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2010年11月第4卷第11期 综述 4 ̄JI,秋季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周朋 【中图分类号】R 7 7 4 【文献标识码】A 丛方方 【文章编号】1 002—431 X(2 01 0)1 1—01 39—02 察,结果:治愈时间治疗组(2.32±0.73)d,对照组(4.87±1.13)d,治 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疗组治疗时间、总有效率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傅英莉I 采用中成药注射液抗病毒、抗菌、消 炎、解热,增加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细菌繁殖,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降 低血管通透性,修复受损肠粘膜,恢复肠道正常功能的作用,选复方丹参 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加入液体静滴与西医常规疗法 连用,与西医常用疗法与病毒唑静滴为对照治疗l12例,结果治疗组总 有效率94.7%,对照组90.9%,治疗组疗程短,疗效好,安全性高。刘 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主要通过粪一 口传播和人一人间直接感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微粒形式经呼吸道感染 而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我国在10一1月发病率较高, 11—12月为高峰II J,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以l岁半以下的婴 儿多见12J,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约占40%)。该病起病急,大部分 表现为急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病情严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 解质紊乱,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血液系统、消 化器官等肠外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主要对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 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永生等I oI采用敷脐、灌肠、口服药物的综合疗法,使药物局部吸收和 1病因病机的认识 全身调理结合,快速达到健脾温中止泻的目的。敷脐是中药外治法,神 现代中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与湿热、风寒侵袭、寒湿困 阙穴是上中下三焦的中枢,贯通冲任,直达脾胃,药物可直接通过经络传 脾、脾虚湿盛有关。孙淑艳I 根据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中“夏伤 人肠胃,同样达NiNN药的功效。直肠给药方便易行,较口jj臣吸收快,减 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提 轻胃肠负担,克服中医苦涩难咽的缺点。采用脐敷丁香开胃贴(成分:丁 出以热论治,小儿脾常不足,又多夹滞,暑湿更易侵袭胃肠,故临床多表 香,小香,白术,苍术,砂仁,白豆蔻,冰片),用幼泻宁冲剂(成分:白术,炮 现为湿热交混或热重于湿;马淑霞141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受暑、受寒、 姜,车前草)的生理盐水液50ml灌肠,口服双黄连口服液的综合疗法,治 伤食等可致脾胃功能失调,酿成湿热而成泄泻;赵亚岚 认为寒暖、饮 疗36例,显效16例,有效l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刘美华 食、调护失宜,湿邪侵袭困阻脾胃,水湿内生,与外感湿邪交织化热而成 l2lI采用饮食、针刺、西药的综合运用治疗秋季腹泻有较好疗效,作者 湿热发生泄泻。刘弼臣 认为脾常不足是产生泄泻的内在因素,脾虚运 认为在疾病早期,吃奶及喝糖盐水不能控制呕吐、腹泻,甚至加重,只吃 化功能失调,水湿内生,湿盛濡泻;韩谨 1提出感受91"7 ̄、内伤乳食,致 米汤加盐溶液(1/3张液),既预防脱水,又经济实惠。同时针刺中脘、关 脾胃受损,内生湿滞而致泄泻淳 鲜贞,罗新民【8]认为脾损与湿胜即是秋 元、长强,VitB1足三里穴位注射可调理胃肠功能,口服丽珠肠乐(双歧 季腹泻的主要病机,郑玲芳l91也持有以上观点。黎炳南教授 总结多 杆菌活菌)补充肠道益生菌数量,保护肠粘膜,治疗156例,105例72内 年临床经验认为病机根本是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小儿秋季腹泻的发 显效,48例有效,3例无效,三天内总有效率98%。吴建荣等 采用中医 生,乃因秋冬之间,寒邪渐生,早晚凉热多变;小儿脾胃常不足,若寒温调 特色针灸绿色疗法调理肠胃运化传导功能,选中脘、天枢、足三里为基 摄失宜或贪凉饮冷,风寒之邪每易直犯脾胃。脾主运化水湿,喜温运而 础穴,寒泻加气海、大肠俞,湿泻加水分、公孙,食泻加四缝等,配合口 恶寒凝,风寒袭脾,气机凝滞,运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 服思密达保护肠粘膜,疗效较好。腾慧娟等 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使 下,并走大肠,则成泄泻之疾;董拴昌I川根据临床经验认定病因系湿邪困 药物在超声波和电离作用下从皮肤进入体,到达脏器和循环达到治疗目 脾、脾失运化或因寒邪入侵脾阳不振、脾胃失司,而致泄泻。陈予英_】 1 的。作者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对照,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 据《伤寒论》所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提 治疗仪,将腹泻治疗药贴片(组成:党参、白术、淮山药、陈皮、茯苓、 出小儿秋季腹泻具风寒泄泻之特点,病因为风寒表邪,病机为风寒外袭 山楂)粘贴于神阙穴和中脘穴,将配对电极固定于贴片背面,调整治疗时 太阳,太阳之邪不解,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王红兵” I认为风寒夹湿外袭 间为31arin,温度为40℃,电流强度为0.7-0.9A,治疗结束,仍将药片 脾上,清浊不分,水谷混杂下发而为泄泻。 固定于原穴位上以确保药物充分通过皮肤吸收,每天2次,3天为1个疗 2辨证分型 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于小儿轮状病毒的辨证分型目前尚缺乏统一认识,孙淑艳[3]认为 结语:随着近年来小儿秋季腹泻发病率的上升,对秋季腹泻的认识 证属湿热,采用清肠泻热,化湿和中止泻,方选秋泻散(葛根、藿香、黄 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随之深化,并取得了可 芩、黄连、茯苓、滑石、车前予、乌梅、枳壳、建曲、甘草)治疗6天 喜成果。但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应将中医宏观辨 治愈率为9 8.67%;马淑霞t 1采用健脾利湿、清热敛阴为主,予苍术 证与西医微观冶疗相结合,以提高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 散、梅连散、六一散联合治疗。韩谨” 认为证属脾虚,采用健脾和胃、 参考文献 化湿导滞,方选藿香平泻汤(藿香、苍术、陈皮、云苓、白芍、焦楂、马 [1] 魏升云,张淑珍.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04,22 齿苋、乌梅、炙甘草),疗效甚好;郑玲芳_9I自拟藿香固肠汤(藿香、赤 (6):409-410. 石脂、黄连、车前子、炒白术)保留灌肠以健牌利湿止泻。黎炳南教授 【2】 王秀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26例【J].中华中西医杂 “ 认为证属寒湿困脾,提出以温化寒湿、健运脾胃为冶则,自拟黎氏秋 志2003,22(4):8. 泻方(藿香、砂仁、乌梅、甘草、葛根、茯苓、火炭母、太子参、白术) [3】 孙淑艳.秋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25例.辽宁中医杂志.2003, 疗效甚佳;吉训超等ll41认为素体阳旺体健者每因滞而化热,素体脾阳不 30(10):819—820. 足者则因寒而更弱,分为寒湿夹滞、湿热夹滞,均用四苓汤加减(白术、 [4】 马淑霞.健脾利湿、清热敛阴为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四川中医。 茯苓、猪苓、泽泻),总有效率92.2%;王广民、侯桃红li5 方选五苓散以 2006,24(3):83.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有效率92.5%;李辛夷I 采用健脾止泻、利水渗 【5】 赵亚岚.苍苓葛根汤治疗4qL秋季腹泻12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湿,方选泻停散(党参、自术、云苓、白扁豆、准山药、泽泻、生熟薏 2007,39(9):40-41. 仁),总有效率96.8%。周伟等I川认为秋季腹泻多属热泻、寒泻,分别 [6]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8. 采用葛根芩连汤(葛根、枯芩、川连、川朴、杭芍、片草)、藿香正气 [7】 韩谨.藿香平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70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杂 散(藿香、)il ̄b、姜半夏、陈皮、木香、焦楂、炙甘草)治疗,疗效甚好。 志.2003,22(4):26. 3中西医结合治疗 [8] 郭鲜贞,罗新民.健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8例.中国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周伟等¨7 认为秋季腹泻多属热 医急症.2002,1l(4):308. 泻、寒泻,分别采用葛根芩连汤(葛根、枯芩、川连、,]il ̄b、杭芍、甘 【9】 郑玲芳.藿香固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6例.陕西中医. 草)、藿香正气散(藿香、JIl ̄l,、姜半夏、陈皮、木香、焦楂、炙甘草) 2007,28(7):875. 与思密达联用,与单纯口服思密达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 [10J黎凯燕,黄钢花.黎炳南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经验.湖南中医药 对照组;张朝霞”。 采用口服中药加西医抗病毒药连用的方式治疗,疗效 导报.2003,9(3):11一l2. 甚好。作者认为中医病机关键为风寒挟湿外侵、脾虚湿困、湿郁化热, [1 1】董拴昌.胃苓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60例.现代中医药. 自拟车前子汤为基本方(炒、生车前子,炒白术,炒自芍,陈皮,防风,炒 2007,27(5):13. 山楂),加利巴韦林冲剂口服联合用药,以利巴韦林冲剂口服为对照组观 [12】陈子英.葛根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6例.实用医药杂志.2007, 一139 综述 2010年11月第4卷第11期 健康天地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李翔骥 王薇 刘军奇 【摘要】探讨L e b e 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 N A突变类型及特点。本文对L H 0 N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基础进行 综述,线粒体功能受损的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强调对本病进行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与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Leb e r遗传性视神经病 线粒体病 母系遗传 点突变 mtDNA 【中图分类号】R 7 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2—431 x(g01 0)1 1—01 40~0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 ticneuropathy, 酶切除。由于线粒体D NA与核基因组的遗传密码不同,应通过定点 LHON)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年人的常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Leber病致 诱变技术改造目的基因的遗传密码,使之能被核基因表达系统所接受。 盲率较高,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具有母系遗传和倾向于男性发 第二种基因治疗途径是转野生型DNA或RNA进入线粒体,造成顺式 病的特点 1。国外有关报道显示,多数LHON母系成员均携带纯合点 或反式作用 I。所谓反式互补是导人的核酸特异地与突变型线粒 突变的mtD N A,即个体的每个细胞的线粒体的基因都是突变的,约 体DNA重组,成为野生型线粒体DNA。顺式互补是将外源基因通过 1 5%的LH0N家系携带异质线粒体突变,即只有部分细胞的线粒体发 表达载体系统导入线粒体,使之表达野生型的基困产物,以弥补其不 生突变 。 足。 1病理生理基础 外源核酸进入线粒体也需要前导肽的引导,第三种基因治疗途径是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氧化磷酸化系统的37个基因和13个蛋白亚单 除去突变的线粒体DNA,在线粒体DNA复制时单链形成期,将反义的 位。由于多数细胞的ATP产生于该系统,mtDNA突变归因于氧化 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与之结合,可抑制突变型的复制。 磷酸化系统的基本缺损。视神经、视网膜及眼外肌主要依赖ATP供 3.2其他对症治疗 能,故在眼组织中最易受侵犯。线粒体酶复合物I位于线粒体内膜,是 饮食治疗能减少内源性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电子传递链上最大的一个酶复合物,主要是NADH脱氢酶。已发现的 能代偿受损的糖异生,减少脂肪分解。对于肉毒碱缺陷的患者,应 LHON三个原发性mtDNA点突变均可引起编码该酶复合物蛋白亚基 脂肪摄入。生酮饮食有利于丙酮酸脱氢酶缺失的患者。对于丙酮酸羧 结构的改变,削弱复合物I与辅酶Q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电子从 化酶缺失的患者,则推荐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 复合物I向辅酶Q传递,线粒体的功能和活性下降。Malik等人发现 4结语 LHON患者体内的铁氰化合物还原酶下降2—3倍,NADH脱氢酶活 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线粒体遗传病,分子发病机制还有待研 性低于正常,这进一步证实了mtDNA点突变影响线粒体酶复合物I的 究,mtDNA突变还有很多机制未阐明,而对该病的产前诊断处于摸索 功能 』。线粒体酶复合物I受损能够影响依赖该酶系的ATP合成,导 状态,关键问题是产前诊断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还需要长期深 致线粒体产能功能下降,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年龄的增长以及烟酒等外 入的研究。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大量新兴的技术将应用于线粒体病 在因素的影响均可引起体内自由基渐进性增多,线粒体内膜中自由基大 的诊断,对线粒体病的机制、诊断、治疗起很大的帮助。 量蓄积,必然损伤线粒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质,成为mtDNA受损 参考文献 的主要原因;此外,超氧离子化合物对线粒体DNA、蛋白质和脂质同样 [1] 栗印兰,李静敏.Leber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一家系分析及基因突 有毒性作用,亦可引发细胞损伤 引。目前一致认为细胞,尤其是对外 变特点….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2):220—221. 界环境敏感的神经细胞毒性损伤是LHON发病的生化机制。然而,线 【2]Huoponen K,Vilkki J,Aula P,et a1.A new mtDNA 粒体酶复合物I功能下降的具体过程以及特异性视神经受累的确切原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 tic 因目前尚不清楚。 neur0retinopathy[J】.Am J Hum Genet,1991,48(6) : 2分子遗传学 l147-1153. LHON的三个原发性位点突变占本病患者的95%,l1778,14484 [3】MaEk SG。Vaillant F。L I A.P ̄sma membrane NADH— 和3460位点突变分别占69%,14%和1 3%。其他少见原发突变包括 oxi-——doreductasein cells canyingmitodmnddalDNAGI1778A Tl4596A、C14498T、G1373OA,G14459A等。继发性突变在对照 mutt Oil and in cells devoid 0fmitochondrial DNA(p0). 人群中有较低的流行性,可以表现为多态性,且继发位点突变常和原发 BioFactors。2004,20:189—198. 位点突变或其他继发突变伴随发生,其发病机制尚待澄清。笔者统计 [4 4]FlomsniM,N印E,Martil A。eta1.Antioxidant dencesin 的215例LHON中,l1778、14484及3460位点突变分别占77%, cybrlds harboring mtDNA mutt ons associated with Leberb l1%和2%,继发位点突变或继发加原发的混合性突变仅占10%。 hereditary optm nemop athy.FEBS J,20O5,272:1124一 3治疗 l135. 3.1基因治疗 [5】Mien J F・Tlhe ftmc ̄on of genomes in bioenergetie organelles. Chrzanowska提出了三种线粒体病的基因治疗途径:第一是将克 PhHos TransRSoc Lond B Biol Sci,2003,358:19. 隆有正常线粒体DNA的表达载体导入到核染色体内,在细胞质表达蛋 白质产物,然后定向进入线粒体”,胞质蛋白进入线粒体的一个必须条件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专科医院400042 是其N末端必须连接有前导序列,引导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然后被蛋白 24(4):464. 【l9]傅英莉.中西医配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 l2例.陕西中医.2007, [13】王红兵.自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4,JL秋季腹泻.中国乡村医药杂 28(3):267. 志.2006,8(13):45. [2O】刘永生,费炳红,刘广梅.综合治疗A,JL夏秋季腹污的应用研究.中 [14]吉训超,刘艳霞,黄仕营.四苓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51例疗 医中药2007,4(31):86. 效观察.新中医.2004,360(6):27. [21】刘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i56例疗效观察.医学信 [15】王广民,侯桃红.五苓散加味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7例.河南中 息.2007,20(6):1087. 医,2007,27(7):l1. 【22]吴建荣,王荣茂.针灸加思密达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54例.江苏中 【l6]李辛夷.泻停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O例.陕西中医.2005,26(10): 医药.2006,27(3):49. 1045. 【23]腾慧娟,金海燕.中药经皮给药治疗4"dL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和护 [17】周伟,兰天明,李国立.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260例临 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90. 床观察.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426. [18】张朝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5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 志.2008,17(4):500. 2.威海市中医院264200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