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南京师大附中校长陈履伟
2012年10月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来宾、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京师大附中,向历届校友,向兄弟学校的各位来宾,向大学的各位来宾,向各级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致以节日的问候!
南京师大附中已经110岁了。110年来,风风雨雨,七迁校址,十易其名;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有时蓬勃发展,有时停滞徘徊。附中的喜怒哀乐总是与民族的兴衰共存亡,与祖国的强弱共命运。岁月的车轮无情地消磨了记忆的荧光屏,是什么点燃着激情的火把,是什么唤醒着生命的轨迹。总有一种引力,把我们聚合;总有一种纽带,将我们维系,从海角天涯,到南北东西。不是别的,那就是青春的美丽。中学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青春的美丽,来自于老师的呵护和培育。学子对母校的回忆,其实就是对老师的回忆。学子对名校的记忆,更多是对名师的记忆。
百年来的名师,抗战前有廖世承、严济慈、穆济波、孙俍工、常任侠、薛人仰、斯霞等,抗战后有精通语法的高鸿奎,儿童文学家卢冠六,语文老师方毅侯、季联芳、张和生、柳铮铮、王栋生,数学老师黄泰、章镜月、邰明秋、陶强、马明、陶维林,化学老师
周兴发、叶少农、柯绮霞,地理老师丁文卿,物理老师陈杰夫、杨述曾、徐休祥、秦炘、胡百良,外语老师孙瑞谨、徐学凯、吴耀卿,体育老师陈璈等,挂一漏万,不能尽数家珍。
学子回忆数学教师邰明秋说:“邰老师的课堂教学则如李白的诗篇,不时爆发出激情和才气,使人神魄振荡。他解释一道难题时往往赞赏不止:‘你们要欣赏啊!要玩味啊!’同学们受他热情的感染,仿佛面对的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了。”
学子回忆语文教师杨白桦说:“杨白桦先生有一种特殊的名士风流韵味。他板书手的动作活像在写反字,他的字体奇特而潇洒,极有个性。常常用欣赏的口气褒奖同学作文中的佳句,‘滕藤,归来马蹄香’,‘简新光,银亮的夜’。”
学子回忆物理教师陈杰夫说:他讲课效果很好,学生都很尊敬他,亲近他,他也知道,常和我们谈笑。他讲话有些口吃。一次上课时,他看到黑板上有仿照《木兰词》的四句诗:“唧唧复唧唧,杰夫当教席,不闻讲书声,但闻唧唧唧。”他看了一点不生气,反而大笑,说:“这是哪个调皮的孩子写的,还真有才情。”
数学教师陶强,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1956届校友为她做了塑像,展示在我校的校史馆中。她端庄秀丽,儒雅热情,对学生是老师,亦是慈母。她为当时生活困难的青年教师葛家覃,送去棉袄;她以博大的胸怀,奖掖后生,一再表扬马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
数学教师马明。1991年他详解了数学教育的本质,提出教学要“向学生交待思维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物理教师、老校长胡百良老师,1992年,提出分层教学的思想和实践。语文教师王栋生说:“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语文教师龚修森讲:“让学生喜爱我的课。”数学教师陶维林说: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公
理”,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
可贵的还有地理老师孙宁生,他从教31年,花甲之龄的他,刚一退休,就踏上了远赴云南曲靖志愿者支教的旅程。仅第一年里,他就走访了80多个家庭,与300多人次谈心,批阅了650多篇学生读书心得,筹建了乡村学子盼望已久的“希望书屋”、“微机房”……而他,付出的则是12公斤的体重、近六万元的收入,真正无私的爱心与真诚!
我建议让我们向这些留下了精神财富的老师们,向全体离退休教师、向所有的老师们,表明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过去,百年已渐行渐远,展望未来,新的百年,已向我们走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传承的是附中的文化,不变的是附中精神。
什么是附中精神?什么是附中人的追求?当然有很多的角度,有多种的诠释。我更喜欢用当年在贵阳国立十四中校门上的一个对联来表达,这就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个要求很高,即使实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也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所谓“养天地正气”,就是学校应当是维护社会良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堡垒,敢于率先引领社会的风尚,敢于挑战平庸的大多数。学校要有告别平庸斩断浮华的勇气。所谓”法古今完人”,就是附中的学子要有健全人格,具有丰满的人性,要有人格,具有独特的个性,要有创造人格,具有不断的超越性。关爱、责任、创造是附中人的追求。
实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在现代社会就要让民主应成为我们的教学方式
和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来自高高在上的某种权威,教室看起来就会像是。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由个人突发奇想而确定的虚构故事,教室看起来就会是无的混乱状态。如果我们认为真理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教室看起来就会像一个资源丰富、相辅相成的共同体。”我们强调探究性的教与学、体验性的教与学、创造性的教与学,其实质就是强调思想的自由与思维的民主。没有思想的自由和思维的民主,探究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就无从发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但是提升自我,不代表必须排斥他人。我们的学校工作,如果只用理性来区分人群的优劣,如果只用分数来划分等级的高低,如果只强调竞争对他人的排斥性关系,那么,我们今天的工作就有可能撕裂明天的社会。“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老师们、校友们、同学们:
南京师大附中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地方,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地方,她承载着我们生命的一段历程,她寄托着我们生命中最纯洁的感情。百年前附中的诞生与发展,在先辈们的手中开启了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先河,支撑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百年后的附中,将在我们手中为民族、为祖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