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人之愁知多少 ——古诗词中写“愁”名句赏析 祝玉怀 (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甘肃岷县748400) 摘 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诗词名家 宋代后期婉约派词家秦观的愁多又不同于李煜,他“便 却能以神奇之笔,将抽象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使读 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奇妙的假设,将“韶华不 者受到极大感染。 为少年留”的伤春惜时的仇恨之泪化作春江,却仍“流不尽, 关键词:古诗词“愁”各向赏析 许多愁”。极尽夸饰之能事。此句,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 愁是人情之一种.它看不见摸不着,有几多几重,就更难 以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将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 衡量。而古代一些诗词名家,却往往善于通过修辞手法,将 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受到 “愁”这种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为形象生动的、具体 极强的感染。 可感的东西.不仅写出自身的情感体验,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 愁多且久者为宋代又一词人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 的印象。 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在前文“彩笔新 ac古以来,愁长而多者莫过于诗仙李白,他才高八斗,却 题断肠句”之后,以“试问闲愁都几许”呼起,然后用“烟草、飞 不见容于权贵,眼看人生将老而壮志难酬,于是便发出“白发 絮、梅雨”等三种景物来表现,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 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 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连用三个比喻,将不 愁愁更愁”(《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惊世之叹,以表达 可捉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的景物,以景结情,以 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之感。 实见虚.亦虚亦实,只说愁而不说是什么愁,更不说是“凌波不 愁最多者当属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 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离愁,不说愁多且久,而是融情 生,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值 人景,朦胧含蓄,将愁写得铺天盖地,难以言说。正如梅尧臣所 得欣慰的是。他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词人,因而将自己 说:“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令人回味无穷。 心灵深处的痛楚——亡国之痛,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词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 作之中。可以说,李煜后期的词作,就是用国仇家恨的经纬线 少陵云: 陇端如山来,潭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 交织而成的情感之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 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 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独我情何限”(《子夜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贺 向东流”(《虞美人》),正是这无穷无尽的国仇家恨构成了他 铸)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后期作品的主要基调.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引起 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 了广泛的共鸣,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更长。” 流”两句更是脍炙人口。清愈陛云说:“亡国之音,哀思之深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离别之愁.多且婉曲缠绵,其极负盛 耶!……《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 名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一词,极具代表性,这首词写于宋景 主‘一江春水’之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灏堆’、 佑初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援助他也被贬于夷陵, 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后主词所租但以水喻愁,词家 这首词看似写闺中别情.实为抒己之离恨。其中“离恨渐远渐 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 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以水喻愁,即景设喻,即物生情,写 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南 出了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 唐二主词述评》)“一江春水”之喻,将词人的亡国之痛写得有 前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把离人一 声势、有气势,如江水,无穷无尽,滚滚而来,连绵不断,很有 路前行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在这里,抽象的 艺:术感染力。 感情在词人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 业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不 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利的一面。纽曼提出的培养通才的原则很大程度上指明了高 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 校培养人才的方向.而且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 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教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使得他们的心智都变得开阔,提高了他 育思想能得到进一步推广。 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奉行自由学术的思想,不能一味 参考文献: 追求高校的排名、学术论文的质量等,而要坚持自由教育,树 [1][英]纽曼著.高师宁,何克勇,何可人,何光沪译.大学 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学科配置上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要 的理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富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换句话说,学校的 [2]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人才培养应该与行政等相分离,使得教有所得,学有所成,真 (6). 正让大学成为培养通才、自由交流的学习场所。 [3]姜风春.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江苏高 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 教1997(6). 重审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中, [4]徐辉,顾建新.纽曼及其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 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少部分高校所采用的通识教育(1iberal e. 2o03(4). ducation)无疑是对纽曼的自由教育的改造。通识教育是非专 [5]王晓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 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 研究。20o1(4). 15 ■墨鐾 璧 樊 波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劳伦斯作品《白孔雀》中的生态思想探讨 摘 要:《白孔雀》是英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 义作家劳伦斯所著的第一部小说 作者用远瞩的生态观 念,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法叙述了女主人 公莱蒂与两位男人公乔治与莱斯利的爱情萌芽与婚姻悲剧的 整个变化过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直 白而强烈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工业造成自然环境 破坏、社会环境混乱、人性扭曲的强烈抨击。 关键词:《白孔雀》生态观念爱情婚姻环境 着无比的热爱.然而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破坏了原本周围 和谐的自然环境.同时随着工业文明的影响对人类的社会 环境带来冲击.从而构造了新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观与精神环 境。因此,在小说《白孔雀》中,劳伦斯形象地描述了人类本性 如何臣服于机械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怎样被资本 主义工业化损害的。由此呈现出人与自然对立的这一主题。 因小说《白孔雀》显示出劳伦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 人自身的复杂关系的关注。本文从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 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三个方面解读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他 坚信只有努力协调好这三种关系,人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平衡。 三、解读劳化斯生态远瞩的生态观念与带给我们的 思考 劳伦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盛行、由分化 严重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时期。这一时期工业使 英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家们为了最大 限度地获取利润,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使得自然成了人们榨取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 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然而,今天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普遍认识与意识到这些是相当不易的,经 历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神化。到工业革 命、产业时期的过度的破坏及到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的 思想,众多思想家、生物学家、文学家们不断探索、宣传、研 究。例如我们下面要探讨的这位工业时期的思想家、文 学家劳伦斯。 作者与作品简介 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被认为是英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 和书信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的作品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的影响,主要探究人物的心理活动。劳伦斯生前的作品 由于有过多的大胆描写.受到当时社会的猛烈抨击和批评。而 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他为文学所作 出的贡献。劳伦斯的写作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因此他的作 品成为当今学者们研究的热门对象。作为劳伦斯的第一 篇小说,《白孔雀》无疑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据了一个特 别的位置。小说写于1906年,之后三易其稿,讲述的是三位主 人公莱蒂、乔治和莱斯利之间的爱情悲剧。《白孔雀》充分展现 出英国现代社会中自然与文明的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上.而且突出展现在对人类自然本性 的压抑和扭曲上。因此,在小说中,劳伦斯用较大篇幅描写了 工业社会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危机。小说《白孑L雀》的意 义很大程度在于其对劳伦斯后来生态方面的进一步写作奠定 了坚实稳定的基础。 二、文章主题 作为十九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 劳伦斯的作品以其深刻而独特的内涵吸引大量读者从不同 角度进行解读。在美丽和谐的农村长大的劳伦斯对自然有 和蹂躏的对象。迅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 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日益恶化的自然环 境与人的关系逐渐紧张.“自然”一词已成为学者中的热门话 题。劳伦斯也是生态学者,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自然环 境的描写,而尤以这篇小说为代表,几乎每个章节都能发现自 然的影子。本文从《白孔雀》文本出发,探讨里面体现的劳伦斯 的生态思想。由于劳伦斯亲眼目睹了工业的进程,他将小 说里叙述的背景总结为:在工业发展得越快,自然环境就 会变得越糟,人类的精神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损害得 越严重。劳伦斯在《白孑L雀》中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几种关系恰好是 生态批评的三个基本方面。本文从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即自然 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解读《白孔雀》。劳伦斯认为,这些 关系对保持理想平衡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生态主义包含两 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类是宇宙 的中心,同时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后者呼吁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并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事实上,“生态巾心主 义”是很多生态学者渴望实现的目标。劳伦斯尊重自然,反对 破坏自然的任何形式,甚至他一生都在寻找人与自然可以与 对方和谐相处的方式.而这些做法及思想跟生态批评的实质 不谋而合。 劳伦斯是一名自然爱好者,他认为自然等同于其他任何 蓄。这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 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 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 词离人、春草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春景离情的意境结合得十分 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浑然天成,不露痕迹。 李清照的愁是重量级的。她晚年的词。家国之变与身世之 痛交织在一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管“闻说双 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一愁”。李清照另寻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以船 来载愁,将愁物质化了,使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 得可亲,可感。 16 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 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她的痛苦 之大,哀愁之深,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 就已经料到愁重而舟轻水浅,不能承担了。与《西厢记》里的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有异曲同工 之妙。 纵观古人之愁,愁因虽然不尽相同,或因国破家亡,或因 离别相思,抑或由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感叹时光易逝而功 业难成,但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形象具体,给人以既多 且重,又久又长之感,“剪不断,理还乱”,这等辛酸与无奈,又 “怎一个愁字了得”,只好“欲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