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林中小溪

林中小溪

来源:华佗小知识
 2 林中小溪 教学目标: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优美的写景类文章,本课要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为: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难点为:理解文中一些议论语句的含义及它们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随笔散文。文章描写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此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在引导学生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学习写景类文章必须注意的要点,那就是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要有机结合,联系自然。

教学时数: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预习整理课文中重点字词。

3、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加以赏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还可以给人许多人生的启迪。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自己所见美丽的风光和人生启迪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是一件异常美妙的事情。有一位作家,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唧唧合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走进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重点字词。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 惬(qiâ)意:称心,满意。 和煦(xù):温暖。 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1

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车辙(zhã) 旋涡(xuànwō) 吝啬(lìnsâ) 干涸(hã) 花蕾:(huālěi) 2、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

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预习体验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检查完善自己预习时所写的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风景。

○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预习作业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

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请同学们分类,小溪沿途的这些地方哪些属于经历的障碍,哪些属于流经的坦途。

讨论明确:

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障碍并没有使小溪退缩,反而使小溪的追求过程更有生机,请从文章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小溪在追求过程中的信念。 提示:毫不在乎——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会有生活——持续的搏斗——全力冲击百年云杉——分流 合流.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遭遇痛苦时,你有没有想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释放自己。也许在自然宽容的怀抱里你能得到慰藉,获得感悟与力量。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就有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林中小溪》,和他一起,去看一条小溪,去领略俄罗斯原始森林神奇的美,感受作者寄寓在自然景物中的人生哲理. 三、复习总结,学法指导。

课堂讨论,结合以前所学文章,与学生一起总结语言赏析要点: 提问:你觉得,赏析写景类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先让学生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形式:句式整散、叠词。 内容:

2

1、重点字词的妙用; 2、修辞手法; 3、景与情的联系:

(1)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3)托物言志 4、一些重要表现手法:

(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5、写景层次;

6、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 „„

四、小组合作,美点探寻。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要求:(1)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刚才总结出的赏析要点,与同学讨论,进一步完善批注。

(2)讨论结束课堂交流时,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 建议:讨论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 (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行间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拨。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其余同学可作点评。 4、教师适当小结。

对学生的赏析成果要及时肯定、鼓励,不完全之处鼓励、提示学生进一步完善。 举例:

(1)重点字词

31段描写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2)修辞: “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溪水写活了。 (3)感觉:

27—29段: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 作者从视觉角度,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4)侧面衬托:

26—29段: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

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5)反面衬托:

7—13段: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与溪水相亲相恋,或在水中自由

3

嬉戏„„

田园风光,使人留恋,但溪水决然不顾,它们不稀罕这种平静的生活。两种意象的对立,反衬出主体形象。

14—25段: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上的树种、困在水湾里的小狗鱼、被瀑布冲歪的小白杨„„

用这些象征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的生活反衬溪水一往无前的精神,表现了对另一种苟且求安生活的批评。 (6)动静结合:

探究练习第三题第3小题:

这里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正如古诗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第三课时

1、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作者把溪水冲破障碍夺路而出发情景写活了,请画出来。 (点拨讲解“白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 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2.小溪的生命流程是作者所赞扬的,文中还写到了其他的生命状态,作者对它们持什么态度呢?(1)小甲虫的生(2)水塘的生活 (3)云杉和白杨的种子的生活

(4)小狗鱼的生活(5)苍蝇等的生活

它们安逸、平静、停滞的生活是作者所不喜欢的。 3.你能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点拨: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样. 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4.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 ? 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春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相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很热闹的气氛.

5.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五、课堂练习,比较阅读。

1、请同学阅读《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两个片段,出示题目。(苏州09中考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

4

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湿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到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普利什文《林中小溪》) (1)、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 (2)、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 (3)、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课堂交流,讨论明确:

(1)鼎湖山的泉水声悦耳、欢快、清亮,林中的小溪声兴奋、自信、充满力量。两段文字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如(一)中的“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二)中的“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2)①山泉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使鼎湖山受到了感染,山仿佛年轻了。②作者写山的年轻是侧面写泉水的生机。)

(3)①示弱、诉怨、绝望,这些都是人类的情感,水是没有的。②水有的是冲破一切障碍的力量,有一定能到达“自由的水域”的自信。 六、赏读课文,体会情感。

1、思考:景为情生,文章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因而同样是水流,抒情主体不同,也就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特点。通过刚才的比较阅读,大家有了直观的认识。《鼎湖山听泉》中泉水的欢快、清亮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那么《林中小溪》这篇文章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2、请学生读出文中相关议论的语句,联系全文,小组讨论,体会情感。 3、课堂交流,讨论明确:

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①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

②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战胜困难要有信心和毅力。

5

③ 人生奋斗要有远大的终极的目标,所有的道路最终都是为了到达终极的目标。 „„

4、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选片段,个人读。(学生提建议,老师指导) (2)指定片段,齐读。(视学生个别选择情况再定)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本课所得:

1、赏析语言的方法;

2、联系景物特点,体会情感。 作业:课后“探究-练习”。 板书设计:

美点探寻 用词精当 巧用修辞 感觉丰富 情景交融 层次清楚 手法多样 体悟情感

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

坚定信念 拒绝干扰 顽强拼搏 一往无前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