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明县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研
一、东明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东明县农机化事业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农机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全县农机部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农机富民工程为抓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全县农机总值达到5.5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17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动力0.975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87台;农用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32969台;联合收割机3603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307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527台。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3%。
2009年农业机械共完成机耕面积202万亩,其中深耕48万亩。机播面积146万亩,其中精少量播种68.7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15.8万亩,增产玉米1100万斤,利用农作物秸秆13万余吨,亩平均降低生产成本40元;增产小麦1150万斤;累计增收节支2600余万元。机收面积148万亩,其中小麦机收110万亩,玉米机收22.5万亩。农机跨区作业面积98万亩,收入6300万元。
2009年,全县农机从业人员88000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20个,其中农机合作社23个,合作社社员513个,注册资金2960万元,固定资产3176万元,农机总值2020万元,农机具787台套。2009年全县农机合作社累计完成作业面积38.4万亩,作业收
入1380余万元。全县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7850个。2009年,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3.55亿元,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2.57亿元,农机维修收入0.32亿元,农机经销及其他收入0.66亿元;农机经营利润1.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20元。
二、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严重。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一台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其余时间被闲置,造成浪费。
二是农机执法力度不强,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调查中发现,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执法难度也不断增加,“黑车非驾”现象严重,农机市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农害农、质量事故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较缓。如何有效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多数农机经营者没有意识到的,具备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短缺。这就导致了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滞后。
三、发展农机化的有利条件
(一)地形地貌适合机械化作业。东明县位于鲁西南平原黄河南岸,百余万亩耕地田成方、渠成网,适合机械下田作业。
(二)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购机热情高涨。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从发展特色产业及进城务工中得到了实惠,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增长,投资能力大大增强,为发展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党的惠农好,农机部门服务周到。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步落实,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明确了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购买农机和使用农机的优惠,再加上农机部门热情周到的服务,将极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四、农机化发展设想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东明县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以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主攻玉米生产及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努力实现农机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三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作。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
米免耕播种机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棉花、花生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三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生产机械化。
(二)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使我县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集中精力抓好农机示范园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加强农机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保护性耕作及棉花、花生农机化示范园,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扶持的思路,把更多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做到创建工作常规化、安全管理源头化、专项治理经常化、示范创建标准化、平安农机普及化,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往全部乡村延伸,让全体机手参与,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安全措施,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六)加大农机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党的惠农兑现于民。二是建议县乡加快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在实施好农机补贴的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园及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总之,通过加大农机投入,围绕科技进步来转变农机化的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实现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