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研究初探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研究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0年第l2期 第26卷 (总24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No.12,2010 VOL 26 Total No.24o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研究初探 金阿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深刻的体现,本文试 就治未病的文化学意蕴和研究思路做一探讨,以期推进中华民族这一思想瑰宝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l2—0o96—02 一、“治未病”思想的学术内涵 火,以化腥躁”到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殷 1.“治未病”这一概念是在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 墟的出土文物证明当时人们已知道防虫、排水、清扫 《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等预防措施,《商书・说命》“有备无患”既说明当时 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的人们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 (1)易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渊源。它对中 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 医“治未病”思想的起源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指导 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意义。它以阴、阳来阐述宇宙事物的变化规律,认为 2.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 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 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周 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 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周易系辞下》云:“安 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 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 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 的辩证哲学思想是“治未病”思想的精华。 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 (2)儒家提出许多养生“治未病”思想。创始人 重要内容进行深人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大师。在《论语.籍氏》 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 写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3.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 戒之在得。”告诫人们。应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 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 质与心理特点,养生护体。 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 (3)道家形象地论述了“治之于未乱”的道理。 可以说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 在经典之作《道德经・六十四章》中这样一段文字 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洋,其微易散。为 缪,保身长全,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说明了事物在萌芽阶段易 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于被消灭,所以要居安思危,及时发现变化的征兆和 “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 苗头,采取相应的措施,应用于医学方面即为《道德 复发。 经・七十一章》提出的“夫惟病病,是以不病”。_2 J 二、“治未病”思想的文化学源流 三、“治未病”思想的文化学表现 1.从远古时代“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钻隧取 1.“治未病”思想体现的精神健康文化 收稿13期:2O1O—o8—o5 作者简介:金阿宁(1976一),男,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医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BSHX25)。 96 传统文化中“治未病”思想体现了哲学精神。 影响,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三是进一步探 治未病思想中体现了“阴阳共生,矛盾转化”等辩证 讨人类健康医学、生态医学观的内涵,构筑健康文化 观;“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发展观,这种防病抗衰 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思想是与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一脉相承。 2.研究生命健康文化,构建“治未病”的技术 “治未病”思想显示了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 体系 生物医学观向人类医学观转变;对抗医学观向生态 着重从生命健康的物质层面研究治未病核心思 医学观转变;疾病医学观向健康医学观转变。这些 想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都恰恰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一是研究“治未病”在人类养生中的积极作用。 2.“治未病”思想蕴含的生命健康文化 中医强调养生方法:在中医诊疗手段上强调“未病 “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养生文化。历代 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二是开展“治未病”和 医家均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养生保健是实现 预防医学的比较研究。重点研究治未病和预防医学 “治未病”的根本手段,“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 的差异性,如中医有症,西医无病,中医无症,西医有 摄养于无疾之先”。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到华佗的 变,中医重视内因,而西医重视外因等。三是倡导自 五禽戏,以及后世医家倡导的包括运动、饮食、心理 然、无损伤疗法,探索整体和谐的治未病技术体系。 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 3.研究社会健康文化,构建“治未病”的社会保 生文化。 障体系 疾病的防治方面,脍炙人口的扁鹊为齐桓候诊 着重从国家层面,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如何建立 病的故事流传久远,它的核心也是强调“治未病”的 社会的健康文化,建立“治未病”的健康保障服务体 重要性;历代医家积累的防治中风先兆等疾病的丰 系。一是重点研究“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富经验,以及现代采用的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体质 二是开展“治未病”临床实践调查;三是重点研究 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 “治未病”在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领域的重要作用。 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 总之,“治未病”思想不仅是医学上的医疗学术 3.“治未病”思想形成的社会健康文化 思想,更是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我们应秉承 “治未病”是人类健康文化的核心思想,尤其在 “治未病”这一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从文化学 社会群体健康保障过程中,更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 角度研究“治未病”思想,构建精神、生命、社会三位 键环节,更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它所倡导 一体的健康文化,形成“治未病”的思想体系、技术 的自然、无损伤疗法,探索整体和谐的治未病技术体 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文 系提升了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状态,增强了人们不 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对于形成科学的社会 健康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文化学研究方向 [1]段逸山.“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J].中医药文化, 1.研究精神健康文化,构建“治未病”的思想 2010(O1). 体系 [2]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 着重从哲学和方的角度研究精神层面“治 39(9):48-49. 未病”思想对我们健康的指导意义。一是深入挖掘 [3]吉良晨.治未病——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J].环 球中医药,2008,1(2):7—8. “治未病”思想的哲学内涵,探索研究“治未病”思想 [4]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 对当代人类思维发展的指导意义。二是进一步研究 指导意义[J3.甘肃中医,2002,15(5):5—7. “治未病”思想当中社会、心理(七情)、环境因素的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Medicin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JIN Aning (Changchu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Changehun 1301 1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do a study and research about“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his kind of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gloriou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and preventing diseases.The paper will make an attempt in analyzing cultural meanings of “。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is idea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