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2期 2014年4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6,NO.2 Apr.2014 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 赏析凯鲁亚克的 《在路上》 刘文华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LT.宁大连116025) 摘要:本文作者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进行了简要分析。先从小说的写实性入 手,简要说明了小说创作和作者自身经历间的联系。还探讨了小说中主人公语言的使用习惯及其所隐含的“垮掉 的一代”的意识形态。此外,还把书中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追溯了消费主义世界观 在当时的表现和影响。在本文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供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以此加深读者对这部小说中所 体现的文化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凯鲁亚克;语言;文化;写实性;垮掉的一代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14)02.0063.05 一、杰克・凯鲁亚克 消极对抗情绪,当然也包含着作者的自传成分。 杰克・凯鲁亚克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城的一 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在其一生创作18 部小说,而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带有自传性质。在 二、 在路上 内容梗概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主要 描写的是萨尔、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和玛丽露 他的第一部小说《乡村与城市》中,作者描写的主 题是家庭和社会,小说的写作风格是按照风俗和历 史事件的编年体例来展开的,遗憾的是它当时并未 引起读者和社会的关注。《在路上》与凯鲁亚克的 其它小说不同,作者仅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将其写 成,放置案头几年未加任何修改而将其发表。小说 结构不是很紧凑,时断时续,颇有意识流的感觉。 等一伙青年男女学生为追求个性自由开车横穿全 美,一路狂欢滥饮,荒淫无度,流浪吸毒,性放纵, 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 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 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最终到了墨西哥川。 凯鲁亚克1957年发表了他的《在路上》,小说 一面世立即令人哗然,褒贬不一。 但毋容置疑的 《在路上》以一群年轻人的荒诞不稽的生活经历为 主线,是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 态的生动反映。1957年前后在美国崛起的“垮掉的 一是,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深受此书影响。因 此,它被1960年前后发生在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奉 为经典。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 代”后来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凯鲁亚克就是他们 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有关“垮掉的一代”方 面的小说,凯鲁亚克写了《地下室居民》,它叙述 了在旧金山整日酗酒、纵欲、吸毒的一群“垮掉分 子”的所谓生活。与上一篇小说在题材上相似的是 《达摩流浪者》,但比较而言,某种高深的东方哲理 却蕴含其中。继此之后凯鲁亚克又有《萨克斯医生》 和《麦琪卡西迪》两部小说闪电般地接连问世。两 部小说均充斥着失去信仰的年轻人的苦闷、彷徨和 在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度的时尚变得支离破碎、人们 变得迟钝而非的敏感的时代,出版此书就是一个划 时代的事件。因为《在路上》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而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小说被称为是“垮掉 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不仅写得非常 精彩,而且是凯鲁亚克的主要代表。他本人及其朋 友们都是“叛逆的一伙”,并且“尝试赋予世界一 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2J。努力寻求令人信服 收稿日期:2013—12—3l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课题(1nxwb12084) 作者简介:刘文华(1957一),男,辽宁兴城人,教授人。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l6卷第2期 的……价值”。他们认为通过文学可以实现这一切。 据此而产生了一种“新幻象”的理念:批判现有 一个神秘的人物要来了:“关于他的传闻”“消息传来” “有传言说”,所以说,语言通过这种非常模糊和共 有的特性使得集体中流传的谣言净化了[3]。所以, 当我们听到迪恩的话时,会觉得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小说的第2页,他是这样说的:“刚开始的时候, 切社会习俗。小说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探索、 寻求,精神领域是他们探索、寻求的特定目标,尽 管他们一有机会就全国来回奔波,一路追寻刺激, 而他们真实的旅途却在精神里面;要是说他们好像 逾越了大部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他们的初衷也仅 是渴求在彼岸寻觅到信仰”。 迪恩这样告诉玛丽露,‘噢,亲爱的,我们已经到 纽约了,尽管当我们渡过密苏里河时,尤其是当我 们从提醒着我们是囚犯的波恩维亚出来时 候,我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明确地告诉你,但是, 三、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赏析 在 路上 《在路上》所记载的内容与杰克・凯鲁雅、尼 尔・卡萨迪等许多其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旅 途非常接近,这里为大家做一点解读。老牛李其实 就是威廉・巴洛斯,还有他的妻子简就是简・李, 而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也是如此,如和他居住在 一起的邻居、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以及和他处 于同一个圈子里的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 型。艾伦・金斯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卡洛・马克思, 金斯堡曾被哥伦比亚大学开除,后来又回到了哥伦 比亚大学,他成为了学校里的常客。这个群体中的 人为数不少,他们与流浪汉结识,以及与各种想要 向他们学习的人结交。尼尔・卡萨迪是第一个想进 入他们这群智力发达,但又过着流浪生活的圈子里 的人。 在小说的开始,借助于尼尔・卡萨迪的描述, 读者会感受到某种语言风格。首先,迪恩是以一种 非常神秘的方式,即关于他传闻的方式被介绍出场 的。在小说的第一页,中间的一段写道:“我最先 是通过查德・金知道迪恩的,查德给我看了几封迪 恩从新墨西哥写给他的来信,迪恩的来信来 自于西部,即新墨西哥城,而且还是从那个犯罪活 动集中的。因此,从小说的一开始,迪恩就 有点儿异乎寻常,使用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语言。 而那些来自那奇特地方的来信最先吸引住了人们 的目光。因为在信中他非常天真、非常温和地请求 查德教他所有与尼采有关的知识,以及一切查德知 道的与知识有关的美妙事物。所以,我对这些信极 其感兴趣。”当时的迪恩和今天的相比,自是不可 同日而语了。当时的他只是一个隐藏着神秘色彩的 小囚徒。消息传来说他要从里出来了,他要 到纽约去,而且这是他第一次去纽约,而且有传言 说他刚与一位名为玛丽露的姑娘结婚了。这里“有 传言说”使用了被动语态,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感 觉,在这个广泛的群体中,人们口口相传——有一 现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我个人的喜好暂时放在 一边,开始思考我具体的职业生涯计划……等等”’ 这就是当时他所使用的语言。他的语言是一种贫乏 的,过时的学术语言风格的大杂烩:在某种程度上, “职业生涯计划”听起来有点儿官腔,总是有些干 巴巴的感觉 。 接下来,我们在第3页,会看到另一个例子: “亲爱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勤奋些,我的意思 是,如果不这样,我们将拿不定主意,缺乏真知, 并且无法将我们的计划具体化。”迪恩从查德那里 像下载一样地获得知识的渴望并不会使他成为新 的语言大师,相反地是代表他自己的另一种语言却 是索尔所追寻的。 同样是第2页的开始部分:“我和几个家伙一 起去了迪恩没有暖气设备的公寓,迪恩穿着短裤来 给我们开门,玛丽露从长沙发上跳了起来,迪恩将 公寓里的人打发到厨房,可能让他们煮咖啡去了。 然后,我和迪恩开始聊起关于爱情的问题。对他而 言,性是生活中唯一神圣、重要的事情,尽管他不 得不为了生存流汗,并遭受折磨。你能看到,他站 在那里,轻轻地敲着自己的头,眼睛是垂下的,不 住地点头,就像一个聆听教诲的年轻拳手,这模样 使你确信你说的每一个字他都铭记在心,然后一遍 又一遍地说:“是”,“对”。在这里他表现出一种极 大的热情,因此,他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表 达,更是通过“是”和“对”所倾泻出来的一种情 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反应,在第4页,你能更 清晰地看到。迪恩和索尔在一起,索尔还在写作, 他们打算一一起出门,索尔说:“再等我一会儿,我 写完这一章咱们就一起出去。这将是这本书中最精 彩的一章。写完后,我换好衣服和你一起飞往纽约 去找那些姑娘去。”“当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穿过 那怪诞的、发着冷光的、静虚的林肯隧道时,我们 彼此倚靠,兴奋地张开双臂,呼喊着,雀跃着,我 们开始有几分像那个有些小缺点的迪恩了。”迪恩 仅仅是一个酷爱生活的年轻人,尽管他是个无赖, 2014年(总第88期) 刘文华: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赏析凯鲁亚克的 在路上》 65 他之所以能骗取别人的信任,是因为他希望加入那 些人,希望与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这样做, 大家就不会注意到他。他在骗取我的信赖,我明白 他只是为了吃和住,为了写作及学习等。他晓得我 明白,这成了我们交往的基石,然而我并不介意, 并且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既不投合逢迎对方,也 不打扰到对方,我们就像彼此钟情的新朋友,精心 呵护着这种情谊。我起初向他请教,可能就像他从 我这儿学到的一样。每次说到我的工作的时候,他 总是会说:“放心大胆地去干吧,凡是你写的东西 都非常优秀,我都喜欢。”每当我写作的时候,他 总是就站在我身后给我以鼓励,并大声喊:“好, 对,哟,哇。”“哇”是迪恩的代表性语言,它没有 任何意义,但是它表达了迪恩的支持。所以,在公 共汽车上的那些谈话,他们挥舞手臂的方式,以及 他们的癖好,这些都是语言的来源,都是新语言的 来源。 在第35页,你能看到索尔对迪恩式语言的吸 收,当他准备去丹佛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哇, 丹佛是什么样的?’在炎热的路上,我上了一辆崭新 的轿车,车断断续续地在路上开着,开车的丹佛商 人看上去有35岁,车开到了70迈,我浑身上下颤 动着,一路上我数着时间,数着公里数,就在一片 翻滚着的金色麦浪后面,埃斯特斯山下,我终于看 到了丹佛城,我想象着晚上在丹佛酒吧里和一伙人 相聚的情景,那群人用眼光打量着陌生的我,衣衫 褴褛,就像一个走遍大地为人们驱走黑暗的先知, 此刻我能想到的词汇就是‘哇’。”可见,迪恩已经 将这种语言模式投射到索尔的创作之中,所以虽然 他对索尔说:“你教会我如何写作。”但是,实际上 却是他在教索尔怎样写作,怎样写这类书籍,以及 如何成为使用“哇”的宣扬者。你可以在全文的各 个地方看到“哇”这个词。 如果你翻到62页,你会在这一小段的叙述中 看到“哇”这个词。“雷米醒来的时候,看见我在 窗前,他的笑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声,一直喧嚣在 我的耳边。”然后,如果你直接跳到63页的最上方, 你会读到:“奇怪的是雷米的隔壁住着一个名为斯 诺的黑人先生。他的笑声,我以圣经起誓,不用怀 疑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笑声,那笑声真的有点像 ‘哇’。你所发 出的那种笑声就像你正在经历的某件事,就像 你对发生在你面前的事所做出的反应,以及就像某 人对某件事说好的。”这就是第二个例子。请大家 翻到第55页我再给大家举最后一个例子,他们在 丹佛酒吧打完架之后,去了山口。“在整个黑墙分 水岭的东面,除了山谷中我们的呼喊声,伴随着飒 飒的风声,今夜到处都是宁静的。而分水岭的西侧 是通往斯廷博特斯普林斯的著名的西部斜坡和大 高原,再往下走,一直往西就是科罗拉多沙漠和犹 他州沙漠了。当我们这些疯狂喝醉酒的美国人在这 片伟大的土地上、在大山的幽深处,燃起火焰,大 声尖叫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处于黑暗之中。我们 在美国的最高峰上,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呼 喊。我猜想,在这个东部平原的夜晚,有一位白胡 子老人,可能他正念念有词地向我们走来,随时可 能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安静。”他们站在世界顶 峰的呼喊,对于索尔来说,似乎是在寻找某个替代 物,它在呼唤另外一个先知能衣衫褴褛地向他们走 来,用他的话让他们安静。但是,与此同时,你所 看到的只是他们在不断地重复着的那些呼喊,如那 笑声,“哇”,“是的”,“对”,他们所说的这一切只 是表达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与他人的关系。 此外,我想请大家留心一些其他的事情,即当 索尔和迪恩第一次相遇时的情景,我想通过上下文 情境再研究一下那次相遇。我已经给大家读过这一 段内容,当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在别人的公寓 里,他刚刚跳下他才和玛丽露做爱的沙发,他将公 寓里的主人赶到了厨房,以便他可以和玛丽露在沙 发上做爱。在有些版本中,索尔说迪恩起来的时候, 赤裸着上身,甚至连短裤都没有穿。这告诉我们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充满了最直接的性意识。他们之 间的这些关系是在上下文的不断的性关系的协商 中产生的L5J。所以小说的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解说: “我第一次遇见迪思的时候,正是我和妻子分手之 际,我刚刚从一场大病中痊愈,除非有碰触那段令 人痛苦的、令人厌烦的离婚事件的必要,否则我根 本不想提它。那时,我感觉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在丹佛,迪恩在玛丽露和卡米尔之问达成了个协 议,他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他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安 排,因为他不得不从一个旅馆赶向另一个旅馆,以 便玛丽露可以与他们每一个人做爱。然后,他还得 与卡洛・金斯堡以及卡洛・马克思在地下室里谈话, 所有的这些谈话都绝对非常重要。这就是他们经常 花费时间所要探讨的内容。 这就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的谈判的内 容。所以,对人们所经历的语言的直接追寻,是这 个相当复杂的谈判内容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与许多 人间的性关系紧密相关。当然这不仅仅发生于男人 与女人之间,也发生于男人与男人之间。索尔遇见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l6卷第2期 迪恩的那一瞬间,他是裸着上身的;当索尔碰到迪 恩与卡米尔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情况也有所反映。 当他们在丹佛时,卡米尔打开了他们的房门,索尔 下方:“我吃了苹果派和冰激凌,它们的味道越来 越好,我越是往艾奥瓦州方向走,NJL的苹果派分 量就越大,冰激凌的奶油就越多。下午我去了一趟 最终看到了迪恩。索尔打开了房门,看到了卡米尔 为迪恩画的画像——一幅完全赤裸的裸体画,画上 甚至还有迪恩的阴茎。索尔第一次感觉到迪恩已经 被那幅画中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迪恩形象同化了,而 美学意义上的迪恩则是随这些谈判的内容而定的。 因此,卡米尔画下了那幅画。卡米尔当然不会知道 就在那一天,迪恩还与玛丽露在另外一家旅馆做爱 梅茵,那儿到处都是一群群漂亮的姑娘,高中放学 了,她们正准备回家,但是我现在没有时问去想这 些,只指望着我能够再次到丹佛去参加一次舞会。” 我们再来看看107页,索尔回到家的第一件事 情就是吃。“当我回到家,我吃光了冰柜里的所有 食物。我的姨妈站在NJL,看着我,说,‘可怜的 小萨尔伐托雷。’她用意大利语继续说,‘你瘦了吧? 的事实,等等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一切都非常明显, 索尔自己对迪恩的渴望在这些情境中被升华了。但 这种现象存在于每一个语言层面。假如你注意到那 个一再重复出现的问题:“迪恩在哪里?”你会发现 索尔总是错过与迪恩的相遇。当索尔去丹佛时,这 也是他所要了解的。直到他回到纽约,在他第一次 旅行的最后时刻,他一直与迪恩擦肩而过,迪恩回 避索尔的场面一再地出现,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小说中对某种欲望的回避也是对性的寻求,或者部 分表现了对性的追求。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根据 小说《在路上》的基本情节,也许你会认为,这部 小说就是对某种欲望的追求,而这种对欲望的追求 使得离家成为了必要。为了追寻那些欲求,你必须 离开家。但是我要向大家说明一点,家绝对是欲望 形成的关键因素【oJ。 我想让大家注意下第26页,这是一个与索尔 有关的关于细杆哈查德的故事。哈查德是一个索尔 曾经认识的流浪汉。哈查德是自己选择当流浪汉 的:“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流浪 汉走了过来,向他母亲要了一块馅饼,母亲给了那 个乞丐,当那个乞丐沿着那条路离开的时候,小男 孩问他妈妈:‘妈妈,那个人是做什么的?’‘呃,那 个人是乞丐。 妈妈,有朝一日我也要当乞丐。“闭 上嘴,哈查德家的人从来不做那样的人。’但是他 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一天,当他长大成人后,在他进 入路易安那州立大学踢了一段时问的足球后,他真 的成了乞丐。”正是通过他看到那个乞丐向他母亲 要馅饼的那个小插曲,使他产生了当乞丐的想法。 现在,你是否注意到索尔多长时间吃一次苹果 派?让我们就来见证一下那些关于派的枯燥乏味的 陈述吧。打开书的第13页:“大约凌晨3点钟的时 候他站在路边吃了个苹果派和冰激凌……”这说的 就是索尔。14页的上方:“我又吃了一份苹果派和 冰激凌,那实际上几乎是我在美国期间所吃的全部 食物,我知道它很有营养,而且也味很美。”15页 你瘦了,这一段时间你去了哪儿?’我穿了两件衬衫 和外套,我的帆布包里装着我在棉花地里干活时磨 坏的裤子和破烂的平底凉鞋。我和姨妈打算用我从 加利福尼亚寄来的那笔钱买一台冰箱,这是我们家 的第一台电冰箱。”这种渴望是在路上产生的,以 索尔刚才的例子来说,他一文不名,最后所有他能 吃的东西就是止咳糖,这说明产生于路上的渴望与 家庭的消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要向大家表明的 是家庭消费也是由某种在美国阶级结构中上升的 渴望所激发的【”,“我们家的第一台电冰箱。”他在 路上赚了点儿钱,并把它寄回了家,这使得他能够 给他姨妈买下这个象征着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的电冰箱,并且他很高兴自己能够参与这次购买, 事实上,这并不就意味着,在男人不在家的时候, 女人想做的事情就是购买。男孩儿想成为流浪汉, 因为家让他们同时也产生了渴望;虽然家满足了他 的渴望,但同时家也让他产生了新的渴望。希望大 家注意一下小说中的厌女症部分,当我们阅读到这 一部分的时候,我敢肯定,部分的厌女症与社会的 消费精神有关,其实我们所有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 这一点【8】。所以,当我们谈论起对某物的渴望时一 一“我们必须去某些地方,找到某些东西”——这 种对欲望的含糊的表达,甚至是与人们身体对性、 食物、睡眠的基本渴求联系在一起的。 当你读完这篇小说时,希望你能思考一下这个 问题,有关于这些人物,他认为可以用这些语言来 做什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除了那种与经济境况 有关的欲望外,还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解释?如果你 翻到第107页到108页,你会看到:“我有家可归, 我有地方可住,有地方可以让我思考得失并知道得 失在什么地方。”他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难道这只代表一种对经济境况的渴求?还是代表 了其他的东西?这个东西又是什么呢?某个地方指 的是哪里?希望大家能思考~下这部小说对美国 的描述,当你通过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来思考美国的 2014年(总第88期) 刘文华: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赏析凯鲁亚克的 在路上》 67 时候,你能察觉到什么以及我们中国青年人目前能 够从中吸取哪些有用的养分呢?所以,这取决于你 [4】萨莫瓦尔.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01. 的阅读深度。 [5】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成荣,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1997:45. 参考文献: [1】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6:57. [6]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82. 【7】爱德华.美国文化模式[M]-卫景宜,译.天津:天津白花 文艺出版社 2000:17. 【2】金斯堡.什么是垮掉的一代口川.李斯,译.上海:上海 译林出版社,1996:115. [8】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9. [3】邓炎昌.Language and Cul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89:75. (责任编校:叶景林) (上接第53页)题”,具体表现为“选材较为单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外传播缺乏有效渠道”、 “翻译人才亟需充实”、“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五 个方面。[12 可以说,在以后的中国典籍外译实践中, 倘若译者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翻译生态场中的“领 导”地位。主动协调与赞助者、评论者、出版商、 现典籍外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l】潘文国.“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致辞【G】.王 宏印,等.典籍翻译研究:第六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13:iii. 译文读者以及国外汉学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 到翻译生态场的和谐,对于翻译外部环境的更好发 [2】包通法.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 ——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J】.外 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长期困扰典籍翻译界的“对 外出版不畅”、“优秀译著难以落地”(林戊荪语)等 关涉到译作传播的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语与外语教学,2007(5):60. 【3】胡庚中.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3. 三、结语 传统思维下的中国典籍外译大多集中于从语 言学层面探讨译者怎样操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忠实 与通顺二者有机平衡。不过,由于对译文接受环境 重视不够,特别是疏于关注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 译,2011(2):8. [5】谢天振.语言差与时间差——中国文化“走出去”需重 视的两个问题[N】.文汇读书周报,2011-09-02. [6冯庆华.文体翻译论【6]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71.472. 态系统问题,当下中国典籍外译译本在国外的生存 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许多中国典籍译作迟迟无法打 开国际市场,最终成为国内翻译爱好者学习、研究 翻译理论和技巧时选用的语料,结果导致人力、物 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在促进中西文化 [7】刘艳明,张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一霍克斯荚译((红楼 梦》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I红楼梦学刊,2012(2):283. [8】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 译,201l(2):11. 【9】左飙.论文化的可译性【G].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互动交流、在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双 重语境下,将生态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典籍外译的研 (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7. [10】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9:6. 究与实践非常必要。这不仅能使研究者和译者更加 深刻地意识到典籍翻译涉及度、多层次的互动 与关联,而且能够进一步明确只有保证典籍翻译生 [11】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l(1). [12】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 理论与实践,2012(3):10.12. 态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典籍译本在国外的 顺利接受与传播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