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一.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文学 (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用反对神权;用个性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教精神的结合。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因而人文主义的新文学也出现得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
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是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号召的人,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
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德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德国仍处于状态,资本主义发展迟缓,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在罗马天主教、神圣罗马帝国和封建诸侯的三种压迫下,农民和城市平民,甚至下层贵族都对现存制度不满,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发生。这一时期,德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埃拉斯慕斯的著名讽刺作品《愚蠢颂》和乌利希·冯·胡登的《蒙昧者》书简第二部。前者通过“愚蠢”这个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侣的虚伪和迷信,抨击诸侯之间的内战,后者则尖锐地批判了整个教会。
民族文学在德国也相当的繁荣,其中以《梯尔·厄伦史皮格尔》和《浮士德博士传》为代表。后者叙述了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身心卖给魔鬼,魔鬼为他服务二十四年,满足他
任何愿望,上天入地追求人生乐事。浮士德的一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知识和人世欢乐的进取精神。 3.法国文学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社”以龙沙和杜·贝雷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
蒙田是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三卷。他对同时代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培根以及17和18世纪法国文学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6世纪后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文主义文学空前发达。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诗歌以斯宾塞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仙后》描写了仙后罗丽亚娜派遣12位骑士去解除灾难的冒险事迹。
16世纪英国文学最大的成就是戏剧。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西班牙文学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城市发达,产生了新型的小说,即流浪汉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大癞子》。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一)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15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14岁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大约21岁时,莎士比亚到了伦敦。最初在剧院当杂役,替观众看马。后来进入剧团扮演跑龙套的角色。1590年开始编剧。1599年,他成了“环球剧团”的股东。1613年,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终年52岁。
在诗歌方面,莎士比亚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主要表现友谊、爱情的主题,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予了歌颂。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最高,他本人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他的喜剧活泼多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第十二夜》(1601)。
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于《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像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长远吸引力的主题。1600年后,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后终于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奥瑟罗》(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李尔王》(1605)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于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麦克白》(1605)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后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具有魅力的佳作。 (二)《哈姆雷特》赏析 1. 内容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迪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害死的。克劳迪斯乘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鬼魂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但不要伤害王
后,让上天去裁决她。从此,哈姆雷特装出狂妄怪诞、精神失常的样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娅把他的行为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又报告了国王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对哈姆雷特的“发疯”表示怀疑,多次授命朝臣刺探虚实。
哈姆雷特渴望复仇,但一直得不到机会。正在他犹豫之际,王宫里来了一班戏子,哈姆雷特乘机安排了一场戏,邀请奸王和王后一起观看演出。这出戏讲的是一件发生在维也纳的谋杀案:一个公爵的近亲觊觎公爵的权位和财产,在花园里把公爵毒死,又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情。哈姆雷特发现奸王观看演出时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中途离座而去。鬼魂的话已经证实,奸王确是弑君篡位的恶棍。
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为摸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可是他又怕王后与王子有母子之情,对自己隐瞒真实情况,便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王子要母亲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帷幕后面的波洛捏斯内心恐慌,大喊救命。哈姆雷特以为这是奸王,一剑刺去,波洛涅斯随即丧命。奸王以哈姆雷特杀害御前大臣为借口,把他“护送”去英国,妄图借刀杀人,要英王加以杀害。不料王子的船遇到海盗,被放回本国。王子走后,奥菲利娅因伤心过度,发狂落水而死。不久,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迪斯“建议”他俩比剑,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置备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
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夺过此剑刺中了雷欧提斯。雷临死有所醒悟,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拼出全力刺向克劳迪斯。王子终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同归于尽。 2.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1)总体特征
哈姆莱特崇尚人的智慧和理性,他对封建等级观念表示出了不满。他学识渊博,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尽管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他始终充满了改革社会的伟大理想。正如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嘱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巨人。 (2)阶级特征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3)性格特征:(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延宕的一面)
忧郁:哈的性格特征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一半清醒一半疯,有人说是聪慧,有人说是坚强,也有人说是忧郁,甚至也有人说是软弱,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认为哈姆雷特最基本的特征是忧郁。但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
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忧郁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剧本的帷幕一拉开,他给人的第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忧郁。父死、叔夺权、母改嫁,使他的精神倍受到打击。阴谋,大臣的奉承,使他看到了现实的罪恶。正是这两种现实,使他对世界和人类失去了信心。重振乾坤的艰难,复仇计划无法实现,使他根本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与动摇,从而陷入了忧郁的状态。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也就是在“做什么”的问题上,哈姆雷特是明确的,只是“怎样做”的问题上感到茫然。这就是他行动犹豫、延宕的原因所在。正如黑格尔所说:“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做”。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哈姆莱特的悲剧实质问题: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弗洛伊德认为哈的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源自于其恋母情结。
第十四讲 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一.浪漫主义文动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年的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卢梭对个性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些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有抒发对大自然的强烈的爱,也有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在体裁上,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二.普希金和他的诗歌
普希金(1799-1837)是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人民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1799年6月6日 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双亲赋闲,伯父是名著名诗人,父母也爱好文学,家里沙龙经常高朋满座。在家庭教师的照料下,普希金自幼熟读古典著作,8岁开始写诗。到12岁,进入彼得堡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高级法政学校——皇村学校读书。这里号称“自由的摇篮”,他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年,爆发了卫国战争,战后,他结识了一些驻扎在皇村的进步军官,从而了解到许多政治新闻,读了不少查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和军官恰达耶夫的接近,大大拓宽了他的政治视野。此时他正式开始了诗歌创作,15岁时即1814年在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致诗友》,还在12月党人的秘密集会上朗读自己的诗作。
1817年,他从皇村学校毕业,以10品文官官衔在外交部任职,同时积极参加文学和社交活动。这一年,他写出了反、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自由颂》。1818年,写出《致恰达耶夫》,反映了12月党人的理想和决心,具有明朗清新的抒情风格,此诗的最后一句“在暴君的废墟上,将会写上我们的姓名”,后来被十二月党人刻在他们的秘密徽章上。1820年,他完成了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自由乐观的精神,脱稿的当天,老诗人茹科夫斯基把自己的画像赠给普希金,上写:“失败的老师赠与成功的学生。”他在文坛上锋芒毕露,特别是那些“自由诗歌”的影响与日俱增,沙皇当局对此极为恐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说:“普希金弄得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歌,所有青年都争相传诵,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果然在1820年春,判处普希金流放西伯利亚,只是由于茹科夫斯基等著名诗人的奔走,才以调任名义改为流放南方。
1820年5月,在赴任途中他患病,恰遇卫国战争英雄、老将军拉耶夫斯基一家,便随同他们转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休养。难忘的四个月的旅行结束后,普希金到了任上,长官宽厚慈祥,派他去考察风土民情,于是,他一方面与十二月党人的南社频繁接触---他接近过“第一个十二月党诗人”拉耶夫斯基,会晤过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杰尔,写了杀死暴君的诗篇《短剑》(1821),在十二月党人中广为流传,成了的号角。另一方面领略了绮丽的克里米亚风光:雄伟的高加索群山、浩翰的海洋、峻峭的克里米亚海岸、广阔的草原,无不给了他新的灵感,使他写出了一组叙事诗:《高加索俘虏》(1821)、《强盗兄弟》等,都具有
积极的、叛逆的浪漫主义色彩。
1823年,普希金被调到敖德萨,在南俄总督手下,因为迷恋上总督夫人,引起总督憎恨。沙皇将普希金革职,转而将他流放到他父亲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过了两年被幽禁的生活。在这里他钻研历史,收集民歌故事和童话,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大大丰富了创作内容和民族特色。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其中《致大海》(1824)、《致凯恩》(1825)、《冬天的黄昏》(1825)、《我曾经爱过你》(1829)等都是古典诗中的珍品。临近的三山村有个女地主奥西波娃是普希金的远亲,她共有五个女儿,成了诗人的天堂,诗人同她们玩笑,在她们的纪念册上题诗,比如给奥西波娃的二女儿题了一首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尤其是凯恩的出现,唤醒了爱情与灵性,早在1819年二人就相识,美女凯恩嫁了个比她大35岁的老将军。三山村后来改名为普希金村。除此以外,得以潜心创作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现实主义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1825)。
1826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不久,新继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收买人心而把普希金招回,但普希金并没有被收买,他向沙皇表示:“我会站在叛乱者的行列里”。1827年十二月党人就义一周年,他写了《阿里昂》表示与十二月人共命运:“舵手死了,水手们也都死了/只剩下我一个隐秘的歌者/被暴风雨掷到了海岸/我依旧唱着昔日的颂歌。”同年他托玛丽亚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带给十二月党人,高度评价事业,并号召他们继续斗争。 1828年12月,诗人在舞会上遇到绝代佳人娜塔丽亚冈察洛娃,对方刚16岁,诗人一见钟情,马上求婚,次年被接受,二人订了婚。父亲送他一个领地,1830年秋天,普希金为了办理财产过户手续而来到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因为瘟疫流行,只好住了三个月,这是灵感爆发的三个月,文学史上称为“波尔金诺之秋”,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四个小悲剧,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和许多抒情诗。《驿站长》开创了文学“小人物”题材的先河。
1831年初,普希金从波尔金诺回到莫斯科不久就与19岁的娜塔丽亚冈察罗娃结婚,才子佳人,珠连壁和。娜塔丽亚迷恋上流社会、宫廷舞会,二人迁居彼得堡。不久,在皇村花园里散步时偶遇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垂涎于娜塔丽亚的美色,为了能经常看到娜塔丽亚,而于1833年赐给普希金一个通常给予贵族少年的宫廷近侍的头衔,普希金感到屈辱,又不得不在宫廷供职。不久,沙皇追求诗人的妻子已经成为社交界公开的新闻。
1833年8月,诗人到民间采访,9月,又来到波尔金诺,在那里又完成了叙事诗《青铜骑士》、小说《黑桃皇后》等重要作品。小说《黑桃皇后》在文学史上是第一个批判资本主义金钱骑士的作品。1836年诗人还创办了《现代人》,发表总结自己创作的著名短诗《纪念碑》。
由于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威胁着沙皇的统治,引起彼得堡统治集团的不满,他们终于使用阴谋手段,借法国公使馆的丹特士男爵调戏娜塔丽亚之机,挑起二人的决斗, 1837年1月27日 ,普希金瞒着妻子去与丹特士决斗,在决斗中身负重伤,被抬回家是还对妻子说:“我多么幸福啊,我还活着,你就在我身边。你放心吧,你没有过错,一切都会好的。”两天后
逝世。
三.普希金诗歌代表作赏析(配乐诗朗诵)
1.《致大海》:1824年完成于监禁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诗歌渗透着一种忧郁的基调,贯穿着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
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是给其远亲三山村女地主奥西波娃的二女儿的纪念册上题的一首诗歌。诗歌展示了诗人乐观自信、不屈不扰的情怀,意境雄阔、明朗、清新、自然。
3. 《致凯恩》: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6年后,诗人在流放地再次见到她, 离别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
诗的第一段,极力写诗人当年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天仙”,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坠梦境。这种美好的记忆一直如不熄的火炬,使诗人即使在“无望的忧愁”与“喧闹的困扰”中,也能在心底保有生命的亮色。
许多年过去了,“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诗人失掉了“灵感”,失掉了“眼泪”乃至“生命”,以为那火炬已然熄灭。这时,“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凯恩——诗人灵魂深处的火炬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诗人借爱情写苦难,又借苦难写爱情,让优美的诗意透着忧伤,又让忧伤散发着优美的诗意。 艺术特色:
(1)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乐感极强。
诗人先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写凯恩的绝伦之美,节奏显舒缓;再写离别后无望的愁思、寂寞和空虚,节奏显低沉;最后写重逢时重新出现“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以及空前未有的喜悦,节奏显奔放。这种回环往复、起伏交替的结构使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显得格外多彩和丰满。 (2)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并未直接描写凯恩的外貌之美,但读来却感到美得无法言表。诗人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美丽的天仙”、“温柔的声音”、“天仙似的倩影”来勾勒凯恩的整体美,塑造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情人形象。
4.《我曾经爱过你》:写于1829年,诗中主人公“我”虽然得不到对方“你”的爱,但并没有因此而怨恨“你”,而是真诚的祝福“你”。这首诗阐释了人世间美好爱情的真谛:爱情首先是爱人,而不是自恋;不是期望从对方得到一切,而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即使“你”并不爱“爱”我,但“我”也能真诚地为你祝福。这就是纯净的爱情、美好的爱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