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9卷第2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Vo1.9.No.2 2011年2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Feb.2011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 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张国阳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 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文中调查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并针对其缺失的表现,分析原 因,提出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1)02—0141—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 的推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 提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 平稳步提高,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 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 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变得更加复杂 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零碎的人,畸形的人,这 多样。在肯定主流思想积极向上的前提下,我们不 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 得不承认,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也表现出诸多 家和谐康泰也就越不可能。” 问题,例如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心理素质 差、漠视传统文化等等。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人文素养的缺失,集中表现为大学生应有的文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心理素质差、道德 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 所谓人文素养,其核心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 天悯人的情怀。钱理群在《致青年朋友》中专门给 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 80后存在的弊病诊脉开方:“我和许多当代大学生 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 做过讨论,发现生活缺乏目标,缺乏责任感是一个 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 最根本的、让许多年轻人最感困惑的问题。” l 人文素养又可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 据“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 人文知识是基础和前提,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行为 究”课题组调查显示:读过四大名著的大学生仅为 是目的和表现方式。人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艺 5%。华中理工大学曾做过调查,要求大学生写出 术、道德伦理等人文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 通过人文精神的指导,做出诸如助人、自强等人文 《天鹅湖》《蓝色多瑙河》《梁山伯与祝英台》6部音 行为。 乐作品的词曲作者,全部答对者只有13% 2 。据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 2004年浙江省社科联公布的“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 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思 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浙江 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 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其中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利于建设中国特 大专(理工科)为26.8%,大专(文科)为32.3%;大 收稿日期:2010一i0—01 作者简介:张国阳(1987一),男,山东庆云人,西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14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月 学本科及以上(理工科)为41.9%,大学本科及以上 (文科)为58.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10月发布的数 据表明: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 死亡原因,占18.9%。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 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 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 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 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 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 应该加强生命教育 。 笔者对西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发出调查问卷1 000份,收回967份,以期得出大学 生对自己本身人文素养高低的认识,经过统计分析, 结果同样令人震惊: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 与现实的占73.53%;认为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 漠、自律性差的占72.29%;认为大学生追逐新潮文 化、陶醉网络文化、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占60.08%; 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消极、缺乏人生目标和方向的 占65.77%;而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和 缺乏是非评判能力的也分别达到43.23%和 45.50%。 从以上诸多数据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 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已经不容忽视,而其原因均源 于大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缺失。这一现象不能不引 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 的人文素养已经提升到了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的 高度,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市场开放程度 的加深、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取向,身处象牙 塔内的大学生自然也难免受到冲击。一方面是书本 中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一方面是社会中的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大学生陷入多重价值标准中不能自 拔,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从而导致价值 迷失和心理失衡。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趋激烈,找 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必须 面对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时的低待遇和高风险使得 读书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很多大学生对未来不自 信,对前途迷惘,甚至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生充满 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以上因素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也使大学生难以 安心地学习,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制度的弊端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教材 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教育方法也缺乏科 学性与针对性。升学压力使文科生的人文知识仅限 于高考的要求,很难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缺乏贯 穿其中的人文精神;而理科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 够系统、完善,甚至出现了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 学,高校人文教育常常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对文化氛 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很多大 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是埋头做 实验、搞研究,缺乏最起码的哲学思想、文学知识、艺 术修养和法律常识,很多学生因为文字功底差,语言 表达能力不强,甚至影响到了就业和工作后的个人 发展。 孔子日:君子不器。就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绝 不能像某一器具一样,只具有某种固定的功能 。 高中为了上大学而培养应试机器,大学为了能就业 而培养工作机器。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 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的是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人;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心智成 熟、道德完备、具备思想和完善人格的人。而现 实是很多大学未将语文课作为必修课,不重视历史、 哲学、艺术等课程,大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 外,就只有外语、电脑、经济等方面的书籍,至于提高 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校园的 张贴栏里充斥着考研、四六级和留学的海报。很少 有人会探讨人生、探讨理想,这样的人甚至被视为 “异类”,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求 职是大学生们唯一的目的和导向。 【三)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足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 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现在的高校缺的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当然,如果单纯以职称和 头衔来论的话,现在中国高校里的博士、教授、院士, 可以和任何时期、任何高校媲美。 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 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 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 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今高校里少的是潜 第9卷第2期 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143 心做学问、专心教书育人的教师,多的是拉项目、评 职称和名誉金钱两手抓的“商人”,一方面是教师不 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思想和素质背离了大 学教授这一神圣的称谓;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了恶性循环。让研究生代 替自己上课,将学生作为廉价的打工者帮自己做项 目等现象已经见怪不怪。现实中,中国高校的领导 很多是行政干部,不像原来的高校是“专家治校”, 难免对国家贯彻有余,而对学生的需要了解不 足。比如说,学校领导组织的很多活动,初衷都很 好,但并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对 学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往往也只是为了顺应时事,或者单纯围绕学生的专 业课和就业,缺乏人文教育方面的活动和真正有意 义的实践。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尤其是 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对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不能一味地褒或贬,而是要充分地认识到他们 的特殊性。他们生活在信息泛滥、计算机网络发达 的时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造成 性与依赖性并存,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膨 胀的表现欲 。进学,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 心理年龄尚未成年,出现了心理和生理年龄的不同 步。正如笔者所调查的那样,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 和新思想,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和世界观 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实际上更多 地表现为学校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学生成 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成年人为其创造的环境。 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人文教育制度,构建人文教育理念 制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保证,理念是提 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精髓。必须改变应试教育、就 业教育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 思想和人格的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 才。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就业率和科研成果来评估学 校的标准,增加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在高校评估体 系中所占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成绩和获奖证 书来评价学生的标准。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 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 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 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培养大 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 构建人文教育理念,实践大学的校训和精神。 实际上每所大学的校训,都体现了让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也包括人文素养提升的精神,但在真正的教学 工作实践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忽视 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所以必须要将人文素养 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这种教育理念,促使 大学生主动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从而净化 心灵、健全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J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 养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和创造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 质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除了知 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 通和思想碰撞。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还 是排在“授业、解惑”之前的。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 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 常认为的那样。” 只有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 养出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只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 人文素养的学生,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 (三J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 思想教育和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大 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 感,才能调动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观能动性,使 大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提高 自己的人文素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 提高学习的兴趣,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显然,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和责任的教育,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使大学生树立崇高而坚定 的理想,建立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加迫切。因此要创新形式和内容,利用比如电影 展播、名家讲座、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 见的形式,不拘一格地针对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实用的理想责任教育模式。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往往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 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般来讲,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类的高校,校园文化的 人文气氛并不是很浓,校园文化活动多围绕专业学 习开展,学生活动多以文体娱乐为主,社团活动多是 举办科技设计大赛,仅有的文化活动往往还只是为 了响应上级号召,并不一定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 要。这样单调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 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构建自己的人文特色,兼容 并包地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一方面积极挖掘本校 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集科学性、教 育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系统和 校园精神文化体系,并通过适当的制度保障,引导和 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 不断吸收各国各校的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通过名人、名师讲座向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并通 过整合、消化和吸收,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形成 良好的人文氛围。 五、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到了不 容忽视的地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领导都应予以 足够的重视,缺乏人文素养的人才是危险的,缺乏人 文素养的学校是失败的,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不应也不能缺乏人文素养。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全社 会人文素养的基础,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只要认 投稿网址http://xbgjxt.¥WU.cn 2011年2月 真落实“健全人文教育制度,构建人文教育理念;提 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大 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8:5—8. [2] 徐献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浅析[J]. 世纪桥,2009(9):83—84. [3] 佚名.事关生死的心理救助揭开大学校园自杀危机背 后[N].中国青年报,2008—11—13. [4] 闫建林.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1):43—46. [5] 张瑜,白杨.“8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研究 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0(3):14 一l7. [6] 孟欣.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途径[J].经济技 术协作信息,2008(13):82. [7] 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的几点思考[J].教育 理论研究,2010(5):148—149. [8] 王珊珊林志鹏张水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选择[J].文教资料,2010(2):212—213 [9]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 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122—124. 责任编辑:唐益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