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 ) A.隋朝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元时期
2.(题文)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4.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C.唐太宗时吐蕃是唐王朝的一部分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5.《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400年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统一时间是 A. 581年 B. 5年
C. 618年 D. 605年
6.唐朝时,该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天竺
C.大食 D.大秦
7.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 581年 B. 5年
C. 605年 D. 618年
8.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9.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提高了的文化素质
10.下列的工具,发明于唐朝而且用于灌溉的是()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水排
11.下列有关黄巢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B.以失败而告终
C.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D.推翻了唐王朝
12.日本共派遣遣唐使13次,人数多时一次就有500余人。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日友好 B.传播日本文化
C.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及制度 D.求取佛经精义
13.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 581年、李渊 B. 618年、杨坚
C. 618年、李渊 D. 618年、李世民
14.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15.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诗句是( )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车书本一家
C.唐风洋溢奈良成 D.和同为一家
1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治理国家时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善于纳谏 B.轻徭薄赋
C.重用人才 D.减轻刑罚
17.若给“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这三部分内容概括一个主题,下面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C.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D.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8.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19.2010年1月,某国环境拉梅什先生在访问中国时,以历史上两国文化交流的例子风趣地说,他现在就是到中国取环保经的“气候玄奘”,该国为( ) A.印度 B.日本
C.朝鲜 D.美国
2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赞颂的是中国古代哪项伟大工程( )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21.文成公主长期以来受到汉藏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 B.嫁给了松赞干布
C.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22.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荒灾,无以为生,于是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大。这段话陈述的是唐末农民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作用
23.“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A.戒奢从简 B.整顿吏治
C.重视农业 D.变法图强
24.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处于发展黄金时代的是() A.辞赋 B.诗歌
25.与唐末农民原因无关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统治腐朽 D.安史之乱 C.词曲 D.小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观察下列电视剧的海报,回答问题。
(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哪位皇帝纵横跌宕的一生?请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他在位期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结合图二,请你说说武则天对唐朝起了什么作用。
(3)结合图三说说唐明皇是谁,他统治的前期被后人赞誉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以上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国家兴盛局面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7.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从下图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3)“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对右图的描述,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它是。
(4)短暂的隋朝还创立了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选官制度,它是什么制度? 28.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上面图一.图二中的人分别是谁?
(2)人们习惯上把图及图三人物统治的时期前期)称为什么?三位人物的统治存在什么关系? (3)这三位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特点?
29.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公元728年,日本东部沿海某港口,18岁的虎仓大介正在忙着往海船上搬运物品,他将随遣唐使团出使大唐帝国。 [欣欣向荣的农村]
虎仓大介随使团一行在东南沿海港口登陆,沿大运河向北进发了。一路上他们被路过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所吸引。
(1)虎仓大介看到一位农民使用一种如上图所示的独特工具翻耕田地,这种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繁华富丽的都市]
两个月后,虎仓大介随使团终于到达唐帝国的首都长安,长安城恢弘的气势让他们如在梦里。 (2)虎仓大介想穿一件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唐朝服饰,他能在长安的什么地方购买?
(3)虎仓大介很喜欢中国的陶瓷器,他打算买一些,回国的时候带回去,如果请你向他推荐,你会推荐哪些种类的陶瓷器?请说出两种。 [多彩的文学艺术]
(4)虎仓大介想了解当时中国的文学,请你推荐一种文学形式以及一位代表人物。
(5)虎仓大介发现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很广泛。其中有一位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故事画,这位画家是谁?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 335卷,约1 300多万字。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
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概述这一著作的内容和价值。 (4)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公元754年是唐朝玄宗时期;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及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致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这是写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D。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不是唐王朝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6.【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由此判断隋文帝统一南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为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被誉为“开元盛世”。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科举制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其他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筒车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曲辕犁、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农民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了黄巢。他逐渐控制朝廷,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但不是黄巢推翻了唐王朝。D项错误,符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最后因农民军将领朱温和其他藩镇联合了而失败。ABC三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代大量先进文化及制度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 13.【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C项符合题意;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A项不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D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4.【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中印交往的史实,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史实,D项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时期的史实。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善于纳谏的是唐太宗,A项排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的是唐太宗和
武则天,B项排除;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武则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重用贤能,因此三位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用人才,C项符合题意;减轻刑法的是唐太宗,D项排除。故选C。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鉴真东渡和遣唐使来华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玄奘西行反映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和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C、D都过于片面。“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都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玄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即《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A相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等可知,这个工程是大运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C。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长期以来受到汉藏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爆发的原因是:唐朝后期,统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经过是: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结果是:攻入长安,建立政权;作用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可知,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整顿吏治。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是解题的关键,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整顿吏治。
2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2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末农民原因无关的是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选项D符合题意;由于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已无力控制藩镇,选项ABC是导致唐末农民爆发的原因。因此与唐末农民原因无关的是选项D,故选D。
26.【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政治上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统治;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改善民族关系. (2)承前启后,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统治者励精图治,勤勉治国.
【解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唐太宗纵横跌宕的一生;他在位期间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原因是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政治上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统治;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改善民族关系。
(2) 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有贞观遗风的风范,对唐朝所起的作用是:承前启后,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 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明皇是唐玄宗,他统治的前期被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国家兴盛局面的共同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统治者励精图治,勤勉治国。
27.【答案】(1)大运河南北起点、四段名称、洛阳中心、沟通几大河等。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赵州桥 (4)科举制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信息包括: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南到北分为四段,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此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隋朝大运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为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大运河完全有理由申报世界遗产。
(3)此题考查赵州桥的相关知识点。“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对赵州桥的描述,它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占老的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
(4)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成为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选官制度。 28.【答案】(1)唐太宗、武则天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以来的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都重用贤能之士,重视纳谏,知人善任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图2中的人物是武则天,他们都是唐朝时期的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人物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图3人物统治的时期经济迅速发展,被称开元盛世,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以来的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位统治者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君主,都采取开明的统治,都重用贤能之士,重视纳谏,知人善任等。 29.【答案】(1)曲辕犁。 (2)东市或西市。
(3)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等。(答出两种即可) (4)诗歌(唐诗);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 (5)阎立本。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图示曲辕犁就是其中之一。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依据所学可知,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所以,虎仓大介想买一件唐朝服饰,应到长安的东市或西市。
(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4)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绘面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其中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30.【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吧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所经历和周游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鉴真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4)依据材料一二反映的唐朝与日本的交往: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中国高僧东渡日本;材料三反映了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由此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点睛:(1)问的“遣唐使”是关键提示信息,以此结合课本所学可确定答案;(2)问“鉴真东渡”是提
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二相关文字“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确定鉴真坚持不懈的精神;(3)问通过“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就可确定答案;(4)问是需要分析三则材料放映的内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往来交流等,找出其共同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