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现代书局的选择管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出版变迁

从现代书局的选择管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出版变迁

来源:华佗小知识
■ 从现代书局的选择管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出版变迁 李 玮1李 瑞2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本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期现代书局 的出版选择进行分析.发现三十年代整个文学出版具有 从青睐左倾文学到推崇纯文学的变化动向。这种转向是 当时的文化作用于文学出版发行的结果.与三十年 代书局的投机性亦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现代书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出版 动向 现代书局于1927年创办,1935年停业,它的出版活动 几乎贯穿文学史意义上的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这 期间.它的出版变迁很富有戏剧性。无论在期刊发行上, 还是在书籍出版和丛书发行上,现代书局在三十年代前 期都青睐左倾文学,而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则转而推崇 较少政治色彩的纯文学①。现代书局的老板张静庐、洪雪 帆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是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出 版商,他们在三十年代前后期出版倾向的变化,代表了三 十年代整个出版业的某种动向。 一、从左倾文学到纯文学——三十年代出版变化的 基本动向 在书籍出版方面.现代书局以出版文学类书为主要 业务。三十年代前期,左倾文学在现代书局的新书出版中 占很大份额,但到了中后期,其比例大大下降。小说方面, 1928 ̄新出版21部小说.有lO部是左翼文学作品;1929年 出版的l6部小说中有6部;193o年出版的10部小说中有5 部:而到了1931年以后的几年内一共只出版过5本左翼文 学作品。诗歌方面,1928年现代书局出版了2部诗集全是 当红文学家的作品,而后来初版的诗集都是没有政 治倾向性的纯诗诗集。散文方面,1929年出版过郭沫若的 《划时代的前后》和周全平的《残兵》,这两部作品曾被查 禁过.后来现代书局再没有出版类似的散文作品。将整个 文坛每年出版的小说(通俗小说除外)、诗歌和散文新书 加以统计.结果是:左倾文学在三十年代逐年所占文坛出 版新书量的百分比从1928年最高达到约25%下降到1934 年约6%。 相对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选择、设计一本新书, 出版商更喜欢再版,因为“从经济上看,出版一本已付版 税的、不需再花任何推销开支的重版书,其成本比新书要 低得多”。…现代书局在三十年代前期大量再版文学 家的作品。如1929年,书局五版蒋光慈的《野祭》、三版他 的《菊芬》、再版其诗集《光慈诗选》,再版钱杏邮的《饿人 与饥鹰》,等等。但这种状态只持续了几年,现代书局1932 年4月三版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后就没有再版过 文学家的作品。不仅在现代书局,文学到了三十年代 中后期在其他书局那里也很少被再版。如蒋光慈的由亚 东图书馆初版的CA-"年漂泊者》在1932年前出到13版,而 12 在i十年代中后期就没有再被出版过。三十年代中后期, 现代书局再版中更多的是艺术价值较高而没有什么政 治倾向性的作品。如1934年3月再版戴望舒的《望舒草》, 1934年10月再版沈从文的《月下小景》,1936年9月三版施 蛰存的《梅雨之夕》,等等。 杂志发行也是现代书局经营业务中的重头戏.现代 书局的杂志发行也体现出三十年代出版由左翼文学向 纯文学的转向。现代书局1930 ̄[z1月推出《拓荒者》,它是 左联的机关刊物之一,这在三十年代是有标识性的。 1930年正值左联成立,出版左联刊物的不止现代一家。 光华书局同年出版的《萌芽》月刊,也是左翼联盟的机关 刊物之一:北新书局也发行了作为左翼戏剧团体“艺术” 剧社机关刊物的《艺术》和曾被查禁的《沙仑》,等 等.这些左翼刊物占当年新创刊的杂志总数的一半以 上。但杂志左倾的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左翼文学杂志 大多“短命”.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文坛上左翼杂志就很 罕见了。现代书局出版的《现代小说》、《大众文艺》在 1930年均被禁停刊;蒋光慈编的《拓荒者》发行两个月后 就被查禁,虽然后来改名《海燕》后重新出版,但很快又 被禁停刊。在现代书局的《现代》创刊的1932年中,整个 文坛上除了上述两份“短命”的左翼杂志(《文学》、《文学 月报》),其他都是寿命长、影响大的纯文学刊物。《现代》 是三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许多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纯 文学刊物的代表。它一开始就表明远离政治的态度。在 《现代》的《创刊宣言》中,编者说:“因为不是同人杂志, 故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 派 ”“因为不是同人杂志,故本志所刊载的文章,只依照 着编者个人的主观为标准,至于这个标准,当然属于文 学作品的本身价值方面。” 丛书的发行也是出版机构十分重要的商业行为。书 店出丛书可以打造一个有市场冲击力的品牌。一个高质 量的品牌可以提高书店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品 牌效应,有利于书店在此品牌下扩大新书的销路。而且由 于每出版一部书,从装帧设计到内容选择都要花费人力 财力。而如果出版一套丛书的话,多部书可以以统一的面 目和风格面世.只要一种设计和一次选择就可以推出多 部书.这样就可以降低书的成本,所以丛书可以为书局赚 取更多利润。但由于丛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品牌的生命 力和多本书的投资命运,风险性也很大,因此出版商在决 定出版丛书时更会全面、慎重考虑。现代书局的丛书发行 也经历了从前期左倾文学到中后期纯文学的转变。现代 书局1930 ̄出版了“拓荒丛书”。其中有钱杏郇的《玛露 莎》,森堡的《爱与仇》,等等,它们大多是曾在《拓荒者》上 发表的有着浓烈色彩的作品。当时文坛上同时涌现 的还有“太阳社小丛书”、“新进作家丛书”、“血潮丛书”、 兰 一 “励前社丛书”等一系列以文学作品为主打的丛书。 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现代书局于1933年推出的“现代创 作丛刊”17部作品中只有4部属于纯粹的左翼文学,其它 都是典型而且有份量的纯文学作品。同时期文坛上其他 丛书的政治色彩也大多淡化。如当时规模最大、本数最多 的丛书是1935年巴金主编。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文学 丛刊” 倪墨严收集了该丛书的大部分作品,他说:“在《文 学丛刊》中,原创造社、太阳社和原新月社的作家很少 ……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浪漫主义、普罗文学和现代派 的……” 由此可见.丛书发行与书局的期刊、书籍业务 保持了一致的变化态势。 二、为保血本忍痛割爱——三十年代文化高压下出 版的选择 现代出版印刷业在中国大地诞生并发展起来后,文 学的生产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流的兴起和消 亡不仅取决于作家和读者某种自发产生的创作和阅读 愿望.而且以出版为纽带受到外部政治环境、文化 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三十年代前期,现代书局之所 以得以出版大量的书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查籍的法令,在当时并不十分严厉。文艺作家们正 在大谈其普罗文艺。姚蓬子主编的《萌芽》,蒋光慈主编 的《拓荒者》,鲁迅主编的《奔流》,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 艺》等杂志都有广大的读者群”。 但在以后的几年里, 文化审查力度逐步加强。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 虽然书店老板还有心销售文学,但外部强硬的文化 和处罚手段迫使他们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再不及时 收手的话.书局面临的将是破产的厄运。现代书局的老 板张静庐回忆道:到了十九年以后,现代书局“总共 出版不到三十几种新书。内中还有一部分是新闻学一类 的冷门货,一次就查禁十七种,变成为好销的书没有了, 剩下来的都是不能销出去的冷门货”。_5_现代书局遭此 风波,再也不敢染指政治.于是转而选择远离政治的纯 文学。可见,当来自的压力越来越大,威胁到血本和 书店的生存时,老板不得不出于保本生存的考虑忍痛割 爱.放弃读者欢迎的文学。转向利润虽然不高但稳 妥安全的纯文学。 在三十年代中后期,书店因为的压力,无视市 场对文学的需求,转而选择远离政治的纯文学的 现象举不胜举。亚东、北新等也像现代书局那样直接受 到、封门的而遭受了经济损失。于是不再问津 政治化的文学。还有一些书店是看到了其它书店的命 运。害怕厄运也会降临自己头上.就主动放弃了文 学的发行。比如,三十年代初期文学兴盛的风气也 打动了一向专出碑帖片文书画的神州国光社,肯出一 种收罗新俄文艺作品的丛书了。当时鲁迅应神州国光 社之邀,为书局编辑一套介绍新俄作品的丛书,即《现 代文艺丛书》,还签订了编译《现代文艺丛书》的合同。然 而从1930年下半年起.反动派“对于左翼作家的 压迫,是一天一天的吃紧起来。终于紧到使书店都害怕 了,神州国光社也来声明,愿意将旧约作废……” 神州 国光社的毁约使鲁迅颇为恼火.但鲁迅也深谙“这并不 是中国的书店的胆子特别小.实在是中国官府的压迫 特别凶”。 后来神州国光社在1931年推出远离政治的 刊物《当代文艺》,创刊号《编后》就声称:“我们这个刊 物,并没有固定的组织,也没有一定的主义.我们只是 各尽其力地创作一点,翻译一点”,“忠实于文艺”。1930 的一份书籍审查报告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当时 这一状况:三十年代前期“在国内一班青年,又多喜新 务奇,争相购阅(左翼文学),以为时髦。而各小书店以 其有利可图,乃皆相索从事于此种书籍之发行,故有风 靡一时、汗牛充栋之况”。“但最近数月以来,此种出版, 渐次减少”。而归结的原因之一即是:“本部以前,对于 此类书籍的发行,采取放任主义,少加查禁。所以他们 毫无畏忌的尽量出版,故极一时之盛。但是最近数月以 来.本部审查严密,极力取缔,各小书店,已成具戒心, 不敢冒险,以亏血本了。”n 文化压迫的严酷性是与日俱增的,甚至可以 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书店的出版在政治上稍有不慎 都有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现代书局曾以八百元买 下郁达夫著的《她是一个弱女子》,初版尚未销完就被查 禁,“想定亏本不少”。_8_其实当时现代书局出版此书时并 没有将其作为左翼文学推出,在《现代》杂志上刊登的该 书的书评上说:“从大体上讲,这依然是一部色情的作 品。” 《她是一个弱女子》的命运反映出当时官方审查的 密度之强:它1932 ̄4月由湖风书局出版,湖风书局被封 后。纸型和版权卖给了现代书局。现代书局于当年l2月重 印,又被查禁。1933 ̄1z12月现代书局删改后把它改名为 《饶了她》重排出版,但1934ff-4月又被查禁。当时不仅“无 辜”的书籍会遭厄运,并不具政治倾向性的刊物也会不时 遭受审查。《现代》在出完6卷l期后就有当局派员前来“革 新”;而另一份纯文学杂志《文学》,“l933年底,当局强化 图书杂志的管制和查禁,《文学》有被迫停刊之虞”。[10 这 种情况使得书店在政治上更加小心翼翼,不仅不会再出 左翼的作品.反而甚至要故意显出远离一切政治的姿态, 以示“清白”。《人间世》第2期林语堂在原有的《投稿规约》 中加上了三句话:“本刊地盘公开。文字华而不实者不登。 涉及党派政治者不登。”从这一期至第l4期的《人间世》增 辟了《随感录》一栏,发表“文化社会及人生批评”的文字, 但也着重声明“不愿涉及要人所谓政治”。直至第22期《人 间世》的“我们的希望”f编者的话)中,他仍然强调:“凡投 稿诸君,务请注意此点,至于内容,除不谈政治外,并无限 制。”本来谈不谈政治对小品文的质量也许并不那么具有 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但杂志对此三番五次的强调也正是 可以看出文化对文学出版的巨大影响.使得出版物 竟然偏执地远离政治。 三、同一个原因——三十年代小书局的投机性与左 倾出版物的速兴和速衰 三十年代书局的投机性也是它们在面临高压 时迅速转变出版方向的重要原因。现代书局在创办之初 选择文学是当时“小书局”的共同选择。在三十年代 前期,出现了许多类似现代的小书局,当时有人描述道: “小的新书店之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的调查. 在1928 ̄1932年间.新书业最发展的时代,全国有二百 六十余家出版新书的书店.比较国民以前。有十倍 以上的增加.其巾在上海开设而有明白住址者共九十余 家……”… 很多小书店都是一开始就以出版文学作 品为主要业务,有书店老板回忆说:“书店,尤其是像我 们光华这样的小书店.它一开始就适应着当时思想 的潮流……”l2 反过来.文学家的作品和期刊也大 多依赖小书局得以面世。所谓“新刊物出现时.常是由小 13 ■匪 书店印行的”。_l3] ,f-y细Ys-析可以发现,在三十年代前期文学与小 书局的这种不解之缘是有原因的。现代书局创办时资金 是一家小书店。现代书局创办时资金是很紧张的。现代的 五千元资本,是分别由洪雪帆出一千元,张静庐和沈松泉 出八百元。“其余的都向朋友们半募半捐式弄来的”。_14]其 他许多小书店比现代更窘迫,“二十五元就是光华书局开 办时仅有的资本”,后来才又“半捐半募地弄到二千多元 资本”。_15]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迅速回笼资金,确保资金的 正常周转,他们急需一出版就吸引公众的眼球,并带来巨 大利润的畅销性的作品。当时有名的大作家当然不会甘 心把他们的作品拿到这些小书店发表,毕竟小书店印刷 质量和销售范围都十分有限。于是小书店的出版商们便 看中了当时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 当时的作家大多是一些年轻人,初入文坛,他们 的创作带有很强的流行特质。作家“各尽所能的用着 千变万化的花样来吸取广大读者去拥护他们”.认为“谁 胜了谁就握得文坛的霸权”。_l6]他们操起当时流行的话题 “”,强烈贬斥一切“非”或“不”的文学,给他 们带上“过时”、“落伍”的帽子。但是年轻的文学家当 时很难挤进大书店的门槛。大书店凭借雄厚的资本、宽广 的发行面和良好的信誉得到优秀编辑和资深作家的青 睐,而其本身也希望自己的刊物保持一种稳健的姿态,不 在乎一时之利而着眼长远发展,对于政治态度激烈而没 有什么艺术生命力的作家当然不屑一顾。曹聚仁回 忆时还愤愤地说:“我说了商务、中华那几家大书店的势 利眼。只重衣衫不重人。”_17] 这样一来.作家只能依赖小书店为他们做扬声 器。小书店也正好需要作家争夺市场。作家和 书店互相利用、合谋共生。光华书局是一个新办的小书 局,后期创造社所办的《洪水》是文学刊物,“光华书 局曾利用了《洪水》和创造社,而造成了他现在的地位, 但《洪水》确也曾利用了光华而得着复活的机会”。EIS]年 轻的作家和小书店互相利用,形成了文学流行 的风貌。但这种“合谋”也因此只能是短命的。因为小书 店以这种方式来流动资金,遭禁止后就会面临破产 的命运。而得以侥幸生存下去的书店发展起来后也不愿 再去冒险。它们会抓住一切机会走另一条比较稳妥的、 像大书店那样生产纯文学的道路。沈松泉回忆小书局在 三十年代的命运时说:“像光华这样一家没有多少资本 的小书店。当时为什么能够存在,并且又为什么终于倒 闭?我仔细考虑过,认为它当时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像其他大书店那样对出版的书刊 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不敢有一点冒险,籍以保持身价。而 像光华这样的小书店,敢于接近大书店不敢接近的作 家,敢于出版大书店不敢出版的书刊,因而也就导致了 它被迫关门的结果。所以不妨说,它的存在和不能存在, 是同一个因素。”[19J而现代书局办《现代》则是抓住了淞 沪战役后商务等大书店被炸一时缓不过劲来的机会,抢 占了这个大书局在文坛上的位置。“现代书局的声誉也 联带提高”。 “在一批小书店中崛起了”,E21 它自然也重 新选择青睐的作家。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三十年代出版动向的转变与小书 14 店的投机性行为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三十年代小书店纷 纷建立,它们资金匮乏,力量薄弱,投机性较大,选择 文学是其商业策略的需要,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 容易破产,中断出版界推动左倾文学发展的动向,并造成 出版风向的转变。 注释: ( 纯文学指相对于左倾文学(包括文学和左翼 文学),本身较少政治倾向性,而致力于审美形式创造的 文学。它包括三十年代新月派、论语派、“现代派”、“第三 种人”、京派的创作等。纯文学和左倾文学的分类是基于 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提出的.在文学深受政治 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从文学是受政治的调遣, 甘做其工具.还是选择逃离、回避政治,坚持文学性 的角度来划分当时的文学,以对文学在一个政治气息压 倒一切的时代里的走向有一个规律性的把握。 参考文献: [I][美]德索尔著.姜乐英,杨杰译.出版学概说[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5o-51. [2]施蛰存.创刊宣言[J].现代,1932,(1):2. [3]倪墨炎.现代文学丛书散记[续三儿J].新文学史 料,1995,(3):158-168. [4][5][14][15][20]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M].上 海:上海书店,1984:139,l39—140,137,113,150. [6]鲁迅.《铁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l:599---6O0. [7]陈之符.从的内部报告看其文化统治[J]. 出版史料,1990,(2):91-101. 『81倪墨炎.三十年代反动派压迫新文学的史料辑注[J]. 新文学史料.1988,(3):223. [9]未名.她是一个弱女子[J].现代,1932,(4):59. 『lO]杨义,中井政喜,张中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 志:《文学》月刊的编辑雄才[J].新文学史料,1994,(3): 157-169. [11]傅逸生.中国出版界到往何处去[J].现代.1935, (2):53. [12]沈松泉.怀念张静庐先生[J].出版史料,1990, (3):26—32. [13]长虹.走到出版界[M].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 17-18. r16]叶紫.从这庞杂的文坛说到我们这刊物[J].现 代,1933,(1):1. [17]曹聚仁.书的故事[J].出版史料,1990,(4):3_4. [18]全平.关于这一周年的《洪水》[C].创造社资料 (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06__518. [19]沈松泉.关于光华书局的回忆[C].中国出版史 料・现代部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35. [21]施蛰存.我和现代书局[J].出版史料,1984,(4):97. 本文系200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体矫正 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的审美演进研究”(项目编号: 08ZWB01 0)阶段性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