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心得
纪录片创作心得一:纪录片创作心得
一个多月的拍摄经历结束了,一周的剪辑的时光也过去啦。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 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 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一个月来,我感受到了太多的孤独。虽说是团队合作,但是很多感受是孤独的。当 视线专注的看着镜头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不能太多的参与他 们的生活,因为我是一个记录者,需要一双孤独的眼睛,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在他 们拥挤的地方,想要架起脚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扛着摄像机。有时候一扛 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 LCD 显示屏看到眼睛干涩视线模糊了,才按下暂停键。
我们小组的拍摄内容是记录现在大学生特别是 90 后被誉为新新人类,他们对待爱情又 有着怎样的看法。我选择了我的几个同学,因为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比较了解他们 的背景,性格,有利于拍摄。一个月下来,大家更加熟络。我更加深刻的明白,这是 一种情感的交流,并不是真的互相之间带有情绪色彩。看着这一群大学生的生活画面, 寂寞空虚受伤的情感世界,没日没夜的玩电脑看小说,为期末作业奋战,一次又一次 喝酒聚会。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 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 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 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 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 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 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 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
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 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 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 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 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 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 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 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 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 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 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 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 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假造而发生变化。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 15 到 20 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作纪录片的 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出了半个小时的 视频。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青春的影像记录,在多少年后,是多 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光。这样的经历充满了 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仿佛眨眼之间。
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付出了我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 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追求着最真实的青春。
>纪录片创作心得二:纪录片创作心得>>(2442 字)
一、纪录片拍摄要选择精品
2009 年冬天,由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策划、拍摄并制作的二十三分的纪录片《雪的故事》, 展现了最具特色的北方哈尔滨――“雪”,该篇不但展现了哈尔滨雪博会的发展历程, 还全程介绍了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雪雕的创作人马,而用纪录的方式走进一组泰国雪雕 爱好者,也是本片的最大亮点。本片让观众清晰地了解了这些美轮美奂、别具一格的 雪雕作品,为美丽的哈尔滨打出了一张亮丽名片。该片不但展现了哈尔滨人对家乡雪 的痴迷,国际雪雕比赛更是连接了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许多大型雪雕作品已经打破 吉尼斯纪录,人们在感叹其宏伟精细外,更加了解北国冰城的魅力所在。《雪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在日后的播出与评奖中,屡创佳绩――荣获 2010 年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外宣 “彩桥”节目评析活动长篇类一等奖;2010 年黑龙江省新闻三等奖和哈尔滨市优秀电 视作品二等奖;2013 年荣获哈尔滨第九届天鹅文艺大奖电视文艺类优秀导演奖。也许 是冰城的“雪”,为这部作品带来了好运,这荣誉的背后,应该总结完成纪录片背后的 得与失。
二、纪录片创作需要年轻的血液
该纪录片的作者是位年轻的编导,当得到消息,《雪的故事》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电视外 宣“彩桥奖”纪录片长篇一等奖时有些意外。
2009 年 12 月,编导接到了领导指派的任务:作一期关于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的专题片。 这对仅仅在电视领域工作 6 年的编导,是份领导的信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年 轻的编导,经常会看到前辈们制作冰雪的电视片,钦佩的同时,总是想有个机会尝试 一下,可是主动请缨,也许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工作年限短,经验水平微不足道。 这个被动的任务,虽然让年轻的编导有点畏惧,但更多的是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期待 与兴奋,因为在开始准备之前,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脑海里就已经有了一些想实现 的想法。
也行每一位哈尔滨人,对冰雪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意,新闻工作者就会更加敏感。哈尔 滨每年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是这个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前辈们已经拍的够 精够好够美了,这位年轻的编导,在经费较少、仅有两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又感到的 压力很大。也许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吧,给自己加油,心中充满力量去迎接挑 战,那也许就因为年轻吧。这是一部好纪录片良好的开端,敢想才能敢做。
三、纪录片创作要发现亮点
完成采访、拍摄《雪的故事》纪录片那段时间,已是太阳岛雪博会制雪的中后期了。 编导在采访中发现,印象里的大型雪雕原来都是自己造雪、制雪再完成的,而且 2010 年的雪博会用雪量达 15 万立方米,需要 11 台造雪机交替工作 50 多个日夜才能满足, 这个过程不仅其他城市的观众会好奇,就连哈尔滨人也不一定有多少人了解,这是一 个亮点,很吸引人。
找到张宁阁的雪风团队,是编导偶然间在报纸上发现的,他们的事迹确实很有代表性, 一拍即合。选择这个团队做代表很正确,他们很传奇,从开始的堆雪人到创作被载入 吉尼斯记录,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舞动的精灵,这个平均年龄近五十岁的团 队,将吃苦精神、乐观精神、坚持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整片的文化内涵增色不 少。
四、纪录片拍摄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2009 年 12 月 20 日是太阳岛雪博会开幕的日子,而 2010 年 1 月 10 日,又迎来了国际 雪雕比赛,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选一组外国人拍摄又是编 导的目标,同时编导知道没有时间对他们前期采访,这就加大了工作难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这位年轻的编导选了一组俄罗斯团队,因为语言不通,而且 他们似乎很专注比赛,对编导的纪录拍摄不是很配合。跟拍了一天,编导有了想法, 必须得换人,因为比赛仅有三天时间,这位年轻的编导必须果断决定,不能浪费时间。 通过一天拍摄,这位编导发现了组泰国人,他们服装整齐,态度亲和友善,最重要的 是队员中有一位可以说简单的中文,还有一位会说英文,这对采访的工作减少了难度。 于是随后的两天,编导在一边拍摄的同时,一刻不停歇地了解关于他们的资料。
五、纪录片拍摄要热爱,要付出辛苦,更要创新与学习
进入冬季的哈尔滨,路途遥远很令人苦恼,城市的市区与太阳岛雪博会所在地的郊区 有几十公里,虽然路途遥远,天气寒冷,但是年轻的编导一直保持着充足的兴奋劲, 也许只有喜欢,才能迸发出火花。在准备投入拍摄的时候,编导就准备用纪录的手法, 这是年轻的编导胆大的一面,从拍摄角度考虑,收到的效果更会不凡。这也是年轻的 编导第一次真正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不过,记录,就是要抓拍到很多不被别人注意的 地方,而且需要从早到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所以辛苦自然不必说了。
天气寒冷,摄像机的电池都需要放进怀里捂着,一块没电了,再换另一块,由于室内 室外温差很大,每每从室外与室内交替的时候,镜头上的霜气更是让编导头疼,那个 时候有很多瞬间的东西丢失再补拍,一遍一遍重复,一遍一遍发现。
就这样,1 个月左右的时间,这部二十三分钟的纪录片完成了,这期间,也许有准备不 周到的地方,也许有时间不充分的原因,总之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新闻工作者,总会 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努力、学习永远是新闻工作者不变的工作目标。
制作一部纪录片,很锻炼编导的能力,与人沟通:这里包括团队、采访对象甚至还有 外国友人;很多知识的掌握:来自书本、来自网络,还有社会这个大课堂;创新的思 维:,用一份热爱、一份坚持、一份责任不断的学习,展开新思路,寻找创新点。
一位著名的编导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娱乐节目,那么只能说明受 众具有娱乐精神,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纪录片,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受 众具有艺术审美的能力。纪录片应有它的艺术水准,而且应当有它独特的视觉魅力。” 或许这种说法略为偏激,而每每重复的品味《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总是感慨随着 摄像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的日渐提升,纪录片的巧妙构思、画面效果、 镜头质量以及对于视听语言技术的运用,变得愈发重要,新闻工作者要为那种神奇的 境界而努力,何为优秀的纪录片,自然要呈现出那种自然之美、感官之美、留存心底 的美、震撼人心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的美。
>纪录片创作心得三:纪录片创作体会>>(312 字)
当文字在无奈而又无助的情况下遭遇影像时,我们便看到纪录片真实力量和独特审美
品质。
文学很自我,影像是种直观的客观的表达方式。
艺术良知与苦难记忆也许更加重要.纪录片不是用来孤芳自赏,也不是偷懒的人可以应 付的,热爱纪录片,且耐得住寂寞和不怕贫穷的人呀,不要做太多闲谈,快去行动吧!
社会的理性交往须建立在社会理解之上,语言是促成理解的一个工具,基于文字的交 往因为知识水准的参差不齐和不直观等原因,而且这种交往有一定的范围和,而 影像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语言,则可以用来建立一种更为直接的社会理解。
纪录片是思考,有思想的人拍摄有思想的人(或者能够体现某种思想的事)给有思想的 人看的。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怎么能发现和表现一个有思想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