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气病辨证

(中医)气病辨证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医)气病辨证

气病辨证,就是以气的生理功能为依据,分析、判断导致气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型的一种辨证方法,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营养和推动作用。因此气病主要包括气的亏虚和气的运行障碍两方面的病理变化。气病的证型,有以下7种。其中,气虚证和气滞证分别是其虚证和实证的基础证型。

1.气虚证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的病理表现。气虚证,是指元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或有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自汗,易感冒,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弱。

病因病机:由于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致。

辨证要点:本证以神疲乏力,声音低微,少气懒言,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

2.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为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表现:脘腹坠胀,久泻久痢不止,便意频频,白浊带下量多,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难以接续,或有内脏下垂、脱肛、阴挺

等为常见证候。伴气虚一般见症。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

辨证要点:本证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或外脱,伴气虚证为辨证要点。

3.气虚不固证

气虚不固证,是指因气虚导致对精、血、津液失其固摄功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本证多从气虚证发展加重而来。

临床表现:自汗不止;或为涕、泪、涎、唾不止;或见各种出血;或见遗尿,余沥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常伴有气虚证的一般见症。

病因病机:本证由气虚证发展而来,其病机有三:一是“卫表不固”;二是“气不摄血”;三是“肾气不固”。

辨证要点:凡有气虚证的表现,加上精、血、津液三者之一过度外泄的症状,如汗多、二便失摄、各种出血、滑精、滑胎等,即是诊断本证的主要依据。

4.气脱证

气脱证,是指元气衰极而气欲外脱的危急证候。气脱乃全身功能极度衰竭的表现,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本证可由前三证发展而成,也可在大汗、大泻、大失血、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情况下迅速出现。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且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昏愦,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苔白润,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本证以呼吸、脉搏的极度微弱,神志昏愦,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5.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乃至停滞不行所表现的证候。气滞证属实证。

临床表现:以局部或全身胀满、痞闷、胀痛等自觉症状为主症,且症状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之无形,叩之如鼓,随不良情绪诱发而加重,随心情好转或嗳气、太息、矢气而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辨证要点:一是胀满、痞闷,或胀痛、窜痛、攻痛,按之无形;二是随嗳气、太息、矢气可缓解;三是症状每随情绪波动而改变,且其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部位不定。

6.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体内气机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为多见。本证多为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者。

临床表现:咳嗽,哮喘,咯痰;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昏厥、出血,或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妇女倒经衄血,妊娠恶阻。

辨证要点:不同脏腑气逆虽各有特定的症状,但本证以肺、胃、肝的气机上逆为主,故以咳喘、呕呃、头痛眩晕等为辨证要点。

7.气闭证

气闭证,是指脏腑及其官窍因气机闭塞不通所导致的危急证候。本证多为瘀血、痰浊、结石、蛔虫等导致心、脑、肺、胆等脏腑的经络、官窍阻塞,气机完全不通所致。多属病势危急之证,甚或有生命危险。

临床表现:突发昏厥,喘急窒息,或头、胸、腰、腹部剧痛或绞痛,或二便闭塞,舌暗苔厚,脉沉实或涩。

辨证要点:本证常以突然昏厥,窒息,剧痛或绞痛,二便不通,病情急骤,病程较短为辨证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