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资 心理学

教师资 心理学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五章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技能?技能形成的前提、途径和标志是什么?p104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掌握符合法则的动作方式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什么是动作技能?有什么特点?动作技能可以分为哪几类?P105

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是:① 动作对象的客观性 ② 支持技能的外显性 ③ 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分类:根据动作的连续性分为 ① 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根据信息的调节方式分为 ②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根据参与的运动分为 ③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3、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它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P106-108

形成的主要阶段:① 认知—定向阶段 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③ 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①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② 动作反馈由外反馈转向内反馈 ③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④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4、什么是练习?练习的进程具有什么特点?p108-110

练习是指在气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练习的进程特点:① 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② 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③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④ 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5、练习的效率受那些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何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P110-112

一、确定练习的目标;二、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三、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四、练习中必须有气馈

五、影响练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① 人对活动的态度 ② 自信心 ③ 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④ 人的意志品质 6、什么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112

智力技能也是认知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方式。

不同点:一、从活动对象看:动作技能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属实际活动范畴;智力技能具有一定观念形式的客体,属认知活动范畴。二、从活动的进行:动作技能在脑外借助于外部动作进行,必须由视觉来控制,表现为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智力技能在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不必由视觉或动觉来控制,表现为一系列“条件—行动”的程序。 三、从活动结构看:动作技能必须从实际作出,不能省略和简缩;智力技能可以高度省略和简缩。

共同点:①都是由技能发展到技巧,完成动作的速度都是由慢到快②动作的结构方面都是由一个一个动作去完成,逐渐发展为整体去完成③完成动作时,都是由紧张、呆板逐步发展到轻松、灵活。 相互联系:智力技能常需要借助于动手、动作技能也常需要借助于动脑;二都的联系表现为手脑结合。

7、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3

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类:一是辨别;二是具体概念;三是定义性概论;四是规则;五是高级规则。

主要观点:智力技能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排列关系;在智力技能学习层次中,如果没有低层次的技能,就不能获得较高层次的技能。这是智力技能层次理论的基本思想。 8、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4-115

智力技能是外部实际动作的反映,智力技能是通过实际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这一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① 动作的定向阶段 ② 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 ③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④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⑤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0、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获得与提高的教学策略有哪些?p117-118

一、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二、变式练习策略 三、反馈策略

四、条件化策略 五、专家化策略 9、智力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是什么?

一辨别学习:条件有:①是刺激与反应接近,呈现刺激后应立即要求学生做出反应②是反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促进学生辨别的分化和精确化;③是重复,包括刺激和反应的重复。

二、概念学习:具体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从例证出发,逐渐发现概念属性的方式。定义性概念主要是通过概念同化的方式来掌握的,就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提示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学习者通过把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加以联系,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不管哪种概念学习要达到程序性知识的水平,学习都要进行大量变式练习。

三、规则学习:规则学习的本质是应用规则灵活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规则学习的关键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规则支配人们的行为,这时规则就转化成技能了。掌握和运用规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一项智力技能。 11、什么是知识迁移?p118有哪些关于迁移的理论?p118-120

知识迁移指的是一种知识学习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影响。著名的理论有: ①形式训练说:智能心理学主张经过“形式训练”产生迁移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有共同要素才能迁移③概括说(贾德)认为概括出共同原理才能产生迁移④关系说(格式塔派)认为学习中能领悟“关系”才能实现迁移⑤认知结构论(奥苏伯尔)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已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

1、什么是问题?包含哪些基本成分?问题的类型?P121

问题就是给定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障碍,需要克服。 基本成分有:① 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② 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是关于构成结论的描述;③障碍,即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的类型:结构良好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好的问题。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步骤?p122 杜威的五步骤观点:①困惑、挫折感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②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③提出问题的各种假设;④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⑤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P124

① 动机状态 ② 问题表征 ③ 定势 ④功能固着 ⑤ 知识经验

5、什么是创造力?创造性有什么特点?p126创造力的实质是什么?P126-128

创造力主要是指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力的结果具有新颖性。

创造性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

创造力的实质:⑪ 无意识观——“无意识本能”、“认知的初级加工”

⑫ “理性意识”学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

⑬ 华拉斯的“四阶段”学说——创造性活动过程包括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阶段

⑭ 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创造力分为生成和探索两个阶段

⑮ 创造力的投资学说——斯腾伯格认为,创造性的实质即“个人心力资源的投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

6、如何创造力进行测量?p129-130

乔纳森等对认为心理测量法从四个方面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即创造性过程、与创造力相关的人格和行为特征、创造性产品的特征以及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属性。

其中对创造性过程的测量主要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通过使用成套的发散性思维指标测验来寻求对创造性过程的量化。如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SOI)的发散性产品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以及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等人编制的测验。

对创造性个体的测量手段多样,对人格的测量最普遍,通常是借助各种调查表。国内外通常使用的测验方法有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加利福尼来创造国测验和芝加哥创造力测验等

3、奥苏伯尔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p122-123

奥苏伯乐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问题解决模式:①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② 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③ 填补空隙过程 ④ 解答之后的检验

7、创造性人格有什么特点?p13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p131

创造性人格有十特点:① 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社会责任心;② 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性;③ 有冒险精神和正视问题的勇气;④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幽默感;⑤ 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⑦ 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⑧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⑨ 重视实践手脑并用;⑩ 掌握一定的创造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目前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进行的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尝试,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通过改革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三、提倡课内课外结合,通过“自我设计课”等多样化的活动发展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

10、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性,以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1、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性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8、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① 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③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④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9、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七章 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与道德是什么关系?P132-133

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依据一下的社会规范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正确理解品德,必须把握以下几点:①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即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个体行为。② 品德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③ 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④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二者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产生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品德则不同,它是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则的制约,即它的存在依赖于具有某种品德的个体的生存。

两者紧密联系。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百社会道德也无法离开个人的品德而存在。

7、价值澄清理论对价值澄清的基本定义、基本原理、价值澄清策略是什么?P140-141

价值澄清的基本定义为一种方法,即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授评价过程,而且帮助人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价值澄清是以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为前提的:一是当代儿童处于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二是在当代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

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模式即价值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式。分五个阶段:思考、感受、选择、沟通、行动。价值澄清策略:①价值观念伦理知识策略 ②自传性回忆策略 ③填写价值单 ④群体谈话策略。 2、品德有哪些心理成分构成?各种心理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p133-134

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等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有作用,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和外在标志。品德就是这四种心理成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35-136

一、道德的实质包括: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活人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二、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三、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① 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 权威阶段(6—8岁)③ 可逆性阶段(8—10岁)④ 公正阶段(11—12岁)

四、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备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

4、柯尔伯格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p136-138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包括 ①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二、习俗的水平。包括 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包括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5、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38-139

弗洛伊德认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将社会化要求内化为超我(俗称“良心”)。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性器期、肛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这些阶段中,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

6、班杜拉的品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39-140

儿童道德的发展可以通过 ①观察学习 ②榜样和示范 ③强化的作用,形成道德行为。 8、品德内化要经历哪几个阶段?p141-142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三、社会规范的信奉。

9、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142-143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环境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班集体和同辈团体等;自身因素包括学生本人的智力、个性、学业水平等。

10、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是什么?P143-147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①言语说服 ②小组道德讨论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①移情能力的培养 ②使学生产生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①观察学习 ②赏罚控制 ③抗拒诱惑

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①角色扮演 ②群体约定 ③道德自律

第八章 学习动机

1、什么是动机?动机有什么功能?动机可以分为哪几种?p148-149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四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维持功能,四是动力功能。

根据动机的性质分为:①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分为: ②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动机的实质是什么?动机的结构由哪几方面构成?p149-150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是能帮助一个人达成某个目标的内部心理能量。 动机的结构因素包括需要与驱力(内因)、期待与诱因(外因)两方面内容。

3、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由哪些方面构成?学习动机有哪些类型?p150-153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包括 ⑪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⑫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动机的种类:按动机的远近和作用的久暂分为 ①远景性和近景性学习动机;按动机的来源分为 ②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 ③高尚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3、学习需要指什么?教师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并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和信念等。实际也称为学习驱力。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因素组成。其中:①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多次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它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力,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②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学习动机,产生于他人的尊重和自我提高需要。③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产生于长者和同伴的赞许和接纳。

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内部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需要就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一、教师应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二、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意。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什么关系?P153

一、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影响学习效果的还有如学习方法、个性特点、智力水平、教学水平等因素;

二、按照“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中等程度的动机,即唤起个体最佳的动机水平,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5、行为主义的动机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理论?p155-156

行为主义都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归结结为刺激—反应,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动机是在外部强化下产生的。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这就缺乏动机。

这种理论把学习视为外在因素控制的过程,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6、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56-157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激励个体行为的力量。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就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升高,需要的力量就相应的减弱。一般说来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7、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57-159

成就动机理论:⑪ 成就动机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是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力,也是主要的学习动机。⑫ 动机的强度取决于需要、期望和诱因三个因素。⑬ 人在追求成功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相应人类就存在两种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因此,成就动机的强度最终由这两种动机共同决定。哪种更强,将产生不同的行为取向,表现在选择目标及完成任务的期待中。

成就目标理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内隐观念。一是能力增长观,二是能力实体观。这两种不同的能力观导向不同的成就目标。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掌握目标模式是学习动机良好的表现,而成绩目标模式极易产生行为的失助现象

8、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有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有什么功能?p159-161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 ④生理和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如下:第一决定个体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能坚持到底。第二、影响个体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始终坚信困难能够被克服。第三、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第四、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通常情绪饱满信心足 9、动机的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61-162

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海德将归因分为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两类。

其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吸收前人基础上对行为归因进行系统探讨得出“六个因素、三个维度”的理论。认为活动成败受六个因素影响:①能力高低 ②努力程度 ③任务难度 ④运气好坏 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依据各因素的特质,可纳入三个向度:一、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二、稳定性归罪和非稳定性归因,三、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归因的作用(意义):①内外归因影响个体的自尊 ②归因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 ③归因影响个体的自我观念 ④教师的回馈影响学生对成败的归因。

10、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1-167

传统经验性的方法: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原来基础、学习状况),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等;二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用提高学习志向、理想,提高能力等方法。

用心理学理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⑪ 利用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⑫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⑪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⑫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⑬ 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 ⑭ 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

⑮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评价、测量、测验、评定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p210-211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分为量化的教学评价和质化的教学评价两大类。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或方法,对事物的特点加以测定并把结果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量属于量化的教学评价。

测验:就是参照标准或常模,对某个人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一种系统化工具。测验是测量的工具。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两大类。

评定;就是依据测量的结果判断某一事物价值的过程。评定属于质化的教学评价。

测量、测验与评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犁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价值。总体来说:三者之间关系是:测验是测量的工具,测量是评定的依据和手段,评定是测量的目的和结论。

2、测量与评定分为哪些类型?p211-212

根据其功能可分三种:⑪ 管理性测量与评定 ⑫ 选拔性测量与评定 ⑬ 教育性测量与评定。

根据测评的目的把测验分为:安置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四类。 3、测量与评定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测评的基本功能是:⑪ 导向 ⑫ 鉴定和选拔 ⑬ 训练和发展 ⑭ 教育和改进 ⑮ 反馈和管理 ⑯ 强化与激励功能。

4、科学测评的质量指标有哪些?P214

⑪ 难度 ⑫ 区分度 ⑬ 效度 ⑭ 信度 ⑮ 标准化

5、教师自编测验的问题类型有哪些?它们的含义、适用范围和编制要求是什么?p215-217 教师自编测验问题类型有:⑪ 空题 ⑫ 择题 ⑬ 匹配题 ⑭ 是非题 ⑮ 论文式试题。 各类问题适用的范围及应注意的事项(略)

6、教师自编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包括哪些阶段和步骤?p217-218 步骤:⑪ 确定测验目的 ⑫ 测验题的编制 ⑬ 测验的实施 ⑭ 测验的评分 ⑮ 测验结果的反馈。

7、如何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和报告?P218-219 ⑪ 对测验成绩的解释和处理: 相对评分(等级制)与绝对评分(百分制) ⑫ 测验成绩的报告:成绩报告单。报告成绩应注意的问题(略)

8、质化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档案评价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档案评价的实施策略有哪些?p219-221

质化教学评价的方法:⑪ 观察评价 ⑫ 档案评价。档案评价的含义:是指老师与学生一起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各个角度和渠道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努力、进步和成就等的证据材料,并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客观、综合评价。

档案袋的特点是:⑪ 档案代的基本构成万分是学生的作品 ⑫ 学生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⑬ 这些信息是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档案评价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差别。(略)。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组织计划、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

档案评价的实施策略:⑪ 评价标准的制定 ⑫ 评价的反馈 ⑬ 评价制度的确立 ⑭ 学生评价技能的训练 ⑮ 老师对评价的参与程度。 9、测验和评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223-224

一、正确对待测验 二、正确对待分数 三、正确对待评价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劳动有什么特点?p226

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示范性、复杂性、长期性、艰苦性和创造性。

2、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与社会地位是什么?P226-227

崇高者形象、劳动者形象、专业工作者形象。 6、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什么?P241

“专家型教师”是老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 二、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三、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角色对教师提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要求?P228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角色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观;在教学方式上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课程设计上要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和评价者;在知识获得上成为信息的执导者和终身学习者;在老师的成长上,要成为教育的反思才和研究者。

4、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哪些方面?P228-238

教师职业素质指从事教育活动的特殊群体——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自然素质包括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完成教育任务的活力。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知识能力素质。

心理素质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即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由以下要素构成: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⑪ 关于客观世界的众多背景知识 ⑫ 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性知识

⑬ 问题本身的专门知识 ⑭ 把知识进行分析、选择、归纳、总结的一般方法的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水平: ⑪ 智力 ⑫ 组织教学的能力 ⑬ 教学认知能力 ⑭ 教学语言操作能力 ⑮ 教学监控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

情绪稳定、有恒、负责、敢想、敢为、热情、外向、善于交际。

对学生有显著影响的一是热情和同情心,二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

⑪ 教师的威信:表现在六方面:

①思想品质②知识水平③教学能力④工作热情⑤工作态度⑥工作作风

⑫ 教师的信念和责任感 ⑬ 教师职业的自我教学效能感。

7、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表现形式?P244

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不良的个性特征。 5、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与成熟要经历那些 阶段?p240

利斯伍德把教师的事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⑪ 事业开创期 ⑫ 事业稳定期 ⑬ 事业挑战期 ⑭ 事业停滞期 ⑮ 准备退休期

新任教师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阈限期。(前五六个月) 第二阶段是过渡期。(两三年)

第三阶段为成长期。(四五年)

8、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p244-245

一、首先要观念。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二、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四、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 五、鼓励教师学会自我们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们保健。

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模式,切实有效地维护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 9、教师正确学生观的是什么?

正确的学生观就是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二、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窜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三、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10、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开展微格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分析自己教学的行为,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进行专门训练: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四、反思教学经验;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为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