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8 经验交流 运用共轭控制原理优化课堂教学 陈奕浪 (佛山市顺德区培教职业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308) 控制论是在美国的维纳等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1948年 正式创立的。所谓控制,就是施控主体对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 受控客体加以作用,使它按照施控主体预期的目标运动发展并 思维,从错误中寻找正确,从失败中 吸取教训,训练思维的批判性。例 如,将PH=6的盐酸溶液稀释100 摘要:共轭控制是 控制论中所提出的控 制方法的一种,教学实 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共轭控制是控制方法中的一种,是通过交 换,把原先不能控制的事物变换成可控制的事物,从而达到控制 目的的一种方法。将不可控制的事物变成可控制的事物的过程 叫共轭变换,共轭变换主要以相似或相关为依据,即需要控制而 又未能控制的事物甲与可控制的事物乙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关的 关系,施控者通过控制事物乙,达到控制事物甲的目的。例如,我 们要写字(这是控制的目标,即事物甲)可通过控制笔(事物乙) 来完成。共轭控制原理是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经过笔者的 教学实践证明.它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化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 如果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就会使 学生感到呆板,没有兴趣,课堂没有生机,索然无味,教师自己也 苦恼。为了使学生掌握有关内容,根据共轭控制原理,教师可以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直观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去 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并通过有趣的语言、形象的 比喻、典型的事例来润色生硬枯燥的内容,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首先提问:lO0+lO0=?话 音刚落,学生大笑。笔者在黑板上书写了100+100<200,接着做 了100mL酒精和10OraL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经观察体积小于 200mL。学生在惊讶之余,纷纷提出疑问:“老师,10OraL水和 100mL水混合。体积是多少?”笔者答:“20OraL。”学生又问:“那 为什么100mL酒精和l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呢?”对 此,笔者仅点拨一句:“分子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再组织 学生看书、讨论。通过学生积极质疑,看书讨论,学生终于自己找 到了答案:构成酒精和水的微粒(分子)之间都有空隙,当两种微 粒混合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的微粒挤占了空隙,所以混 合后的体积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践证 明,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只要精心创设情境,便能引导学生主动 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 化笼统抽象为具体形象 对笼统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 到疑惑和不解,根据共轭控制原理,教师可以将其变换成具体形 象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能顺利地完成对 笼统抽象问题的探索与理解。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笔者先演 示了一个实验:将铝片横放在盛满热水的烧杯上,铝片两端分别 放置少量白磷和红磷,几分钟后,白磷开始燃烧,学生很奇怪,没 有明火,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呢?为什么红磷没有发生燃烧呢? 紧接着,笔者又将一块白磷投入热水中,问学生:它会不会燃烧?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当笔者将氧气通入水中并与白磷接 触,白磷竞燃烧起来了,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都觉得不 可思议,议论纷纷。这时候,笔者趁热打铁提出问题:燃烧究竟需 要什么条件?已被实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在互相交流、 讨论的气氛中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且从后来的学习中 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得非常牢固。 把正确的故意说错假如教师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 生,或直接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往 往不深.记忆往往不牢,理解往往不透,因而效果自然不佳。根据 共轭控制原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些“陷阱”,故做糊涂,有意 把学生引到错误的做法上,然后进行改正,欲擒故纵,在迂回曲 折中必然会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反而能激发学生积极 倍,或将PH=8的氢氧化钠溶液稀 践证明,将共轭控制的 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值。 笔者相信,此时很多学生容易忽略 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水的电离,于是假装糊涂,一本正经 中,可以使课堂教学得 地把错误的解法展示在黑板上,很 到优化。 快有学生发现:盐酸溶液稀释加水 关键词:共轭控制 后,溶液的PH值大于7,显碱性,稀 碱氢氧化钠溶液加水后溶液的PH 原理;课堂教学;优化 增大了,碱性增强了,为什么?这样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全班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正 确的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较少再犯类似错误。再如,许多 学生不重视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条件,在书写电解食盐水 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时写成2NaCI+2H2O=2NaOH+Hz T+Cl2 T,在 等号上方不注明“电解”二字,笔者故作糊涂,问学生:你们做好 了鸡蛋西红柿烧碱汤了吗?你们什么时候成了一台既可生产 NaOH,又可制Cl2、H2多功能的机器了?学生们笑了,随着笑声, 作业中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而且记得牢固。 让学生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在练习、作业、回答问题等方面 出现的错误一味由教师纠正,学生就印象不深,必然会错误照旧。 根据共轭控制原理,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来纠错,学生就会陷入 积极思维的漩涡之中,进发出思想的火花来,从而明辨是非。 利用习题解决重点、难点教学中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很 多是学生难以一下子弄懂的,这就需要教师一步步、一层层地点 拨和启发,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共轭控制原理为我们提供 了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难以控制的事物变换成易于控制的事物, 由易人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变难为易,虽然有艰险,终会“柳 暗花明”,“一览众山小”,突破难点,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控制的 目标。例如教学《原电池》一节,当新课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对原 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往往仅是机械记忆,不能灵活掌握, 根据共轭控制原理,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笔者提问:将粗 锌粒(在硫酸铜溶液中放置片刻制得)和纯锌粒分别加到等浓度 盐酸溶液中,哪个反应速率快?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纯 锌粒快。此时,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练习题:为什么实验 室用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粗锌比纯锌反应快?为什么向 稀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加快?笔者接 着问:是书本题目有误,还是大家的判断有误?当学生的求知欲 不断上升时,笔者演示了该实验。结论是:粗锌粒比纯锌粒的反 应速度快。笔者继续问:为什么会有此现象?此时,学生极为活 跃,笔者抓住这一兴奋点,步步启发,最后得出了正确答案。当对 题目的第二问进行讨论时,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这样处理习 题,可使学生对原电池的知识掌握较为灵活,为后面《金属电化 腐蚀和金属的保护》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 握过程更自然,更容易。 总之,运用共轭控制原理,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 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把全体学生充分地组织和调动起来,积 极投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去,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共轭控制原理于 课堂教学之中.不是一件呼之即来、唾手可得的事情,需要教师 用心探索、精心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