教学手段的单调,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易于产生抵触心理,因而“两课”的德育功能并不能完全得到发挥。(3)“两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仍达不到学生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只谈国家大事,与身边的小事结合得不够,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传授进程中的“单向输送”造成了学生消极接受的一种形式化的课堂气氛,而且也造成了教学手段的简易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问卷还对“两课”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等七门课程进行了“备课情况”、“板书”、“讲课内容”、“联系实际”四项调查,要求学生分别做出等级评价,结果显示:(1)各科中“形势与”得分最高,男女之间、专业之间差别不大,各项评分均居前列;(2)理论、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课得分居中,各项评比在男女之间、专业之间差别亦不大;(3)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分最低,其联系实际的得分也明显低于其他各科。从男女生的比较中发现,男生对该课程的评分尤低。从专业间比较中发现,工商专业学生对课程联系实际的要求更高。这说明,课程与实际联系是否密切,

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投入程度,当然这与授课教师的水平也有较大关系。

调查发现,学生对“参观”形式的教学偏好,远远高于其他方式。对“讨论”,男生明显比女生感兴趣(比例约高出一倍);而女生又比男生更偏好于“听报告”的形式(为男生比例的1.5倍)。院系之间除“讨论课”外,对于各种方式的态度有较大差异,工商学生比广告学生更易接受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1)“参观”以其身临其境的感受直接打动人的心灵,寓教于乐,与青年大学生的性格较符合,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其较高的得分率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对陈旧教学方式的一种拒斥心态;(2)院系间差异表明教学方式要取得预期效果,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模式和年龄及性格差异;(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意调动女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的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面临极大挑战。

二、德育课程的建构

(一)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及任务

当前我国的高校德育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和思想、理论。另外还有主义道德品质、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基础、形势、人生哲理、大学生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课程,它们构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德育理论课体系,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和成才等方面。 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着眼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贯彻落实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多变和青年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等,高校德育课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呼声日渐强烈。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建构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需要的德育课程。 (二)建构高校德育课程必须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

德育工作本身应是一个动态的、有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更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许多教育家认为应寄希望于学校课程的改革,呼吁学校教师们探索创造出一种有助于提升人与塑造人的课程模式,改变当前已经存在的德育困境。

一些国家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韩国就制定了构成其教育课程的方针,其中“培养学生可以主导社会变化和潮流的基本能力;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多样化”等都体现了国家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的建构。美国在其教育课程的建构中也极重视德育。布什总统在某大学演讲主张教育应建立在信仰之上,认为“为什么以信仰为基础的教育改革重要呢?因为要改变生活,需要先改变思想”。CEP(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即“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提倡在全美进行品格教育,成为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其课程建

构遵循的原则是核心课程的多元化。时下,美国有三种主要的德育流派即价值观澄清学派、认知发展学派和体谅关心学派,它们在德育问题上的共同主张是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推崇认知主义。

所有这些德育的主张和经验以及建构德育课程的思路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首先,建构德育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性和创造性。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之在追求精神需要和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品德,逐步培养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其次,建构德育课程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学生应对社会的需求。德育课程的任务不应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固定的道德品质,以应对社会的需求。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社会规范的内涵更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课程的内容应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对人的要求。 再次,德育存在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和课程的每一部分之中。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道德价值,不单纯是在“两课”的课堂内进行德育,而应使高校各门课程成为德育的课程体系。其实,德育并非仅仅是“两课”的“专利”,每门课程都应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甚至每门课程的每一部分都要发挥德育功能。这样就会在学生中形成一个良性的无空隙、无漏洞的德育氛围。 最后,建构德育课程必须使其内容由过去的适合灌输与宣传道德真理,转向能够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体现实践性的特点。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规范化的课程模式转向以活动作为主要途径的新课程模式,使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沃土,更加注重学生品格和心理的发展,要求学校德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为主,使学校德育由传统的他律模式转化为自律模式。只有这样,“两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获得自身的日臻完善。

因此,要对高校德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构,必须完成观念的突破。 首先,把实践教育的观念切实引入德育课程。实践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并与理论教育相对应的。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理论教育,而对实践教育重视不足,造成了德育似乎就是简单的理论灌输、空洞说教的假象,德育流于形式,引起人们的反感,从而使德育工作缺乏说服力,没有威信,更谈不上实际效果。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有识之士已经为改变这种局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了成效。如我们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大学生行为指导课”,其特点就是重视理论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实践。课堂上,教师设计模拟行为场景,学生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情景式和体验式教学中思考。课堂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合乎逻辑的价值判断。实践证明,这种课程的改革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实际效果的改观。

实践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这对高校学生来讲是必要的。在活动中学生能密切与社会的交流,通过锻炼,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的愉悦。 其次,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才能多样化作为德育目标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彻底的理论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1996年《德洛尔报告》认为:教育不只是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

首先应是“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和主要目的之一”。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报告赞同社会上对正规教育系统的批评意见,认为“它了个人的发展”。因为它强迫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模式,不充分考虑个人才能的多样性。它强调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应“像挖掘财富一样把埋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所有才能发挥出来”,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因此,德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多学科的交融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

再次,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完善感染与激励教育。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内容与方法的改进,更要求观念的更新。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上,更是如此。过去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借用一整套理论来“压制”、“征服”教育对象,总以告诫的口吻提醒教育对象“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以理论的尺度衡量教育对象行为的是非对错。其实,德育首先要把参与其中的人列为平等的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是教育,这就是德育。教育者自己身上有“好的东西”才能感染教育对象,并通过激励机制“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好的东西”,教育者自己身上应该首先具备,即教学原则中的以身作则。这种机制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大学生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他们思想活跃,情感热烈,教育者以诚相待,敞开心扉,完善激励机制,就会产生两者心灵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思想,从而收到预期的实效,实现德育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