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65年,曹操族亲曹翕所编撰的《曹氏灸方》七卷本,当时,灸疗养生之法多应用于人体关元之处,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由于战火纷扰,悉数擅失。
284~3年,晋代道家大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共达94项。《肘后卒救方》也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其中对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记载更为详细。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
316-420年,东晋医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对灸疗方法多有论述,其中包括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溺水、入井冢闷冒诸方;卷十一述本草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
古代民间,运用灸法祛病保健相当普及,但以往通行的灸法是在皮肤上直接灼艾,有很大痛感,还会留下疤痕,这些是身为金枝玉叶的皇亲贵族们所不能允许的。经过历代御医们的不断实践,350年,发明了一种宫廷福灸的专用灸器—“瓦甑”,施治时御医们运用多个“瓦甑”在人体腧穴上同时施灸,这种舒适安全疗效显著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皇亲国戚们的喜爱,一直被历代宫廷御医所用,并视为宫廷密术,这种灸器被不断改进和完善,还成为道家、佛家、大德高僧济世度人的法宝,随后一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所研制的各类福灸、奇灸、寿灸、宝灸器具,无不以东晋“瓦甑”为其圭臬。
514年,中华福灸疗法和针刺疗法传到朝鲜,中华大医的仁德精神和治疗理论走向国外。
550年,中华大医灸疗圣法由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他就在东瀛这块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552年,国人以《针经》赠予倭国(日本)钦明天皇,书中论述了中华福灸疗法和针刺疗法的具体应用及其对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功效,之后中华福灸开始秘传于倭国(日本)朝内。
562年,南北朝时期的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160卷医书越海东渡,使得灸疗法和针刺技术开始传入倭国(日本),深受倭国(日本)朝野重视,发展迅
速,成为倭国(日本)皇族及民众疗病保命之法。
倭国灸家八偶景山在其《养生一言草》中总结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