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8・ 光明中医2014年6月第29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4.V01 29.6 心与胞宫的关系至为密切,心阳之气下达,心血下交于 胞宫,血海满溢则月经按期来潮;倘若心气不下,胞血 资源匮乏则致月经不来。心借胞脉与胞宫相通,胞宫 势,研究月经不调治疗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张介宾日: “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 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与心,藏受于 藉心血而为月经。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能够直接 影响到胞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到月经 的藏泄。 周艳艳 等认为闭经的病因病机为:肾阳虚衰, 则心气不通,当下不下;或肾水亏虚,心火上炎,而心气 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因此,月经不 调与五脏经脉功能失调有关,临证不能局限于一脏一 方,应当辨证施治,方能取得显效。同道治疗月经不调 各有独到见解,笔者综而述之,以期提高大家对本病的 认识,扩展思维,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孙玉英,常惠.费伯雄调营治肝法在月经不调中的应用探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7):76—77. 不得下通,故胞脉闭塞,月事不来。或是思虑过度,劳 伤心脾,心脾两虚,生化乏源,阴虚而致火旺,心火下汲 肾水,阴经枯竭,遂致闭塞不通,月事不来。或是抑郁 愤怒,使气血郁结于心,心脉阻滞,血脉瘀滞,而使心气 [2]李文清,贾尚美.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J].山西中医,2011,27 (11):58-60. 不得下通而胞脉闭。彭爱新 叫等根据“心动则五脏六 腑皆摇”的古训提出忧愁思虑而至心脾两虚,心血不 足,肝无所藏,冲脉失充而致经闭。李丽芬… 则遵从 闭经从心论治的原则,提出心阴虚者补而通之;心火旺 者泻而通之的治疗原则,取得良效。 [3] 解月波.胥京生教授从肝论治月经小调八法[J].陕西中医, 2011,32(8):1039-1040. [4] 齐农科,王红卫.谈月经不调从肝论治[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 2012,6(5):114—115. [5] 从肾论治月经不调[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2):84-85. [6] 赵锐.试述痤疮与月经不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 (4):47. 2.5 从冲脉论治 《灵枢・动输》日:“冲脉者,十二经 脉之海也。”《针灸甲乙经》日:“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 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冲脉受十二经脉之气血, 故又称为血海,冲脉不固则血海不宁,月经失调症现。 [7] 赵芸.月经不调致面部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 2010,52(2):31. [8] 陈莞苏.从肺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12,30(4):899-890. 徐重明 等结合冲脉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固冲以固 经、理冲以通经治疗法则。其主张临床治疗以培本固 冲为核心,提出培本以健脾为要,常选用固冲汤为主方 加减治疗;理冲主要包括行气、理血、养肝血、通经脉 [9] 周艳艳,刘艳娜.闭经从心论治浅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 16(4):28-29. [10]彭爱新,刘金星,刘川.浅谈闭经从心论治[J].山东中药大学学 报,2004,28(5):342—343. 等,常选用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等方剂辨 证治疗,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法。 3 结语 [11] 李丽芬.从心论治闭经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2叭0,38(1): 79-80. [12] 徐重明,汪自源.论月经不调从冲脉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10):2032-2033. (本文校对:解乐、 收稿日期:2013—08—19) 随着社会进步,工作效率快,就业压力大,精神压 力重的现实情况下,妇女月经不调病人有逐年增多之 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体会 郭双娥牛晓芬任素芳 摘要:多年临床发现放血疗法对有些病症疗效确切,使患者大为受益,现通过列举案例浅谈操作过程、临床运用体会、放血治病 机理的现代研究结果及注意事项,一则抛砖g J玉,二则认为该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放血疗法;医案;眼睑下垂;背部冷困;头疼;消化不良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4.06.086 文章编号:1003—8914(2014)-06—1278—02 放血疗法又称刺血疗法或刺络疗法,它是用三棱 针、皮肤针等工具刺破病人身上的血络或腧穴,放出适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针灸室(长治046000) 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历史悠久,在 《黄帝内经》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近年来,本人在I临床 实践中继承并改进了该方法的运用,发现它不仅治疗 光明中医2014年6月第29卷第6期 CJGMCM June 2014.Vol 29.6 ・1279・ 范围很大,而且疗效显著,弥补了单纯针灸的不足,现 谈体会如下。 1眼睑下垂 患者焦某,男,57岁,2011年9月19日初诊。接 诊时患者左眼睑下垂,遮盖全部瞳仁,左眼珠固定不会 转动,舌红,苔薄,脉弦。自诉半月前去外地旅游,途中 空调车吹得身体很不适,归来后出现上述症状。询问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四诊合参,辨证为眼 睑下垂,风邪袭络型。嘱其控制好血压、血糖后接受针 灸治疗。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治疗相结合,并 施以补泻手法,6天之后,患者自诉左眼睑稍有动的感 觉。为提高疗效,在患者知情同意后,我采用了背部大 椎、肺俞、脾俞穴位的放血疗法,结果患者状况大有改 善,不仅眼睑开始活动,而且神清气爽,从未有过的愉 悦。后继续接受治疗,40天后痊愈,随访两年未见异 常。具体操作如如下。①先用大号火罐在上述五个穴 位上拔罐,留罐五分钟。②取罐之后用碘伏消毒穴位。 ③用18号针头代替三棱针在所选穴位上点刺出血。 ④用火罐吸附在所刺穴位上,留罐五分钟。⑤取下火 罐,擦拭血迹,继续拔罐,直到吸不出血液为止。⑥用 创可贴贴敷穴位,嘱咐一周内不要湿水。 体会:该患者素体较虚,又受风邪困扰,侵犯了太 阳经脉。治疗以祛邪与扶正相结合。首先取针灸治疗 与调理,待患者体质有所改善,具备放血条件时,在背 部督脉与太阳经放血治疗,不仅可以进一步祛邪解表, 而且祛瘀通络、调和气血,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同时,在放血过程中,在刺破的穴位处不断 地用火罐负压吸引,这样既可以祛除病理性的废物,又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使患者 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2 背部冷困 梁某,女,50岁,我科护士,2012年10月初诊。自 诉背部冷困多年,似有冰块贴敷。查体在膈腧附近皮 肤略粗糙,皮温正常,色泽略暗。考虑为淤血阻络,经 脉失养。治疗以放血疗法为主。取穴为大椎穴和双侧 膈腧穴。治疗过程中,患者即感觉有热感出现,随着治 疗的结束,困扰患者多年的背部冷困也随之消失,而且 感觉全身轻松舒服。 体会:护士工作辛苦劳累,除了要经常低头治疗和 护理,还要书写各种护理记录,长期的低头工作,造成 了颈椎、背部肌肉的痉挛、劳损,久而久之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经络淤阻、经脉失养。取穴膈腧一则因为是病 变局部,二则因为膈腧为八会之血会,三则因为《千金 方》记载膈腧主肩背寒。大椎穴位于督脉,是三阳之 会,总督一身之阳气,是治疗颈背部病变之要穴,在此 放血振奋阳气,使督脉所过之处经络通畅、气血得养。 三穴合用,共奏祛瘀血、行气血的功效,气血得行,经脉 得养,自然轻松舒服。 3 头疼 李某,女,37岁,本院医生,2012年3月初诊,主诉 头疼。望诊脸色晦暗、舌有瘀斑,还时而伴有太息。诊 断为,头疼,气滞血瘀型。取穴百会、肝俞放血。百会 点刺出血即可,双侧肝俞穴散刺拔罐,直到拔不出血液 为止。一次治疗结束,患者感觉头疼消失,10天后来 诊,面色好了很多,随访一年多未有头疼出现。 体会:肝俞为背俞穴之一,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 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 筋骨等病症。该患者就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导 致筋脉挛急而出现头疼。所以取肝俞放血疏通郁结之 肝气,祛除淤阻之瘀血,使筋脉通畅,通则不痛。百会 为治头疼之要穴。 4消化不良 黄某,女,48岁,本院护士,2013年3月来诊。主 诉多年来消化不良,没有食欲。望诊面容憔悴,舌体胖 大,边有齿痕。诊断为脾虚湿盛。取穴双侧脾俞、双侧 胃俞、双侧三焦俞。散刺后,给与拔罐吸血,治疗过程 中,患者即感觉胃肠有所蠕动,次日自诉,放血后出现 了从未有过的饥饿感。 体会:通过在脾俞、胃俞放血调理了脾胃的功能, 又在三焦俞放血进一步通畅了气机,使得多年的顽疾 得以祛除。 5 小结 上述案例只是个别有代表性的案例,在临床中还 有无数案例值得推广,例如失眠、黄褐斑、座疮等等等 等。总之,放血疗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日趋扩大的治 疗范围在临床中日益被广泛运用,并且深受欢迎和重 视。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放 血治疗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 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 液循环,对神经、肌肉、体温有良好的调整作用等。但 是,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医者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 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选择和运用,也才能 使其更加发扬光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好多血 液传染病还相当隐匿,医者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以 防感染,同时在治疗前一定要让患者知情同意,一旦发 现晕血晕针现象,立即停止治疗。以上是本人对放血 疗法的一点亲身体会,作此介绍与同道分享,以期抛砖 引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本文校对:王玲收稿日期: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