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 保定学院学报 NOV.,2009 第22卷第6期 J0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2 No.6 庄子自然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王素芬 ,丁全忠 (1.学院公教部,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金融学院人事处,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学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道”在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庄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所以万物平等,这为其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述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庄子思想所蕴涵的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 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等思想智慧,可以使当代人反思面临的 生态困境,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完善环境伦理规范。 关键词:庄子;自然哲学;生态意蕴;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09)06—0011-04 生态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 范畴。“道”在形而下的层面有“道路”、“言说”之意,在 课题。“生态”与“生态学”的概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等涵义。 西方人提出来的,它表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正在步人 庄子主要是在形而上的层面讲道。他认为:“夫道有情 人类足以毁灭自然、自然反过来又会毁灭人类的严重 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 生态危机当中。从人类丰富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资源中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寻求拯救现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智慧,是当代人类解决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2』J8 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本 家F・卡普拉曾经说过:“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 源,也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据。正因为万物同源同 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 根,所以万物平等。这就为庄子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 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 阐述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 的基本一致。”【IJ品《庄子》虽然不是专门的研究生态伦 哲学意义上的道在具体的层面表现为天道与人道 理学的著作,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 的统一。庄子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 思想。发掘庄子思想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 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 反思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新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292。 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这里,天道和人道涉及自然界和人类,分别对应无为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庄子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以 和有为,这样天道和人道在天人关系中取得了具体的 伦理政治为核心这一局限,把关注的范围从人生哲学 表现。“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天与人相对待, 扩展到整个宇宙自然,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从而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31 。 的基础。它也是和现代深层生态学主张的“非人类中心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基 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最为契合的传统哲学思想。庄 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与儒家看重“人文”相比,道家 子自然哲学中蕴涵的生态学思想主要有:与天为一的 更看重“自然”一i面。庄子所谓的天:一是指自然界,与 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 人相对称;二是指自然而然,即天然,与人为相对而言。 利用观,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 这两者意义不同却一致翻 。 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庄子强调天人是对立的。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回 ,“天之所为”即 收稿日期:2009—09—13 自然所为,“人之所为”即人类所为,庄子认为对这两者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生态语境下的庄子自然 哲学思想研究”(2o08O2O99) 必须加以区分,而且不能以人力来改造自然即“以人助 作者简介:王素芬(1964一),女,河北保定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天”囝 。另一方面,庄子主张以人人天,“人与天一” s。 国哲学。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 王素芬,丁全忠:庄子自然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之谓真人”圆"。。与天为徒是指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与 之则悲”[21z35。庄子指出人对生死也应顺其自然,如果有 人“一犯人之形,而日‘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 祥之人”[21啪,正确的态度应认为生死自然、生死必然, 安时处顺、随遇而安,同万物一样,“与时俱化”闭搦。治 人为徒是指合乎人为的做法,天与人不相胜是指天与 人并不相互否定和排斥,而是一致与和谐的,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真人的境界。《山木》篇解释了“人与天一”的 含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 也”。人为是出于自然的,自然也是出于自然的,人为所 理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费尽心思去制定繁琐的仁 义,恰好是自然之道丧失的表现,是祸乱的开端,会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灾及草木,祸及止 以不能保全自然,这也是由于自然的制约。人要保持 自然本性,以求与自然和谐。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人 与天一”是以天为主导的,理想的人格或人的理想化 的存在(真人)应该是循乎天道、回归自然,与自然融 为一体,而不是以自然为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予取予求。 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从对象世界来讲,宇宙万 物形态各异,功能作用各不相同。庄子认为,这些差异 是相对的,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在“通天下 一气耳”[2]559、道“无所不在”即“与道为一”方面,秋毫和 泰山、殇子和彭祖并没有大小、寿天之别。同时,“通于 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2]295,“德”在本体论上可理 解为“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构成了事物的内在规 定性。从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上,秋毫和泰 山、殇子和彭祖也是相通的。正如庄子所说:“物固有所 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 楹,厉与西施,恢愧懦怪,道通为一。” 从事物所然 和所可的角度看,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反之,则无物 然,无物可。在物的世界中,互为彼此的万物不应执著 于事物的分别,而应该站在道的立场上,注重宇宙万物 “道通为一”嘲 的和谐状态。既然“道通为一”,所以“以 道观之,物无贵贱”[2]420。“以道观之”,是指从道作为事 物存在的根据、法则来看,人与其他物类同本同根,都 是道的产物,彼此没有差异和界限。其差异是由于人们 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造成的,只是说明彼此之间 的不可替代性,并不说明其价值的有无、高低和贵贱。 人们应从“以道观之”、“万物一齐”[2]425的立场去“兼怀 万物”[2]425,即以无私、包容的情怀去对待天下万物,人 和万物并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 从道的立场出发,人们对万物的态度只能是顺物 自然。庄子认为:“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 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 束不以绳索。”[2]238事物都有其客观本性和规则,不需要 人为地去强求。此外,宇宙万物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用 途,各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梁丽可以冲城,而不 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 如狸独,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嗔目而不 见丘山,言殊性也”回 。事物的器用、技巧、性能各不相 同,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只能任其本性,而不能违背 事物本真的存在。“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 12 虫”[2]:z84,治理国家只需做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田2ls即 可。如果不能遵循事物的本性,还会导致人与物、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以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庄子 曾形象地描绘这两种冲突: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 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囡4 。人 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都对立起来,终身被功名之类 的身外之物所役使和控制,其身心都成了欲望的奴隶, 失去了人的自然本性,失去了人的本真的生命意义,这 是最大的悲哀。只有从“道通为一”和“以道观之”的立 场才能化解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达 到“与天和”、“与人和”的“人乐”、“天乐”[2134o的和谐之 境,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心灵境界,获得身心的自由。 从道的立场出发,人们对万物还应做到无为。庄子 认为,宇宙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和价值标 准,人不应将自我价值标准强加于他物之上,对待事 物应采取无为的态度,“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 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z]449,“无为也,则用天 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2]342。庄子反对 人对自然界的任何干涉和破坏行为,认为以改变他物 的本性来满足人类的需要是“残生损性”,“落马首”、 “穿牛鼻”[2]428与“以己养养鸟”、伯乐“善治马”、陶匠“善 治埴木”嘲 一样,是用人类自己的生存之道来对待自 然,违背了自然生物的天性,是“以人灭天”[2]428。人类不 仅不能残害其他生物,而且要以自然本身的生存之道 来对待自然,要“以鸟养养鸟”,从而使自然按其天性自 由发展,这是“以天合天”。庄子把人类的技巧视为最人 为、最远离“道”的东西,“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 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 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以不载也” ,“功利机巧 之心必忘夫人之心”闭, 。庄子认为,技术发展给人类带 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人性扭曲、物性摧残、生态失 衡等现象。为了消除这些人为物役等异化现象,应该抛 弃所有技术及其应用,并以追求哲学意义上的“道”来 代替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和技巧。庄子对科技的消极作 用的认识,是非常现代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如何科学利 用科技成果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庄子从“顺物自然”、“无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为为常”的生态爱护观念出发,坚决反对人类过分向自 然索取,主张人类必须节制自身的欲望,树立知足知止 的资源利用观。 “至德之世”中,展示出了人与自然在生态权利上的平 等,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古人素朴的无知无欲。 庄子认为只有在否定一切人类文明成就的基础 老子指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4]24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1 。庄子继承和发 上,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德之世”,要做 到“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檩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 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 知以为信”圆研。在庄子看来,“民结绳而用之”[2]262的蛮 荒时代是最好的社会状态。那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 我两忘,人与人关系淳朴而无相害之心。庄子对人类低 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 然,而财其甚者也。”[21798即平常就是福,多余的东西、 尤其是多余的财物是祸害。“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 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 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21239。人们放纵自己 的欲望,虽然追求的东西或名或利,但在破坏事物本 有的自然天性方面是一样的。庄子期待的是“游心于 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21 的境界,此处 的“私”正是人情人欲的体现。在劝说人们节制欲望、 知足常乐问题上,庄子强调“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 也”[21仍。认为凡是过度的,都必然带来危害,所以应该 慎重行事。庄子将人与动物相比较:“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 天下为!”[21 这种思想与现代环保理念是很一致的。现 代环境伦理学认为,人与其他物种是平等的,为了所 有物种共同的生存价值,人类理应减少自己的一些欲 求,过简朴的生活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持生 态平衡。 庄子提出人不仅要“知足”,而且要“知止”。“计人 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21 ,要“知止其所不知”回弭,要 承认对自然的无知,这样才不至于妄作而给自然、给 人类带来灾祸。自然界自有其美好的安排和秩序,人 只要遵从这一秩序、让万物顺其自然,就无为而无不 为,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阴阳 四时运行,各得其序”[2]563。庄子强调人的认识的有限 性,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意义也是 显而易见的,它可以部分消解人对自己力量的过分乐 观的态度以及对自然过强的主宰和支配的做法。它给 世人一种警示:人对自然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做 法,已经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再不知足 知止,将和宇宙万物共同陷入绝境。 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庄子的社会理想是恢复 人类最初的原始生活,建立物我两忘的“至德之世”。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 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 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 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 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21246。庄子在他向往的 级生存状态的美化,无疑具有否定和批判人类文明的 用意。但庄子思想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人类文明的进 步都或多或少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这也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 在庄子看来,至德之世是一个实在形态,也是一种 精神境界。只有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关照自然万物, 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从“道”的角 度看,事物既无贵贱之分,也无美丑之别,美无所不在, 只要达到“得道”的境界,宇宙万物都可以视为美的。东 施效颦固然是一种丑,但东施本然的丑也是一种自然 美。庄子用“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21283来描 述彻底摆脱了功利束缚和感官桎梏而获得心灵自由的 境界,这种审美的精神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 为可能,由此人们可以与天地万物相交融,“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2]884。庄子的这种观点与当 今生态科学强调将自然物放进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和 理解,从而得出的“自然全美”以及“不自然全丑”的观 点很是契合。彭锋进一步认为,自然物之所以全美, “是因为所有自然物都是同样的不一样的美。就自然 物完全与自身同一的角度来说,它们的美是不可比较、 不可分级、完全平等的”[51s。 庄子哲学所包含的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 想和理念,对于我们反思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重塑新 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尊重热爱自然,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庄子的“物无 贵贱”、“兼怀万物 的思想,不仅告诫我们要关心人类、 热爱生命,而且要以平等的眼光、同情的态度热爱自 然、善待万物。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导和尊重,反对戕 杀生物本性的无为思想,告诫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 能主宰自然。庄子把人文关怀指向天地万物,其开放博 大的胸怀因现代j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显得更加可 贵,其万物平等思想比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观 点更加符合现代生态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对现代 生态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庄子把 实现平等的希望寄托于“道通为一”、“万物一齐”,而不 是寄托在人类自身努力,则带有神秘和空想的成分。此 外,庄子主张人类在自然面前无为的思想具有否认人 13 王素芬,丁全忠:庄子自然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其所崇尚的“至德之世”对 人类文明具有反动的成分。 合理利用自然,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庄子的“知 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为可持续的现代发展理念提供 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现代人只顾自己的“无限发展”,不 顾其他物种的生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 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 总结生态危机教训和反思近代以来发展道路后得出的 物”翻强等观念有着契合之处;二是不干涉原则,这与庄 子“顺物自然”、“无为为益”等观点是相符的;三是忠诚 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不要打破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信 任”,而庄子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闭 的社会理 想就显示了动物和人之间的一种充分的“信任”[61。 总之,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给现代 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丰富且适用 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8. 普遍共识。庄子强调,人类作为自然发展的产物和组成 部分,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尊重自然规律,应 “知足知止”,这为既承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利益, 又承认自然的权利及其内在的价值,强调社会发展与 自然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宝贵的理论 支持。 正确认识自然,完善环境伦理规范。从总体上看, 庄子的生态论思想对现代环境伦理规范的完善也有很 切实的借鉴价值。杨通进提出的环境伦理规范的三个 原则与庄子的生态论思想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一是不 作恶原则,这和庄子“万物不伤”、“圣人处物而不伤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彭锋.完美的自然: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o05. [6]杨通进.整合与超越: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 [C]//.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1999. The Ecological Meaning of Zhuangzi’S Natural Philosophy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WANG Su・fen’,DI N Quan-zhong (1.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China Central Institute of Judicil aPolice,Baoding 071000,China; 2.Personnel Affairs Ofice,Hebeif College of Finance,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Zhuangzi’S profound idea.is also rich and profound in im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ecology.“Tao”are the core areas of philosophy of Zhuangzi,which in the metaphysical dimens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origin of existence,bases, laws.Zhuangzi believes everything is from the same things“Tao”,SO all things equal,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of ontology for the non—human—centered theory.Among Zhuangzi thoughts,the intelligent perspectives as the integrity with nature, ecological values of equal matters,the moderate resource utilization value an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provide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mankind to consider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SO as to set up new values about nature and development.It will help US form the harmonious values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enabling US to get correct recognition of nature,love and respect nature and perfect the environment ethic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Zhuangzi;natural philosophy;ecological meaning;modem enlightenmen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