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向,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因其特有的经济性、适用广泛性而受到广大学者专家的青睐。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是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最近用的比较多的有SBR\\MBR\\MBBR\\CAOT\\BAF abr bnur uasb od ab等
第21章 生物处理新技术
21.1.2 生物除磷原理与工艺
21.1.2.1 生物除磷原理
1. 聚磷菌(小型革兰式阴性短杆菌):该菌在好氧环境中竞争能力很差,然而它却能在细胞内贮存聚β羟基丁酸
(PHB)和聚磷酸盐(Ploy-P)。
2. 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中,它可成为优势菌种,吸收低分子的有机酸,并将贮存于细胞中的聚合磷酸盐中的磷水解释放
出来。
3. 聚磷酸菌在其后的好氧池中,它将吸收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能从污水中变本加厉地、过量地摄取磷,在数量上
远远超过其细胞合成所需磷量,降磷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贮藏在菌体内而形成高磷污
泥,通过剩余污泥排出。所以除磷效果
较好。
21.1.2.2 A2/O除磷工艺流回流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池可吸收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同时释放出大量磷,然后混合液流入后段好氧池,污水中的有
机物得到氧化分解,同时聚磷菌将变本加厉地、超量地摄取污水中的磷,通过排放高磷污泥而使污水中的磷得到有效去除。
污泥中磷的含量2.5%以上。
发酵产酸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低分子脂肪酸类有机物,聚磷菌才能加以利用以合成PHB或通过PHB的降解来过
量摄取磷,当发酵产酸菌的作用受到抑制时(如NO3-存在),则ηP降低。
PHB-聚β羟基丁酸(PHB)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将其体内储存的聚磷酸盐分解,以提供能量摄取废水中溶解性有机
物,合成并储存PHB。然后在好氧状态下,降解经聚磷菌所合成并储存的PHB,并放出能量以使聚磷菌过量摄取磷,将磷以聚合磷酸盐形式贮存菌体内而形成高磷污泥。
21.1.2.3 A2/O生物除磷工艺特点
1. 工艺流程简单,无混合液回流,其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低,同时厌氧池能保持良
好的厌氧状态。
2. 在反应池内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一般为3~6h,其中厌氧池1~2h,好氧池2~4h。
3. 沉淀污泥含磷率高,一般(2.5~4)%左右,故污泥 效好。
该工艺将A2/O工艺的厌氧段改造成类似于普通重力浓缩池的磷解吸池,部分回流污泥在磷解吸池内厌氧放磷,污泥停留时间一般为5~12h,水力表面负荷应小于20m3/(m2d)。经浓缩后污泥进入缺氧池,解磷池上清液含有高浓度磷(可高达100mg/L以上),将此上清液排入石灰混凝沉淀池进行化学处理生成磷酸钙沉淀,该含磷污泥可作为农业肥料,而混凝沉淀池出水应流入初沉池再进行处理。Phostrip工艺不仅通过高磷剩余污泥除磷,而且还通过化学沉淀除磷。该工艺具有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双重作用,所以Phostrip工艺具有高效脱氮除磷功能。
废水经曝气好氧池,去除BOD5和COD,并在好氧状态下过量地摄取磷。在二沉池中,含磷污泥与水分离,回流污泥一部分回流至缺氧池,另一部分回流至厌氧除磷池。而高磷剩余污泥被排出系统。在厌氧除磷池中,回流污泥在好氧状态时过量摄取的磷在此得到充分释放,释放磷的回流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而除磷池流出的富磷上清液进入混凝沉淀池,投回石灰形成Ca3(PO4)2沉淀,通过排放含磷污泥去除磷。 Phostrip工艺比较适合于对现有工艺的改造,只需在污泥回流管线上增设少量小规模的处理单元即可,且在改造过程中不必中断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总之,Phostrip工艺受外界条件影响小,工艺操作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且稳定。但该工艺流程复杂、运行管理麻烦、处理成本较高等缺点。
21.1.4 A2/O同步脱氮除磷的改进工艺
对于A2/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很难同时取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提出了许多改良的新工艺,以提高出水水质。A2/O同步脱氮除磷的改良工艺包括UCT工艺、MUCT工艺、OWASA工艺等。
21.1.4.1 UCT工艺
A2/O工艺回流污泥中的NO3--N回流至厌氧段,干扰聚磷菌细胞体内磷的厌氧释放,降低磷的去除率。
UCT(University of Cape Town,简称UCT)工艺(图 21-8)将回流污泥首先回流至缺氧段,回流污泥带回的NO3--N在缺氧段被反硝化脱氮,然后将缺氧段出流混合液一部分再回流至厌氧段,这样就避免了NO3--N对厌氧段聚磷菌释磷的干扰,提高了磷的去除率,也对脱氮没有影响,该工艺对氮和磷的去除率都大于70%。
如果入流污水的BOD5/TKN或BOD5/TP较低时,为了防止NO3--N回流至厌氧段产生反硝化脱氮,发生反硝化细菌与聚磷菌争夺溶解性BOD5而降低除磷效果,此时就应采用UCT工艺。
图 21-8 UCT工艺流程图
21.1.4.2 MUCT工艺
1. MUCT工艺流程
MUCT工艺是UCT工艺的改良工艺,其工艺流程如(图21-9)所示。
图 21-9 MUCT工艺流程图
为了克服UCT工艺二套混合液内回流交叉,导致缺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不易控制的缺点,同时避免好氧段出流的一部分混合液中的DO经缺氧段进入厌氧段而干扰磷的释放,MUCT工艺将UCT工艺的缺氧段一分为二,使之形成二套的混合液内回流系统,从而有效的克服了UCT工艺的缺点。
深圳南山污水处理厂MUCT工艺具有如下的功能特点:
1. MUCT可调节分配至厌氧段和缺氧段的进水比例,以便为同时生物除磷脱氮提供最优的碳源;
2. MUCT可根据进水碳氮比将一个或二个缺氧单元转换为好氧单元,即使是在冬季也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脱氮效果;
3. 污泥回流采用二级回流,回流污泥在第一个缺氧单元内就消耗掉了溶解氧和硝态氮,这使得回流至厌氧段的污泥中硝态氧为零,保证了厌氧池的厌氧状态,从而可以减小厌氧池的容积,提高生物除磷效果;
4. 根据实际水质情况也可直接将活性污泥回流至厌氧段使MUCT按A/A/O方式运行,此时可以省掉第一级回流,节省能耗;
5. 不需根据进水TKN/COD值对回流盐量进行实时控制。
21.1.4.3 OWASA工艺
21.1.6 MSBR工艺
MSBR(Modifi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工艺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改良式SBR工艺,目前主要在北美和南美应用,而在韩国汉城和我国深圳盐田污水处理厂也采用该工艺。
MSBR工艺被认为是目前最新的一体化工艺流程,它是由A2/O系统与常规SBR系统串联组成,具有二者的全部优点。因而它具有同时高效去除有机物与氮、磷污染物的功能,出水水质稳定。
特别是回流污泥进入厌氧池前增加了一个污泥浓缩区,浓缩后污泥经缺氧区再进入厌氧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回流污泥中盐进入厌氧区的量,也减少了VFA因回流而造成稀释,增加了厌氧区的实际停留时间,所以大大提高了除磷效率。
21.1.6.1 MSBR工艺组成
MSBR工艺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平面布置如(21-13)所示。
图21-13 MSBR工艺平面布置示意图
1. A2/O:由厌氧区⑷—缺氧区⑸—好氧区⑹组成。
2. 污泥回流浓缩:由浓缩池⑵—缺氧区⑶组成。
3. 二个交替进行搅拌、曝气、沉淀的SBR池。在SBR池前段设置底部穿孔挡板,使得SBR池后段的水流状态是由下而上,而不是平流状态,这样SBR池后段对水流起到了悬浮污泥床的过滤作用,而非一般的沉淀作用。
21.1.6.2 MSBR工艺原理
MSBR工艺原理如图21-14所示。
图21-14 MSBR工艺原理图
原污水和回流污泥同时进入厌氧池⑷搅拌混合,回流污泥中的聚磷菌利用原污水中的快速降解有机物在此进行充分释磷,然后其混合液由厌氧池⑷进入缺氧池⑸,与好氧池⑹来的含大量NOX-—N的回流混合液搅拌混合,进行反硝化脱氮,反硝化后的混合液流入好氧池⑹,在此进行硝化、有机物降解和聚磷菌超量吸磷。
经好氧池处理后,一部分混合液至缺氧池⑸,另一部分混合液进入SBR—2池⑺,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此时另一边的SBR—1池⑴进行搅拌、曝气、预沉,起着反硝化、硝化、有机物降解的作用,沉下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浓缩,其上清液直接进入好氧池⑹,而浓缩污泥进入缺氧池⑶,减少污泥中的溶解氧,同时对回流污泥中盐进行反硝化,降低回流污泥中的盐浓度,使由缺氧池⑶进入厌氧池⑷的回流污泥中溶解氧和盐浓度都很低,为厌氧池⑷中厌氧释磷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1.1.6.3 MSBR工艺的运行方式
MSBR由6个时段组成一个运行周期,而每个运行周期由二个半运行周期组成,前3个时段(120min)组成第一个半运行周期,后3个时段(120min)组成第二个半运行周期,在两个相邻的半周期内,除二个SBR池的运行方式不同外,其余各个单元的运行方式完全一样。
原污水由单元⑷厌氧区进入,流经单元⑸缺氧区、单元⑹好氧区,在第一个半周期内从单元⑺ SBR—2出水。而在第二个半周期内原污水同样由单元⑷进入,流经单元⑸、⑹,出水则从单元⑴ SBR—1出水。第一个半周期内,单元⑺ SBR—2起沉淀作用,并从SBR-2出水;而在第二个半周期内则是单元⑴ SBR—1起沉淀作用,并从SBR-1池出水。
MSBR系统的回流由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二部分组成,而污泥回流有浓缩污泥回流
路径和上清液回流路径。其MSBR的运行状态和回流系统见(图21-12)与(表21-4)
21.1.6.5 MSBR工艺的特点
MSBR比常规SBR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MSBR系统原污水从连续运行的单元⑷厌氧区进入,而不是从常规SBR单元进水,这样将大部分好氧量从SBR池转移到连续运行的A2/O系统的主曝气池中,从而将需氧量也转移到主曝气池中,改善了设备的利用率。
2 MSBR系统原污水进入A2/O系统,由于生化反应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所以加速了厌氧反应速率、反硝化速率、BOD5降解速率和硝化反应速率,从而改善了系统的整体处理效果,提高了出水水质。
3 MSBR具有最新的除磷工艺专利:回流污泥经浓缩区和缺氧区再进入厌氧区,大大地减少了带入厌氧区的盐和溶解氧量,从而比常规SBR工艺的除磷效果要高得多。
4 MSBR工艺是由AA2/O工艺和SBR工艺串联组成,具有二者的全部优点。
21.1.7 UNITANK工艺
21.1.7.1 概述
UNITANK工艺是比利时史格斯清水公司(SEGHERS ENGINEERING WATER NV)于90年代初开发的专利,取名为UNITANK。已为世界和我国广泛采用。
原污水经格栅与沉沙池预处理后连续进入UNITANK反应池,该反应池由三个矩形池相连组成,三个池水流相连通,每个池中均设有曝气供氧设备,可采用鼓风曝气或表面机械曝气。
在外边两侧矩形池,设有固定出水堰与剩余污泥排放口。外边的两侧矩形池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而中间一只矩形池只作曝气池。
连续进入该系统的污水,通过控制进水闸可分时序分别进入三个矩形池中任意一只,采用连续进水、出水,周期交替运行。
21.2.2 A-B 活性污泥法工艺
A-B(Adsorption-Biodegration,简称A-B)工艺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Bohnke教授于70年代中期开创,从80年代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A-B工艺不设初沉池,由Ns很高的A段曝气池和Ns较低的B段曝气池的二级活性污泥系统串联组成,并分别有的污泥回流系统。
21.2.2.1 A—B 法的工艺流程
1.A—B法工艺流程
A—B工艺实际上是由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构成的处理系统,A段能充分利用原污水中微生物连续不断的繁殖,形成
了一个开放性的生物动力系统。
A段对有机物以絮凝吸附作用为主,而生物降解为辅,ηBOD5=40~70%.
B段对有机物以生物降解为主
常规A—B工艺处理效果:ηBOD5≥90%;ηss≥90%;ηp=(50~70)%;
2.A—B工艺流程类型
根据B段活性污泥系统采用的工艺不同而分为四类:
(1)常规的A—B工艺
(2) A—A1/O工艺
(3) A—A2/O工艺
(4) A—A2/O工艺
表21-7 A、B段主要工艺参数
3.A—B工艺的机理
(1) 进入A段的污水,是直接从排水管网来的,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群落,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组成的悬浮物
—— 微生物共存体,具有絮凝性和粘附力,该共存体再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相互发生絮凝与吸附,此时,难沉降的悬浮物,
胶体物质得到絮凝、吸附、粘结后与可沉降的悬浮物一起沉降,使A段的ηss达到(60~80)%,比初沉池的ηss大有提高。
A段有机物的去处以絮凝、吸附、沉淀为主,同时A段的活性污泥对一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使A段的
ηBOD5=(40~70)%,使整个A—B工艺中以非微生物降解的途径去除的BOD5量大大提高,∴降低了运行费用和基建投资。
(2)进入B段的水质水量较稳定,B段的微生物主要为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和菌胶团,Ns低
(0.15~0.30KgBOD5/KgMLSS·d),水利停留时间2~3h,污泥龄ts15~20d,Do=1~2mg/L,在B段进一步去除BOD、COD
(3) B段Ns低,ts=15~20d,为硝化菌创造了在微生物群体存活繁殖的条件,为B段硝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4) 如果要提高A—B工艺的ηTN、ηP,则可将B段设计成A1/O、A2/O或A2/O工艺。
4.A—B工艺特点
(1) 不设初沉池,A段由曝气吸附池和中沉池组成,B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A、B段由独自的污泥回流系统,因此二
段由各自独特的微生物群体,故处理效果稳定。
(2)A段污泥负荷率高达2~6 KgBOD5/KgMLSS·d 约为普通活性污泥的10~20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和
具有对PH、有毒物影响的缓冲击能力。水力停留时间短(约3min±),污泥龄短(0.3~0.5)d,细菌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主
体。
(3)A段活性污泥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污水中某些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以及N、P等植物性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剩余
污泥的排除而得到去除。
(4)A—B工艺对BOD5、COD、SS、N、P的去除率一般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5)由于A段对有机物的高效絮凝吸附作用,使A—B工艺中通过絮凝吸附由排放剩余污泥途径去除的BOD量大大提高,从而
使A—B工艺比普通活性污泥法节省投资20%,降低运行费用15%±。
(6)A—B工艺很适合分步建设,首先可建设A段,然后建设B段。
(7)主要缺点是产泥量高,有两个污泥回流系统。
5.A—B工艺的设计
(1) 如果大量工业废水未达标而进入城市排水管网,会引起污水中微生物大量死亡,微生物浓度下降,且微生物絮凝性
差,导致A段处理效率下降,此情况就不宜采用A—B工艺。
21.2.3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
21.2.3.1 概述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英文简称SBR工艺(Sequencing Batch Reactor),该工艺七十年代由美国开发,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研究与应用
工艺流程:
沉砂池视情况可以不设,
无二沉池与污泥回流设备。
原污水流入到间歇式曝气池,按时间顺序依次进行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待机(闲置)等五个基本过程,然后周而
复始反复进行,(图21-26)。
21.2.3.2 SBR工艺的工作过程
连续推流式曝气池,是空间上的推流;
而SBR间歇式曝气池,在流态上是完全混合式,但在有机物降解方面则是时间上的推流;
SBR间歇式曝气池的五个工序。
表21-8 SBR间歇式曝气池的五个工序的时间分配表
1. 污水流入工序
流入前,曝气池处于待机(闲置)工序,此时沉淀池的清液已排放,留下沉淀下来的活性污泥。
污水流入的方法有三种:
单纯注水:注满后再曝气,能有效的调节水质水量;
曝气注水:边注水边曝气,可使污泥再生和恢复活性,并对污水边注水边搅拌,起预曝气作用;
缓速搅拌:注水同时进行缓速搅拌,不曝气,使之处于缺氧——厌氧状态,则对污水进行脱N与聚磷菌释放磷。
2. 曝气反应工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3. 沉淀工序:沉淀分离,1~1.5h
4. 排放工序:派出上清液,留下活性污泥作为下一个操作周期的菌种
5. 待机工序(闲置)
21.2.3.3 SBR工艺的影响因素
SBR工艺同时具有去除BOD5,生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影响脱氮除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1. 易生物降解的基质浓度
(1) 易生物降解的基质由兼性异样菌转化成低分子脂肪酸的速率越高,则聚磷菌的释放速率就越大,导致聚磷菌在
号氧状态下摄磷量增多,从而有利于磷的去除。
∴BOD5/TP>20时,则除磷的效果较稳定
(2) 单纯注水缓慢搅拌,由缺氧过渡到厌氧,MLSS逐渐降低,虽然进水过程中基质缓慢降解,但速度很慢,基质将
不断积累,反硝化细菌则会利用水中有机物作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去除部分NOX—N
2. NO3—N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沉淀及排水工序的缺氧段反硝化作用不完整而留下NO3—N,在注水过程中,由于NO3
—N
存在,发生反硝化反应,反硝化
消耗易生物降解基质,反硝化速率比聚磷菌的磷释放速率快,所以反硝化与聚磷菌争夺有机碳源,而优先消耗掉部分易生物
降解的基质。如果厌氧混合液中NO3—N浓度大于1.5mg/L时,会使聚磷菌释放磷推后,释磷速率减缓,释磷量减少,导致好氧
状态下聚磷能力下降,影响除磷效果。
如果沉淀、排水工序缺氧运行反硝化彻底,则残留的NO3—N浓度很小,同时也提高了氮的去除率。
采用灵活的曝气好氧阶段的运行控制:
曝气(去除BOD、硝化、摄磷)方式(去除剩余有机物),提高
停止曝气(反硝化脱氮)再曝气的运行
脱氮效率,减少下一周期进水工序厌氧状态时NO3—N浓度,从而也提高了除磷效果。
3. 运行时间和DO的影响
各工序时间分配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见表21-1)
进水工序的厌氧状态:DO≤0.3~0.5mg/L,以满足释磷要求,易生物降解基质浓度较高时则释磷速度快,当释磷速率
为9~10mg/gmlss,HRT>1h,则聚磷菌体内的磷已充分释放。所以经2h厌氧释磷,其磷的有效释放已甚微。如果污水
中BOD5/TP偏低时,则应适当延长厌氧时间。
好氧曝气工序:DO≥2.5mg/L,曝气时间4h,由于聚磷菌的好氧摄磷速率低于硝化速率,故应以摄磷来考虑曝气时间较
合适,但不宜过长,否则聚磷菌体内源呼吸使自身衰减死亡和溶解,导致磷的释放。
沉淀排放工序为缺氧状态,DO≤0.7mg/L,时间2h±。反硝化菌释放体内存储的碳源,进行SBR工艺所特有的存储性反硝
化作用,使NO3—N进一步去除而脱氮。但如果沉淀、排放工序过长,DO<0.5mg/L时,则会造成磷释放,影响除磷效果。
21.2.4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最先用于微生物发酵工业,于20世纪60
年代末用于污水处理。1969年Smith等
人发表了题为“超滤膜分离活性污泥”的论文,被认为是膜生物反应器的最早雏形。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新型膜材料的出
现和膜市场的迅速开发,对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广泛而深入,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
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目前,膜生物反应器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的污水处理工程,如中水道污水处理粪便污水处理
、城市生活污蔑水处理、工业含油污水处理、垃圾渗滤处理等。膜生物反应器在给水处理中也有很多成功应用的例子。
21.2.4.1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一般组成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污水的生物处理和膜过滤技术相结合的高效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它把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
起来,采用膜组件取代常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中二沉池、砂滤、消毒等单元,用超(微)滤膜对曝气池出水直接进行过滤,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可以完全被截流并回流到反应器中,因此可以延长污泥龄,并将微生物回流到反应器中,提高
污泥浓度,降低污泥负荷,出水水质稳定、可靠,一般无须消毒。该工艺完全没有污
泥流失,运行不受污泥膨胀的影响,操
作管理方便,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弥补了常规处理的不足,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由膜组件和生物反应器两部分构成。
根据膜生物反应器有无供氧可分为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根据膜组件设置的位置可分为分置式膜生物
反应器和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两种。也可以按膜孔径分为超滤膜或微滤膜生物反应器,或按膜材料分为无机膜生物反应器或
有机膜生物反应器。
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是指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分开设置,采用加压的方式使生物反应器的混合液经泵加压后进入膜组件
,在压力作用下,混合液中的液体透过膜成为系统出水。固形物、大分子物质等则被截流随浓缩液回流到生物反应器中。该
技术较为成熟,早期使用较多,肯有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管理容易,便于更换、清洗和增减膜组件等优点,但其循环量大,
能耗高,并且泵的高速旋转产生的剪切力会使某些微生物菌体产生失活现象,故一直在很大程序上了其在水处理中的广
泛应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应用的膜组件型式主要为管式和平板式。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组件设置在生物反应器内部,通过真空泵或其他类型泵抽吸,得到过滤液。该系统采用负压
操作,省去循环系统直接出水,相对能耗较低,运行动力费用低,因而近年来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但其膜通量小,膜表面
切向流速小,在膜清洗与更换等方面不及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膜组件型式多为中空纤维式。
21.2.4.2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
1. 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抵抗污泥膨胀能力强,出水质稳定,出水中没有悬浮物,是惟一的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后不
需消毒的工艺。
2. 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反应器污泥龄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彻底分离,设计、操作大大简化。
3. 膜的机械截流作用避免了微生物的流失,生物反应器内可保持高的污泥浓度,从而能提高体积负荷,降低污泥负荷
,减少占地面积。
4. 由于SRT很长,生物反应器又起到了“污泥硝化池”的作用,从而显著减少污泥产量,剩余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置费
用低。
5. 由于膜的截流作用使SRT延长,营造了有利于增开支缓慢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长的环境,可以提高系统的硝化能
力,同时有利于提高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处理效率和促使其彻底的分解。
6. 由于受到膜表面速度剪切力的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泥絮体平均尺寸较小,污泥浓度高,有利于提高污泥的传质
效率,传氧效率高达26%~60%。
7. 膜生物反应器易于一体化,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操作管理方便。
但由于工艺本身的原因,膜生物反应器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经济性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膜制造
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计膜价格将不断下降。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也将日益广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