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134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41卷第l期 王 兰,冯宏祖,支金虎,等.32.5%苯甲・嘧茵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34—135.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 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王 兰,冯宏祖,支金虎,陈小飞,但红侠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阿拉尔843300)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2.5%苯 甲。嘧菌酯悬浮剂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o为0.172 8 ms/L,毒力高于目前枣生产中使用的 43%戊唑醇悬浮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对枣 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叶部和果实的黑斑病相对防效达到了87.O%和63.1%。该药对枣的安全性好,喷药 后无药害症状,同时能够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可在枣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枣黑斑病;室内毒力;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482.2;¥432.9;¥6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3)O1—0134—02 枣黑斑病是由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引起的一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江苏 种真菌病害,该病害在枣坐果前主要危害叶片和枣花,果实白 南京领先国际化工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戊 熟期后危害果实,一般年份病果率在25%以上,管理粗放、防 唑醇悬浮剂,由以色列马克西姆化学公司生产。 治不及时的枣园病果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了冬枣的商品 1.1.3培养基本试验所用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 价值,给枣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研究者们已 (PDA)培养基。 经在核桃 、甘薯 、黄瓜 、白菜 等作物上进行了黑斑病 1.2试验方法 的相关研究,但在枣上面的研究尚不足。随着南部地区 1.2.1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枣种植面积的加大,矮密直播建园栽培模式不断发展,导致病 测定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 j,测定3种杀菌剂对枣黑斑病 害特别是黑斑病加重,已在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普遍发 菌的毒力大小。通过预备试验结果确定药剂的浓度梯度,先 生,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目前,主要采取在农业防治 用无菌水将药剂稀释成对应的高倍母液,然后与已融化且冷 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药剂的方法控制该类病害,但由于防治该 却到约45℃的固体PDA培养基混合,制成相应浓度梯度的 病的杀菌剂很多、市场混乱、缺少有效药剂,导致枣农在施药 含药培养基平板,以不添加药液的PDA平板为空白对照,每 上存在盲目性,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如何选择高效药剂 个浓度重复4次。随后用打孔器沿培养好的菌种平板菌落边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缘打直径为5 mm的菌块,移植于含药培养基平板,以无 进行了室内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32.5%苯 药剂接菌处理作对照。置于生化培养箱中,25℃恒温培养至 甲・嘧菌酯悬浮剂在南部地区黑斑病上的应用效果,以 空白对照菌落直径达到培养皿的2/3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 期为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菌落直径。 1材料与方法 用DPS软件对药剂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抑制 率、EC 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直径一药剂组菌落直径)/ 1.1材料 (对照组直径一5 mm)]×100%。 1.1.1供试菌株农一师l2团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 1.2.2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黑斑病田间药效试 果,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出黑斑病菌,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 验试验地设在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12团28连、12团 验证,单孢分离后转接到试管中PDA斜面上,置于4℃冰箱 22连、阿拉尔农场l2连和南口农场7连。各试验地均采用 中保存备用。 矮密直播建园栽培模式,树龄为四年生,历年发病重的骏枣 1.1.2供试药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由先正达 园。以喷洒多菌灵为对照,以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2 000倍液为处理,2个处理在各试验点的面积6 670 m2,不 收稿日期:2012一t0—29 设重复。第1次喷药时间为2011年7月12日,每隔20 d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48BO0);生产建设兵团 1次药,共喷3次,在每次喷药后1、4、7 d调查叶片、叶柄、果 农一师科技攻关(编号:2011ZB02)。 实等有无药害出现。8月24—25日每个试验地选择20株 作者简介:王兰(1968一),女,山东招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 (处理和对照的各选l0株果树),每株果树选取东、西、南、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Email:wang—lart95@163.coin。 北、中5个枣吊进行调查,记录叶斑病叶数。在1O月16日枣 通信作者:冯宏祖,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虫害综合治 成熟期,每处理按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取样,每点随机取4株 理。E—mail:tl=zkr_@163.COrn。 树,共2O棵树。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取样(取 王 兰等: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样时兼顾上、中、下3层的果实),调查100个果实(每方位调 查2O个果实),每个处理共调查2 000个果实,分别记录黑斑 一135一 菌酯悬浮剂后,枣树的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7.92%和18.66%,叶片的蒸腾速率降低了9.05%,从而提高 了叶片的光合作用,促成了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枣树养分 积累。 病果实的数量,计算病果率和相对防效:病果率=病罘数/调 查的总果数×100%;相对防效=(对照发病率一处理发病 率)/对照发病率×100%。 1.2.2光合速率测定利用美国拉哥公司(LI—COR)生产 的LI一6400开放式气体交换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 光合速率。选择晴好天气(2011年8月7日),每个处理选取 4株树,每株选取枣树上部、中部、基部各1张叶子,用光合仪 测定光合速率。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毒力测定 从表1可以看出,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黑斑病 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效抑制中浓度(EC 。)为 0.172 8 rag/L;其次是43%戊唑醇悬浮剂,EC 。为 0.274 0 mg/L;抑菌活性最差的是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EC50高达4.379 7×10。mg/L。 表1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EC so药剂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叫L) 32.5%苯甲・嘧菌酯Y=0.357x+5.272 2 0.978 1 0.172 8 悬浮剂 43%戊唑醇悬浮剂Y=0.419x+5.235 6 0.940 9 0.274 0 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Y=0.152x+3.990 5 0.884 2 4.379 7×10 2.2田间药效试验 2.2.1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树的安全性观察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的安全 性好,喷药后无药害症状,安全。同时,在8月调查时发现,喷 洒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的处理区受红蜘蛛 危害后衰老的叶片上出现了返绿现象,说明32 ̄5%苯甲・嘧 菌酯悬浮剂具有较好的促生保健作用,而喷洒多菌灵的处理 区无此现象。 2.2.2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防效 由 表2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田间喷洒32.5%苯甲・嘧菌酯 悬浮剂2 000倍液后对枣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叶 部和果实的黑斑病的相对防效达到87.0%、63.1%,商品果 率也明显高于对照。 表2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枣黑斑病的田问药效调查情况 处理 发病率相对防效发病率相对防效 商 率 (%) (%) (%) (%) 一 2.2.3光合速率的测定表3表明,喷施32.5%苯甲・嘧 表3喷施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树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考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2.5%苯甲・嘧菌酯悬 浮剂对枣黑斑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 明,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 作用,通过毒力方程计算出EC 。为0.172 8 ms/L,能显著抑制 病菌菌落扩展,其抑制效果大于目前农业生产中正在使用的 43%戊唑醇悬浮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田间药效试 验表明,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对枣黑斑病 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商品果率有明显提高。试验过程中未 发现试验药剂产生药害问题。喷施32.5%苯甲・嘧菌酯悬浮 剂能够提高枣树的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叶片 的蒸腾速率,对枣树养分积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水溶性好,可 以随水分通过叶片吸收渗透到木质部传导,对防治穿透力强 的真菌孢子的效果较好;苯醚甲环唑脂溶性好,可以长时间附 着在叶片上,对防治穿透力稍差的真菌孢子的效果较好 ]。 本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安全、高效,而且能够提高枣树叶片 的光合作用,建议在防治冬枣黑斑病的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京涛,常慧红,王小梦,等.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 国果树,2006(2):31—32. [2]史爱霞,支小明,王春绪,等.核桃黑斑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措 施[J].西北园艺:果树,2010(4):26—27. [3]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1):144—147. [4]郭春兰,魏周玉.四种药剂防治日光温室黄瓜黑斑病的田间效果 [J].甘肃农业,2o12(17):8O一81. [5]张国辉,陶敏,张文华.毕节市白菜黑斑病的病害研究及病原 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24—26. [6]骆焱平,郑服从.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M].海口:海南出版 社,2008. [7]张伟明,陆致平.32.5%阿米妙收悬浮剂对西瓜病害的防效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