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
李 虻 刘翘楚
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殊荣。其《穿越竹林》作为场景音乐,虽然时间只有几分钟,画面中的对话只有寥寥数语,但人物与背景、写实音响与场景音乐精美地融为一体。音乐既具有人物性格、动作的逼真写实性,提供了影片逼真的事件背景,扩大了画面空间;又而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写意性优势,形成音乐与画面的对位,起到了营造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穿越竹林》作为电影配乐,与场景的结合是音乐的基本考虑因素。本乐章描述了剧中人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中前突后冲、左突右击的打斗场景,有树影婆娑,有竹枝上你来我往的对决,静与动形成激烈反差。音乐虽然采用了并列三段式结构,各段的发展符合中国音乐展衍性发展手法和结构特点,对比中包含着发展因素:B乐段副旋律延续A乐段主旋律,形成主副旋律的对位;C乐段后乐句再现A乐段主旋律,使中音长笛演奏的旋律在全曲中起到贯穿作用。交响乐队版的配器既有对电影情景的描述,又有对民族乐器的再模仿,形成双重模仿的效果,非常有特色。
引子由一个和音小引子与12个音符组成的动机音型组成。小提琴Ⅰ、小提琴Ⅱ与中提琴奏出相隔半音的三组四度音程,结合大提琴下延的半音,使小引子给出了一组音响尖锐的和音。随后的动机音型,实质上由两组音型合并而成,Ⅳ级音与#Ⅳ级音的交替,既使音乐产生双宫系统的调式游移感,又具有清乐(清角与变宫)与雅乐(变徵与变宫)调式交替感,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则以长音烘托。
谱例1:《穿越竹林》1~6小节(引子)
A乐段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始部分一致,增强了两个乐章的内在联系。中音长笛模仿箫的音色,一开始就让人产生紧张与急迫的感觉,音量不大,音质柔韧,轻柔的旋律若有若无地漂浮着,淡淡地飘散着武林神秘的气息。织体构成了三个层次:竖琴形成以五度音程为特征的分解和弦,轻盈灵巧;三度叠加的小提琴向下二度滑奏与中提琴的动机音型一呼一应,形成静与动的鲜明反差,既有竹叶的缥缈,又衬托出剧中人物身形的灵动轻巧,延续着引子性格;舒缓的大提琴在低音部深沉地吟诵,似微
风习习吹来,若有若无。这个乐段以中音长笛为主奏乐器,模仿竹箫空灵而神秘的音色,延续了第一乐章主题元素,成为独奏大提琴的庞大引子与铺垫。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艺苑名曲解析
谱例2:《穿越竹林》7~12小节(a乐句)
B乐段由两个平行的不对称乐句组成,音乐兼具写实性与写意性。主奏的大提琴与辅奏的中音长笛构成两条个性鲜明的旋律线,织体延续A乐段的风格。A、B两个乐段的各组打击乐器均以即兴滑奏的形式,在鼓的顶端用弓演奏的延音钹。前乐句在第一打击乐器组一连串延音钹的引导下,由大提琴模仿马头琴的音色,徐徐奏出悠远而苍凉的旋律。这个乐句的大提琴旋律以两小节的三音动机为基础,向下模进三次;每个动机由三音组成,上行五度大跳与下行二度级进均以滑奏的形式衔接。两个声部的小提琴则分别以四度双音向相反方向缓缓滑奏,与主奏的大提琴形成“点与线”“虚与实”的音色对比:固定音高的实音形成音响的点,连续的滑奏形成音响的虚线。中音提琴与低音提琴延续A乐段的织体形态。谱例3:《穿越竹林》36~39小节(b乐段后乐句片段)
后乐句是整个乐章声部最清晰、层次最丰富的部分:大提琴演奏主旋律,是前乐句的平行,节奏舒缓,旋律华丽起伏,力度对比强烈;中音长笛吹奏副旋律,这是A乐段的主题原型,音色明亮透彻,与主题音色形成鲜明对比;背景和声没有像通常电影音乐中那样写意,而是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于主旋律与副旋律之外: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有序交替,小提琴在高音部滑奏,音色朦胧而柔和,似玉娇龙轻摇柳腰的写实;中提琴与大提琴的跳弓短促轻盈,一呼一应,似李慕白矫捷身手的写实。低音提琴则以连奏在低音部加以衬托。
C乐段突出烘托音乐的情境,可以划分为两个乐句。大提琴在自然泛音上的滑奏,使音乐更增添了一丝缥缈神秘感;邦戈双鼓(Bongos)的加入,使打击乐的音色高昂嘹亮,极具穿透力。先是邦戈双鼓的节奏不断加密,越来越紧凑,随后整个弦乐器组均以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断弓强奏应和,动感强劲,几乎把中音长笛吹奏的旋律全部掩盖起来。
谱例4:《穿越竹林》45~50小节(c乐句片段)
音乐的尾声又呈现出久违的回归感,只有大提琴在音域的两端悠然划过,营造出渐行渐远的韵味。
(责任编辑 张晓燕)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