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箍筋长度:双肢箍=2*(梁高-2保护层+梁宽-2保护层)+2*11.9d+8d四肢箍内部双肢箍=2*(b-2保护层)/3+d+h-2保护层+d)+2*11.9d
箍筋根数=2*((1.5梁高-50)/加密区间距+1)+(净跨长-2*1.5梁高)/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一级抗震为2梁高,二三级为1.5倍梁高
3.端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Ln/3+锚固长度
下排钢筋长=Ln/4+锚固长度
4.中间支座负筋
上排钢筋长=2*Ln/3+支座长度
下排钢筋长=2*Ln/4+支座长度
5.架立钢筋长= Ln/3+2*搭接长度(可按2*150mm计算)
6.梁侧面钢筋长=净跨长+锚固长度 (构造钢筋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15d,受扭钢筋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二、柱
1、框架柱:
(1)基础插筋L=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弯折a(按设计要求,无要求取12d,且>=150)+H/3
(2)首层柱纵筋=首层层高-H/3+max(H/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
(3)中间层柱纵筋=本层层高-下层max(H/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 +上层max(H/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
(4)顶层柱纵筋长=本层层高-下层max(H/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屋顶节点梁高+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见03G101 p37,LaE,12d)
(5)箍筋
基础层柱箍筋根数=布置间距不小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箍筋
底层柱箍筋根数=(H/3)/加密区间距+1+(H/6)/加密区间距+1+柱中间非加密区高度/非加密区间距-1
中间层或顶层柱箍筋根数=2*((H/3)/加密区间距+1)+柱中间非加密区高度/非加密区间距-1
2、构造柱(做法03G363)
(1)纵筋:上下部一般均锚固到梁内
上下部锚固长度=LaE 搭接长度= max(H/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35d (or51d)
(2)箍筋:不同型号钢筋搭接处是否需要加密:
钢筋的搭接要求应该都是错开的,小于50%。既然搭接都是错开的,图纸一般也没有箍筋加密的要求了。
搭接部位两端各加密两个箍筋,间距不大于100。这是规范要求,图集图纸也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三、板钢筋计算公式
普通板底筋计算
(一)、底筋长度
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
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
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
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
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
(二)、 底筋根数
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面筋计算
(一)、端支座负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施工中)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预算中)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
(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
(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
2、板端负筋根数
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
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
(1)、分布筋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
(2)、分布筋不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
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
(1)、分布筋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
(2)、分布筋不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
情况一: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
情况二: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
(三)、中间支座负筋
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
情况一: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
情况二: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
2、中间支座负筋根数
情况一: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四)、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
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
(1)、分布筋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
(2)、分布筋不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
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
(1)、分布筋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
(2)、分布筋不带弯钩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2、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
情况一:根数=布筋范围/间距
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
情况二:根数=布筋范围/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1)+(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1)
(五)、温度筋
为了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通常在板的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温度筋。
1、温度筋长度
当负筋标注到支座中心线时,
温度筋长度=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150×2+弯钩×2
2、温度筋根数
当负筋标注到支座中心线时,
温度筋根数=(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
纯悬挑板的钢筋计算
(一)、纯悬挑板的上部钢筋计算
1、上部受力钢筋长度
上部受力钢筋长度=悬挑板净跨XBK+锚固长度LaE+(板厚h-保护层)
2、上部受力钢筋根数
上部受力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
3、上部分布筋长度
上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弯钩×2(或不加弯钩)
4、上部分布筋根数
上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 -保护层)/分布筋间距
(一)、纯悬挑板的下部钢筋计算
1、下部构造钢筋长度
下部构造钢筋长度=(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max(支座宽/2,12d)+弯钩×2(二级钢筋不加弯钩)
2、下部构造钢筋根数
下部构造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下部构造钢筋间距+1
3、下部分布筋长度
下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弯钩×2(或不加弯钩)
4、下部分布筋根数
下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 -保护层)/分布筋间距
四、剪力墙
(一)水平钢筋:
1)墙端无暗柱时:
内(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15d)
2)墙端为暗柱时:
a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测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15d)
b 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 LaE
内测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15d)
c 水平筋根数(每排)=(层高-扣减值)/间距+1(注: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3)墙端为端柱时:
a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测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或直锚)
b 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 LaE
内测钢筋长度=墙净长+2*锚固长度(弯锚或直锚)
4)水平钢筋的根数:
n=(剪力墙高-0.05*2)/布筋间距+1(首层以上)
n=(剪力墙高-0.05*2)/布筋间距+1+基础内的水平布筋(首层,基础内布筋间距≤500且不少于两排水平布筋与拉筋=(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0.5+1)
(二)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竖向钢筋的长度L=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插筋长度=弯折长度(15d)+竖直长度+基础露出长度500(机械连接)
插筋长度=弯折长度(15d)+竖直长度+搭接长度1.2LaE(绑扎连接)
2)中间层墙身竖向钢筋长度L=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竖向钢筋的长度L=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laE或la,详03G101-1 P48)
4)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钢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弯折15d
5)墙身竖向钢筋根数
n=(墙净长-0.05*2)/布筋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三)墙身拉筋:
1)长度L=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2×(11.9+2)d】
2)根数n=(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AL、LL中的拉筋根数)
说明:
○1墙净面积: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连梁和门洞口后的面积, 即(墙总面积-门洞口总面积-暗柱、端柱面积-暗梁、连梁面积)
○2拉筋布置面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五.楼梯:见03G101-2(板式楼梯)
五、模板
1.现浇混凝土柱:按柱四周展开宽度乘以柱高。梁柱相交时不扣除梁头所占柱模板面积;板柱相交时不扣除板厚所占柱模板面积。
现浇混凝土柱模板=柱截面周长*柱高
2.构造柱
构造柱与砖墙咬口模板工程量=混凝土外露面的最大宽度*柱高
构造柱的模板面积计算公式(D指马牙槎的外伸长度;K指墙体宽度;H为柱高度为):
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 S=(K×3+D×2)×H
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S=(K×2+D×4)×H
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S=(K×1+D×6)×H
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S=D×8×H。
构造柱工程量计算公式是:
1、砼体积计算公式:砼柱截面面积为S1,高度为H1,则体积为V1=S1×H1。
2、构造柱体积计算公式:构造柱截面面积为S2,高度为H2,则体积为V2=S2×H2+N×(1/2×D×K2×H2)。
公式中:D指马牙槎的外伸长度;K2指墙体宽度;N指与构造柱相连接的墙肢数
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顶端时,N=1
当构造柱位于L形墙体相交处时,N=2
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N=3
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N=4。
3.梁(包括基础梁)
现浇梁模板工程量=(梁底宽+梁侧高*2)*梁长
(1)单梁:支座处的模板不扣除,端头处的模板不增加面积;
(2)梁与梁相交时,不扣除次梁梁头所占主梁模板面积;
(3)梁与板连接时,梁侧壁模板算至板下坪。
4.墙:约束边缘暗柱、转角柱、端柱模板均并入剪力墙模板
5.有梁板:S板+S梁
6.平板:净长*净宽(伸入梁、墙内的板头,不计算模板面积)
7.挑檐板(雨棚、阳台板)模板=外挑部分水平投影面积
8.现浇混凝土楼梯模板=钢筋混凝土楼梯工程量
以图示露明面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不扣除小于500mm楼梯井所占面积,楼梯踏步、踏步板、平台梁等侧面模板不另计算。
9.模板超高工程量:支模高度超过3.6m时,另行计算模板支撑超高部分的工程量
若立模高度超过3.6m时,应从3.6m以上,按每增加3m计算一次计算套用定额项
目;
超高支撑增加次数=(立模高度-3.6m)/3计算,不足3m者按一次计算;
超高每增加3m的工程量,梁、板按超高构件全部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计算,柱、墙按超高部分的混凝土接触面积计算。
六.脚手架
一、综合脚手架计算规则:
1.综合脚手架应分单层、多层和不同檐高,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综合脚手架。
2.满堂基础脚手架工程量按其底板面积计算。
二、单项脚手架计算规则:
1.外脚手架、里脚手架均按所服务对象的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2.砌砖工程高度在1.35-3.6米以内者,按里脚手架计算。高度在3.6米以上者按外脚手架计算。砖柱高度在3.6米以内者,按柱外围周长乘实砌高度按里脚手架计算;高度在3.6米以上者,按柱外围周长加3.6米乘实砌高度按单排脚手架计算;砼柱按柱外围周长加3.6米乘以浇筑高度按单排脚手架计算。
3.砌石工程(包括砌块)高度超过1米时,按外脚手架计算。砖石柱高度在3.6米以内者,按柱外围周长乘实砌高度计算工程量;高度在3.6米以上者,按柱外围周长加3.6
米乘实砌高度计算工程量。
4.围墙高度从自然地坪至围墙顶计算,长度按墙中心线计算,不扣除门所占的面积,但门柱和门柱的砌筑脚手架不增加。
5.凡高度超过1.2米的室内外砼贮水(油)池、贮仓、设备基础均以构筑物的外围周长乘高度按外脚手架计算。池底按满堂基础脚手架计算。
6.挑脚手架按搭设长度乘搭设层数以延长米计算。
7.悬空脚手架按搭设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8.满堂脚手架按搭设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不扣除垛、柱所占的面积。满堂脚手架高度从设计地坪至施工顶面计算,高度在4.5米至5.2米时,按满堂脚手架基本层计算;高度超过5.2米时,每增加0.6米~1.2米,按增加一层计算,增加层的高度若在0.6米内时,舍去不计。
例如:设计地坪到施工顶面为9.2米,其增加层数为:(9.2-5.2)/1.2=3(层),余0.4m舍去不计。
9.水平防护架按脚手板实铺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垂直防护架按高度(从自然地坪至上层横杆)乘两边立杆之间距离计算。
10.建筑物垂直封闭工程按封闭面的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1.综合脚手架综合包括内容:
(a) 内、外墙砌筑脚手架
(b) 外墙脚手架
(c) 檐高20m以内的斜道和上料平台
未包括内容
(a) 高度在3.6m以上的天棚抹灰或安装脚手架
(b) 基础深度超过2m(自设计室外地坪起)的混凝土运输脚手架
(c) 电梯安装井道脚手架
(d) 人行过道防护脚手架
(e) 房屋加层脚手架,构筑物及附属工程脚手架
以上综合脚手架未包括项目发生时,按单项脚手架规定另列项目计算
2.a.综合脚手架按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计量单位:平方米,具体计算规则参考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垂直运输机械安建筑面积算
对于装饰来说 有单项脚手架的楼层就不用算里脚手架了 没有的楼层就要算 按照服
务对象垂直投影面积算
外脚手架按建筑面积算
建筑里面如果你层高没有超过3.6那就只需要算综合脚手架 就是建筑面积 超过了就要算单项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