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劫机事件”的感想
看完这部电影后,如果非让我给它打上标签的话,那么我想就是父爱、歌剧、,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反恐。毕竟,它算是一部反恐怖主义题材的电影,但作为非纪实类的电影,其中的内容却是有些夸大,不过这是可以理解,毕竟踏实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以小见大。
《劫机事件》(Hijack)是库纳勒-什达萨尼(Kunal Shivdasani)首次执导的电影,由 Shiney Ahuja,伊莎·多尔(Esha Deol),Mona Ambegaonkar 及 Kaveri Jha 担纲演出,并在 Eros international 旗下和 Aliya Motion magic 联合发行。正如片名所示,电影讲述一个被恐部分子劫机的事件,并深刻描绘出一个父亲为了救出他的女儿所作的牺牲。父爱真的很伟大,支持男主角,确实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看完后才知道原来被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是中国人做的,还是从澳门到。
印度片的精髓还是歌舞剧,或许一旦套上好莱坞的华丽外壳,宝莱坞就一无是处了,你会说它简直就是拙劣的MV拍摄,每段歌舞都跟主要剧情搭不上很大关系,剧情太简单,太儿戏,其实这就是印度片新鲜的原因所在,视觉效果完全称的上一流,配乐也不错。印度歌很好听,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节奏的不完美,而有的歌则完美地释放了故事本身,给人的触动更多。 歌的旋律有些熟悉,有些亲切,貌似几十年来印度人民真正内心的旋律并没有变化呢。 中间一段在歌舞酒吧中激情澎湃的当代印度人的娱乐节奏超震撼——美好、迷惘、享乐、自由、放荡……所有对年轻人能够用到的那些准确还是不准确......前段剧情稍显单薄,不过后半部分挺惊心动魄的。
恐怖主义题材的电影,反恐是它的主旋律。现代的恐怖主义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民族争取,民族自治和自觉权的运动,当时反对
一些殖民统治,很多国家出来了,20世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期间,但是这个运动结束以后,有一些组织也是为了继续寻求一种像爱尔兰或者是西班牙或者是法国,在欧洲有一些“红”字头的,当然它和当时的运动还有跟争取搞民族的人兴起了。这是现代的一些恐怖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这些恐怖活动非常猖獗。但是国际社会把它看作是一种国别形式的恐怖活动。所以没有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要说国际上没有高度重视,也不尽然,在1973年的时候,联合国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针对这种猖獗的恐怖活动,在联合国就成立了一个叫做反恐特委会,这个特委会就想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反恐公约来制止猖獗的恐怖活动,但是由于各国看法不一样,因为它都针对不同的国家,这是现代的,但是对国际社会真正构成重大冲击、威胁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说在苏联入侵阿富汗,还是在80年代底,基地产生了。基地产生了,它真正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这就是说,最全球化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并存着三种形态的。一个是国别性质的,这个划分主要是从它的打击和威胁的目标来看,它的活动当然都是性的,这是一种。这一类仍然是当前很多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二类是区域性的,就是它主要是为了寻求在一个地区的几个国家寻求一种共同的目标,区域的利益。所以这个我们称它为区域性的。
最后是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势力,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在全球可以对国际社会利益构成威胁的。反恐实际上早也有之,60年代一直提反恐,但是没有“9.11”以后,它仍然没有上升到国际社会这么高一个高度或者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或者说各国重视的程度都没有像今天这么一个重视的程度。
而在影片中涉及的劫机事件中出现了种种的安全不足,当劫机时和相关部门表现出来的手足无措就可以看出当时并没有有效的反恐预案,所以导致这次劫机事件
的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有效的反恐预案可将损失减少到多半。
从民航总局了解到,我国民航的和反恐两个应急救援预案于2006年已获批准,处理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的三级应急处置体系也已建立。根据我国民航应急救援预案和反恐应急救援预案,一旦遇到民航突发事件,从总局到地方的三级应急处置预案将视情况启动。如遇、劫机等重大突发事件,总局运行控制中心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协调各级部门处置;如遇恶劣天气等原因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延误等地区性突发事件,将由民航的地区航空管理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应急处置预案;对航空公司和机场等一线的局部突发事件,总局和地方管理局将赋予熟悉现场的机场和航空公司一线指挥人员充分权限,提高现场处置效率。
就在前几天,也就是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堡郊外的一栋建筑内被美军用击毙的。美方获取了他的尸体,并进行了DNA检验。2011年5月1日23时35分(北京时间2011年5月2日11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电视讲话宣布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市被美国无人机击毙,并已证实死者是本·拉登本人。
将近10年前发生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近10年来,有关本·拉登的去向扑朔迷离,美国对此如芒在背。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曾命令美国情报局将击毙或者抓捕本拉登作为打击“基地”组织的首要任务。去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已获悉有关本拉登的线索。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方介绍,根据被美国羁押者的供述,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认定本拉登对一名信使格外信任,并相信这名信使与本拉登躲藏在一起。去年11月,美国情报机构发现这名信使住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阿伯塔巴德一处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院落内。这个院落墙
高5.5米,墙头装着有倒刺的铁丝网。大院有两个安全门,但大院内的房间里既没有电话也没有互联网。美国情报局分析人员认定,这处耗资100万美元“定制”的院落内一定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在进行反复推断后,他们几乎肯定隐藏其中的就是本拉登。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在获知本拉登就在这处院落的确切情报后,于4月30日下令实施突袭行动。5月1日清晨,美国情报局准军事与美国海军精锐第六海豹突击队乘坐直升机联手执行了此次突袭任务。除了本拉登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外,另有3名成年男子丧生,其中一人为本拉登的儿子。
对于本拉登没什么评价的,作为基地组织的首领,主导着各个恐怖事件,这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不言而喻的,基地组织各分支可能因拉登之死加快团结步伐。
又回想起在影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On DEC 24,1999年印度航空公司的IC 814航班被一群劫持。机上有一名乘客不幸遇难,而剩下的乘客因为这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我想信经过与的斗争后,世界各国人民会更加懂得和平,我更相信随着恐怖势力的渐渐削弱,会有一个人类向往的和平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