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与差异
【内容摘要】:
俗话说“有比较就有鉴别。”深入研究现代课堂与传统课堂中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现代课堂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教学环境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的。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现代课堂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环境 优越性 一、教师角色之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霸权角色,发挥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教师的霸权与控制的服从。这种服从表现在课堂上,大多数是以\"应答\"的行为表现的。应答多半是满足别人的问题、命令或请求中所含要求而采取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如此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更不可能发现自我。
而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现代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身份,并伴随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现代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发展。如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与知己等。而且,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教师的职责恐怕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而不是如例中显示的,
二、学生角色之对比。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却是最不活跃、最不主动的,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从众行为,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使个人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会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附和。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少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倾向。而从众行为极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上课不爱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与、公共场合不敢开口就是明证。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重要地位,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现代。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最终也是受学生学习状态制约的。课堂教学现代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
三、教学环境之对比。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秧田型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最适合于大班教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其有诸多不足之处。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不平等,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往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身体特别是眼睛的紧张与疲劳。从师生人际交往看,教师和每位学生个体的交往频率是不相等的,坐在前几排的、中间的学生往往能更多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坐在两边的、后面的,特别是角落里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则明显减少,导致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死角\"。
在教学《爬山虎》时,板书课题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件的第一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谜语。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猜出谜语。,接着出示了爬山虎的图片。生动的谜语和直观的图片方便了大家对爬山虎的认知,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兴趣。导入结束后,我利用与课文配套的光盘,让学生听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解决了预习时读不准的字词。这样的教学变单一的语言讲解为多元的信息输出,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而现代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呼声日渐高涨,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首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改善课堂的现代空间环境,比如课堂中座位的改变就是一种形式,使其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学生是重要的。研究显示:环形排列座位比传统的\"秧田式\"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现代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现代,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耐度现代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杨慧. 论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课堂教学相结合[J]. 中国西部, 2017, 000(007):193.
[2]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2003.
[3]叶惠丹.个性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吉林教育,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