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3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29 No.3 20 1 5年6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un.20 1 5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0521.2037.011.html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张戈,杨华 (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该文以美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从动态的角度,纵向追溯了“美国梦”的历史蜕变轨 迹。“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理念,“美国梦”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最初的建国 之梦、开拓之梦,继而演变为发家之梦、成名之梦,最后甚至成为美国人的梦魇,它经历了从美国人的梦 想——建立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到美国式的梦想——发家致富,名利双收,其精神价值逐步向物质价 值转移,然后幻灭的蜕变过程。通过对美国梦的剖析以期读者对美国梦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其 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持辩证客观的态度。 [关键词]美国梦;形成;蜕变;物化;幻灭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5)03.0109。05 Formation and Transfolrmat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ZHANG Ge.YANG Hua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 l,Xi@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f all tim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American Dream is not immutable and ̄ozen.It bear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worship of the early ideals into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wealh its reflected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various times.The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he Ameritcan Dream as wel1 as its transfotination process.The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Dream will enable het readers to get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o preserve an objective attitude towards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Keywords:American Dream;formation;transformation;materialization;disillusion 一、引 论 中。美国梦付诸书面虽然是20世纪3O年代之后, 但它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却在此之前早已渗透到 了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梦”作为美国 文化的独有产物,对美国的历史、美国人的价值观 及美国人的生活模式影响极其深远。“白手起家,勤 劳致富”是“美国梦”最通俗的版本,但也是对美国 “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 一种具有相当普遍吸引力的理想或追求。最初源 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念,后来演变成美国人普 遍追求的一种理想。美国梦最初不是一个系统的 理念,它只是早期人们对美国这个全新的国度的一 梦最普遍的误解。这种过分简单的概括掩盖了美国 梦的真实内涵和历史变迁。 种理想化的期待。Jeffrey Louis Decker在他的《美国 制造》一书中追溯了“美国梦”这一说法的起源。他认 为,“美国梦”这一用语由美国史学家James Truslow Adams首先用在1931年出版的著作《美国史诗》 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国梦具有精神和物质 两个层面的含义:精神上的美国梦是指其蕴涵的 理想观念,即普遍民主的实现。无论出身贵贱,人 [收稿日期]2014—09—10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21 20:37 [作者简介]张戈(1982一),男,山东烟台人,医科大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110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人平等,人人都能享有民主、成功和自由。在其价 值观中体现为勤劳、和富于开拓精神。物质层 面上的美国梦是指通过努力工作,获取财富,赢得 社会地位,名利双收。 国神话的最深层的内容。”[31 美国梦从广义上讲, 就是美国清教徒的立国梦想即建立一个《圣经》所 预言的“山巅之城”。但是在这片荒芜之地,乌托邦 是行不通的,清教徒们每天都要对付原始北美大 陆上无数的困难和危险。“正是艰苦的自然环境赋 予美国清教徒勤俭务实的精神,他们更感兴趣的 不是神学本身,而是神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 其是在社会上的实践。”_4J 美国清教徒认为,创造 如果二者有机结合,亦无可非议。但是美国梦 作为美国人普遍追求的理想,其内涵和形式不断 经历着从理想追求到物质化到幻灭的蜕变过程。 美国梦也从美国人的立国梦想转变成美国人物质 生活的梦想。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自始至终,美国历代 作家都试图用自己的笔触诠释“美国梦”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不同内涵。美国梦的形成和蜕变在美国 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实际上,在美 国文明的起始阶段,“朴实的理想主义就与粗俗的 物质至上主义 相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 在以后的岁月里产生了肯定与悲观绝望于一体的 文学。”…s美国梦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历了从理想主 义到物质主义的蜕变。很多美国文学作品或多或 少都会涉及到美国梦的思想主题。鉴于篇幅,笔者 只筛选出各个时期的少数代表作品来考察美国梦 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蜕变轨迹。 二、美国梦的形成 很多学者认为,对美国价值观形成影响至深的 是美国的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者所奉信的个人主 义。其中“个人自由很可能是所有美国价值观中最 基本的,学者们经常把‘个人自由’冠之以‘个人主 义”’[2]5o4作为美国价值体系核心的美国梦,自然也 是它们的衍生物。 (一1富兰克林的《自传》与清教思想 美国殖民地时期盛行的清教思想虽然早已退 出历史舞台,但它对美国梦的形成至关重要,美国 梦中一些价值理念寻根溯源来自美国早期的清教 思想。清教思想中关于开发北美是上帝之托的立 国观点与其提倡的勤劳、节俭、克己的工作伦理与 道德规范分别构成了美国梦精神层面的深层根 源,是其立国梦与开拓梦的精神依据。 美国早期的清教徒坚信北美是上帝规划 的最后一块福地。他们则是由上帝选定的实现其 意志的人们。清教徒梦想用战无不胜的勇气和坚 定的信念,找回失去的天堂。“开发北美,根据上帝 和人类的契约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度,成为美国立 物质财富是必要的,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勤劳致 富被美国清教徒赋予了神圣而不是罪恶。追求物 质财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这里找到了精神依 据。如此,宗教思想的崇高理念与世俗物质财富的 创造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清教思想为后来美国梦 的形成提供了宗教依据。 在早期杰出人物中,富兰克林可以称得上是清 教思想的人间楷模,在他身上,清教徒所倡导的精 神追求与财富追求的实用主义完美结合。他是美 国梦的第一位代表。他的一生印证了美国梦实现 的可能性。他的《自传》是美国最早的传记文学作 品,记述了富兰克林致富的过程。富兰克林恪守清 教徒所提倡的勤劳、俭朴、节制等信条,坚信只要 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就能取得成功。《自传》所显 示的富兰克林是一个继承了清教主义精神依托, 但又强调以正当手段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人。 富兰克林也很重视清教教义的道德操守,他为 自己规定的13条美德,无不表明他思想深处的清教 主义热情。他的13条美德包括:节¥1](temperance);寡 言fsilence);有序forder);坚定(resolution);俭朴 (frugality);勤勉(industry);诚恳(sincerity);公JE(justice); 适度(moderation);整洁(cleanliness);镇静(tranquility); 贞操(chastity);谦虚(humility)。 因此,富兰克林的《自传》既是对个人成功道 路的讲述,也是“一部清教徒的思想记载。”l5 j富 兰克林的精神是美国清教主义传统中,“务实以奉 上帝”的思想的代表,足17世纪北美移民“美国梦 想”的集中体现。富兰克林的表述正是美国梦中 “勤劳致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勤俭务实,克己自 律的清教思想在美国梦中的体现。但是,富兰克林 所代表的清教思想中已经暴露出物质追求与精神 升华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清教徒渴望重建一个 公正纯净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却鼓励人们用攫取 物质财富的手段实现这一理想。功利主义的手段 第3期 张戈,杨华: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111 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之间的不可调和性不可避免地 造成了今后美国梦内涵的畸形。 (二)爱默生《论自立》与个人主义 美国梦形成借助的第二股力量是美国19世纪 超验学派所宣扬的“个人主义”。超验主义思想的 代表人物爱默生是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集大成 者。“爱默生思想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个人 主义思想,已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文化和传统意 识中的重要成分。”[3]275爱默生认为人的发展潜力 无限,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出“人就是一切”,世 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 尊、自助。在爱默生看来,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以每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为标志。在世间万物中,个 人是最神圣的。任何国家、团体,任何既有的 思想观念,任何其他个人包括亲人都不能束缚个 人的发展,任何既有的思想观念也不能束缚个人 的发展,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 出,爱默生的思想构筑了个人主义的框架。 美国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成为一个新兴 的国家后,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待发展,美国的 国家地位也有待巩固,美国人的民族性有待确立。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爱默生提出的个人主义思想 极大地推动和鼓舞了美国人民建国立业的信心,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是(美国人民)争取政治、 民族、文化、文学的在思想领域内的必然 结果。”[31285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梦追求自由 的价值观。实际上,超验主义以精神追求为原则的 个人主义思想,恰好同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以 自己个人奋斗成功为例宣讲的物质主义的个人主 义一起,形成了美国民族文化意识中最重要的因 素之一。“爱默生主张个人发展,是对机器文明非 人格化过程的针砭,但也成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不择手段发展自我的理论依据。”116] 因此,无论是 清教思想奉行的勤劳务实,或是追求与自由 的个人主义,在这些价值观被滥用或误用后,美国 梦的先驱者所倡导的精神追求逐渐被人们遗忘或 抛弃,美国梦成了很多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梦想。 三、美国梦的蜕变 美国梦从形成之初就存在着理想主义与物质 追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性,因此,随着社会、经 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它从原来的精神追求蜕变到 赤裸裸的物质追求也是必然的。笔者认为,美国梦 的蜕变经历了物化、幻灭和梦魇三个阶段。 f一)蜕变的第一个阶段:美国梦的物质化 美国南北战争后,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加剧了阶级矛盾、劳资矛盾和矛盾。人们从早 年对生活前景的乐观转向对社会的反感和不满, 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群众对社会上出 现的强取豪夺、压榨与罪恶感到失望。美国人的美 国梦也从战前的理想主义转向物质主义。其精神 价值逐步向物质价值转移。美国梦原有的理想与 精神逐渐被人们抛弃,人们只注重物质财富的累 积与社会地位的提高。美国梦开始了蜕变的第一 个阶段:物质化蜕变。美国人原有的理想逐渐被美 国式的梦想,即美国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作 为社会与时代的镜子,文学从战前耽于理想的浪 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开始正 视人类社会的阴暗面。 内战后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是豪威尔斯的长 篇小说《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小说中的主人公 已不再是富兰克林式的既有精神品位又富实干精 神的人物,而是一个典型的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 的商人。他靠剥削矿工发财致富。塞拉斯・拉帕姆 在积累财富之后,又鼓励两个女儿攀龙附凤,设法 进入上层社会,做着名利双收的美国梦。在拉帕姆 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国梦已充满了物质气息。虽然 作者在最后让他战胜诱惑,没有使用欺骗的手段 挽回自己的利益,从而保持了道德上的清白,但是 在这个过分相信金钱的商人身上表现出道德上的 升华未免有些牵强。 John W.Crowley评述道,豪威尔斯的“拉帕姆 将其信仰建立在更为现代版的清教工作伦理道德 上,……他傲慢地将土地与土地上一切有价值的 东西据为己有。”1171 Crowley还认为“财富与社会地 位最终导致原本无邪的塞拉斯背离了传统的中产 阶级所奉行的清教精神。”l 7】因此,在豪威尔斯的作 品中已体现出美国梦从早期对精神和理想的追求 转向对物质利益的贪图。虽然作者仍试图呼吁人们 做高尚的富翁,但这种声音已被人们蜂拥淘金的匆 忙脚步声所湮没,这时的美国人脑海里只有美国式 的梦想:拥有财富,过着令人艳羡的奢华生活。 1900年,西奥多・德莱塞出版了小说《嘉莉妹 妹》。这本小说与美国以前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不 l12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同: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 每个人都受着欲望的驱使,最终陷入悲剧的下场。 他们每个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上的美国梦: 嘉莉妹妹梦想过上富人衣食无忧的生活;杜洛埃 梦想有一个漂亮女人点缀自己,赫斯特伍德既有 的上层社会一切崇高美好的精神已荡然无存。非 但如此,道德清白的人还会成为富人们胡作非为 的替罪羊。小说中作为旁观者的尼克坚持认为他 们毁坏一切,然后重新又过着纸醉金迷、胡作非为 的生活,让其他人收拾他们留下的烂摊子。作者让 盖茨比的一生沿着寻梦,梦醒,至幻灭与绝望的轨 金钱又有美女,但他还想要更多。为了获取这些, 嘉莉妹妹可以堕落,杜洛埃可以诱骗,赫斯特伍德 可以犯罪。勤劳、诚实、、自由这些美国梦里所 迹发展,盖茨比的个人经历“大致等同于美国在2O 世纪头几十年的经历。”[5]289 包含的积极因素已在他们身上消失殆尽。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描写了一个完全物质化 的世界。追求物质的欲望将书中每一个人变成了 没有道德与情感的动物。对嘉莉妹妹来说,幸福就 “意味着个人物质价值的实现。”[81脚在赫斯特伍德 身上,物欲横流使“道德屈服于欲望的诱惑,最终 导致犯罪。”[81 这种欲望只能因死亡告终。所以, 当赫斯特伍德停止了他的物欲,他也走到了生命的 尽头。而嘉莉妹妹想要更多,她仍然“独自坐在窗边 的摇椅上,幻想着她永远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她还 继续是一个不知满足的物质财富的消费者。”『8] 文 学是生活的写照。德莱塞的作品忠实地反映出他 那个时代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社会状态。这时的 美国梦已完全蜕变为物质化的美国梦。 (二)蜕变的第二个阶段:美国梦的幻灭 完全物化的美国梦一直朝着攫取财富的方向 发展,人们殚精竭虑地“向上爬”,诚实、美好、善良 等美德已无暇顾及。但是在他们爬到高处后,却发 现物质追求的虚妄。嘉莉妹妹凑巧挤进富人的行 列后,感到的是梦想的空虚。杰克-伦敦笔下的马 丁・伊登最后用自杀表现他对自己、对生活的深刻 绝望。而盖茨比的追求与毁灭则更富有悲剧性,美 国梦走向了必然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 主人公盖茨比与德莱塞笔下一心追求财富地位的 人物不同。虽然他发家致富的手段不怎么光明正 大,但目的却很纯洁,很浪漫。对财富他不屑一顾, 挥金如土,为的是博取初恋情人的青睐。在他心目 中,初恋情人黛西象征美国上流社会一切美好的 事物,她纯洁、善良、充满激情。盖茨比的美国梦是 苦斗冒险之后,挣了钱买回爱人的心。爱人的心既 然是用金钱才能买来的,自然也就不是什么真心。 小说中描述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但盖茨比 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感情奉献给了充满冷冰冰金钱 味的美丽躯壳。他至死都没有醒悟过来,他所憧憬 菲茨杰拉尔德用盖茨比悲剧性的死亡向世人 揭示:美国梦中可爱的富翁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 不会在上层社会中有一席之地。那些所谓实现了 美国梦的成功人士在他们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早 已头脑空虚,残酷无情。在小说结尾,作者写道: “盖茨比头一次认出对岸黛西那盏绿灯时,一定 十分惊异。他千里迢迢来到这片绿色的草地,他的梦 想似乎近在眼前,一伸手就能抓到。他不懂,这个梦 早已丢在他身后,丢在纽约市外空漠无闻的地方,丢 在共和国一望无际,黑夜漫漫的四野之中。”151∞ 在作者的描述中,盖茨比的个人经历就是一个 缩小了的国家的“文化历史寓言”【s 。 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与物质成了无法调和的矛 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终 于在精神信仰丧失,物欲极端膨胀的蜕变过程中 彻底幻灭了。 (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美国梦成为梦魇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对西方文明带来了深刻的冲击。战争的破坏、纳粹 的杀戮、社会的动荡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怀疑、不安 和恐慌。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 的口号只不过是美国用来迷惑人民为帝国主 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而已。他们不再相信所谓 美国梦鼓吹的理想,却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年 轻人普遍处于一种悲观、失望、彷徨和焦虑的精神 状态之中。这段时期又被称为“焦虑的时代”。战后 作家视“美国梦”为梦魇。这时期出现的“垮掉的一 代”的文学主导了战后的文学气候。垮掉派的作家 多为战后的年轻人,他们见证了战后的满目疮痍, 社会的暴力与不公。他们陷入了彻底的悲观。他们 否定了传统的价值观,否定了社会的秩序和规约, 甚至否定了生存的意义。以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和诺曼・梅勒的《一场美国梦》为代表的作品折射 出“美国梦”完全从最初美国人的精神理想和物质 第3期 张 戈,杨华: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113 追求沦为美国人的精神梦魇。 【参考文献】 [1】Spiller,Robert E.美国文学的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0. 综上所述,“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理 念,“美国梦”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 内涵。从最初的建国之梦,开拓之梦,之梦,继 【2】梅仁毅.美国研究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o2. 而演变为发家之梦,成名之梦,最后甚至成为美国 人的梦魇,它经历了从美国人的梦想(即建立公 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到美国式的梦想(发家致 [3】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0. 富,名利双收),其精神价值逐步向物质价值转移, 然后幻灭的蜕变轨迹。这种建立在对物质财富的 过度追求和个人主义崇拜基础上的梦想必然是不 健康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这与以国家复兴 和全民福祉为理想的“”是不可同日而语 的。对“美国梦”过于简单化的理解会使人们进入 美化美国文化的误区。通过从各个时期美国文学 作品中美国梦历史演变的分析,我们将会对美国 梦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其所代表的美 国文化价值观持辨证客观的态度。 【4]Boorstin,Daniel J.美国人开拓历程【M】.:美国驻华大使 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7.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6】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上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7]Crowley,John W.“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d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The Company They Kept”【A】.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laism【C1.edited by Donald Pize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Geffant,Blanche H.“What More Can Carrie Want?Naturalistic Ways of Consuming Women”【A】.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C].edited by Donald Pize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任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