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云南的歌会 科目 提供者 语文 Zyfxyn4 教学对象 单位 初二学生 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理解三种歌会的不同特点。了解实写与虚写。 2、过程与方法: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受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感受民歌之美,从而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的课文《云南的歌会》,文章介绍了我国云南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发现无穷乐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根据一年来的教学情况,了解到我们这儿的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结合文章在本单元的位置及本班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设计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另外,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结合文章在本单元的位置及本班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教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难点:“山野对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云南风情图片)如果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再听上几场别开生面的歌会,一定会更加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发,跟随沈从文先生去看一看,听一听! 2.整体感知: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此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北方学生对南方的民风民俗存在陌生感,创欣赏云南风情图片 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此环节意在整体文,请问:作者描写了歌手们的几处舞台? 明确(并板书): 男女青年山野 对歌 赶马女孩山路 漫歌 男女老少山寨 传歌 3.精读课文,合作探究:你认为作者对哪种歌会描写的好?请找出来读一读,结合具体的段落或句子、词语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组织学生按三个场合的先后顺序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4.学其精妙:人物描写是沈从文作品中的重头戏,他从来不会认为很多的人物描写是多余的,而他在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上是绝不单一的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了解三个场面描写及各自的特点,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较好的了解,为进一步精读课文做准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的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片段大声朗读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比较阅读: 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是了解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虚写,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二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5.课堂小结:有人说,民俗是民族心底的声音,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今天,读读沈从文,我也想说:请珍惜来自民族心底的声音,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让我们灿烂微笑,大声放歌,在天地间,找回那个生动鲜活的真我!让我们在《云南美》这首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学习评价记录情况 我对自己的评价: 。 小组组长对我的评价: 。 老师对我的评价的评价: 。 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认识,听歌感受云南美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通过听云南民歌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我以后需努力的做到的: 。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