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宏观微观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国文化的源泉。我认为这个源泉在人民大众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民的创造活动当中。   从宏观看,应注意到三个方面
首先,上下结合。“上”指、领导。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文化改革,包括文化、组织、结构等,通过全面的文化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文化人“松绑”,让人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起作家、艺术家、文化企业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文化是文化人主体的创造,如果有过多的束缚,就很难创作出传世经典的文化作品。“上”应宽容,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从“下”来说,文化创造主体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今天的文化创作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肩负重任。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话,就很难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高水平电影、高质量电视,很可能沦为粗制滥造。文化人应该沉下去,沉到人民群众中去,细心体会群众心声,真正领会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其次,雅俗结合。现在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大家都喜欢看些通俗的、流行的、娱乐的东西。如果听任俗文化泛滥而不重视雅文化的话,我们从文化作品中所受到的启发意义就会
越来越少。现在很多文化作品只是单纯的搞笑,比如我有一次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文艺表演,已经到了粗俗、庸俗甚至色情的程度。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真正的性质和价值,已经不是一种精神的创造而沦为庸俗的表现。这种文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对人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种亵渎。   雅文化应该是“正俗文化”而不是“邪俗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雅文化,加强雅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质量,展现中华文化应有的精神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经典文化的出现。现在每年长篇小说成百上千,真正留下来的能有多少呢?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但是真正算经典的能有多少?这中间有大量的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破灭,它们的价值、意义根本无从谈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怎么样去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每个人负有什么责任和使命。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点,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才会得到切实的提升。   最后,中外结合。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世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民族的文化是对世界文化的充实和发展。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时候,应该回到自己文化的源头上来。我
们的文化应该有国字号的标志,应该含有更多中国元素,涵容世界文化,也就真正充实了世界文化。如果我们跟着西方走,一味模仿,失掉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丧失了中华文化的自我,同时也降低了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可能在世界文化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很多文化作品之所以“走不出去”,不被别人所看好,就是因为里面国字号的标志不明显,中国元素含量不够。《红楼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翻译,流传世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一面镜子。   从微观看,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首先,无名而有名,有名而无名。现在很多文化人、作家、文化企业家一味追名逐利,而不是埋头提升文化作品的质量,不去吃透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去殚精竭虑地钻研作品,这种心存“有名”而追名的结果,只能是产生一堆粗制滥造的产品,反而失去了名。只有心存“无名”,甘心坐一段时间冷板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研究、去思考、去提升作品的内涵、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们的心声,才能创造出经典作品,才能获得名。经典文化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名”的问题。当时他家庭衰败,经济困窘,在恶劣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成就伟大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无利而有利,有利而无利。现在很多人“唯利是图”,都跑去追逐利益、追求金钱。文化产业追求利益原本正常,但是过度商业化,则陷入“为利而创作”而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为文化而文化”,也就丧失了文化,离文化越来越远。过于追求利益,完全商业化,很容易产生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出现改头换面的抄袭作品。这样的作品又怎么能获利、怎么得到好的票房呢?若不过分看重金钱,怀着一颗文化之心,抱着对时代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心态去创作,反而会获得巨大利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好的文化作品,肯定会得到群众的认同和热爱。
再次,无乡而有乡,有乡而无乡。我们要重视体认乡土文化,因为乡土文化中最原汁原味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蕴含着非常多、非常好的文化创作的资源。很多中国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不间断,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民族精神、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当前我们应该全面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不是局限于一个乡、一块土,而是加以全面总结,认识其特色、性质、神韵,吃透乡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这就是无乡而有乡。如果只关注某一种乡土文化,而这种乡土文化很可能有缺陷,那么也就无法体现出中华乡土文化的精髓、神韵,便是有乡而无乡。
最后,无我而有我,有我而无我。如果一个作家、剧作家、文化企业家光想着我,处处为自我打算,处处以我为核心,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也不
可能带领好一个创作团队。因为现在的很多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都是一个团队携手合作完成的。但是我们也并不排斥艺术创作团队中的领军人物,比如过去的梅兰芳剧团,这个剧团之所以有名气,就是因为有梅兰芳这个领军人物。同时,这个剧团又非常团结,从创作剧本到配乐、服装等,大家都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因此创造了种种佳绩。为什么近日世界人民都在缅怀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因为他在从创业到创新的过程中,“无我而有我”,甚至可以说用电子产品创造了一种文化。但是苹果公司的成就并不是靠乔布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靠众多同仁的智慧创造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这些方面、这些关系,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依靠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会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何以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没有这种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需要有人去总结、去归纳、去普及、去提高 。随着中国崛起势头的增强,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不安、忧虑、怀疑、乃至恐惧的情绪在滋长,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复兴中华文明是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最好办法
全世界70亿人,对中国有深刻了解的为数极少。人们总是会拿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先例来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总是损人利己、弱肉强食,带来腥风血雨和战争。中国崛起为什么就是例外?人们也会拿前苏联来比照中国。前苏联强大起来就侵略、扩张、争霸。前苏联是党领导的,中国也是党领导的,为什么中国就和前苏联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崛起,是13亿人崛起,人类历史上没有13亿人崛起的先例。尽管中国一再申明“将始终不
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是,由于中国的块头太大了,崛起必定会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必定会使人们感到忧虑和不安。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文化的影响巨大。要从根本上化解对中国的疑虑和不安,最好的办法,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迄今为止的几百年是西方文明统治世界,中华文明还远未被世界所了解。      中国的长治久安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是世界上封建统治历时最久的国家。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是稳定,每一个王朝都要持续几百年。这种稳定在世界其它地区是不多见的。为什么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社会如此之稳定?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所决定的,主流文化保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国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西方的炮舰使中国人醒过来了,反思我们为什么落后了,我们发现我们的文化上有弊病。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这是当时中国的需要。总是矫枉过正的,照理讲,在成功之后,应当坐下来把矫枉过正的地方纠正过来。但是,这件事情后来没有做。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运动不断,到了后来的“十年浩劫”——“文化大”,对中华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中华文化贬得一无是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人走向世界。我们看到外部世界很美好。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洋的比土的好,新的比旧的好,现代的比古的好。许多商品和公司取名都要带一点洋味儿,不带一点洋味儿,不带点西方味道,不足以说明是现代的。那么,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说不清楚。今天,中国人经常谈论的三大危机,即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这三大危机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而要解决这三大危机,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过去几百年,西方文明是全球的主导文明。民主、、法制来自西方文明;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文明;我们所享受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成果,包括信息技术都来自西方文明。世界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取得这样大的进步,西方文明贡献是巨大的。
然而,任何文明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西方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大发展之后,其短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今天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环境受到破坏,冲突和争斗层出不穷,各种热点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西方文明的短处有关系。
今天的世界好像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你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你会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人都在思考世界向何处去。世界取得进步是巨大的,而且新的科技成果还在不断涌现。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按照西方文明的思路好像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所以,在世界上开始出现这样一种声音:要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东方智慧,需要从亚洲文明、中华文明中吸取营养。这种声音随着亚洲的崛起越来越响亮,这也是世界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期待。
我们的老祖宗对人类贡献很大,但是过去几百年我们中国人很惭愧,我们没有什么贡献。现代科学技术的几百个定律,都是以西方人士命名的,因为都是他们发现的,看不到中国人的名字。全世界前一百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中国人创造的。然而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逐渐使我们有能力对世界的期待做出响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复兴中华文明。     复兴中华文明需要认识中华文明的长处和短处
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从未中断过,这种现象在世界是上罕见的。许多古老文明都中断了,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中断?这与中华文明固有的特点密切相连。中华文明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中国的历史与欧洲历史很不一样,欧洲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宗教战争,而中国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庙里可以同时供释迦摩尼、太上老君和孔夫子,这在西方文明中是不可思议的。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文明一样,也有自己的短处。中华文明的短处是什么呢?我们的短处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形成了十分沉重的历史包袱,强大的惰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几百年才换一个朝代,中国封建王朝是非常稳定的。稳定固然好,但问题总有两面,另一面就是进步不快。
1840年,中国的农耕技术,和五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里所描述的技术一样,没有任何进步。然而,当时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正在大踏步地前进,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拥有最好的武器。所以,英国敢打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一打就胜了。中国的落后与中华文明的缺点也有关系。我们不重视进步,不重视科技创新,不重视发明。老是向后看,研究古人的学问。沉重的历史包袱,拖累了中国进步,这是我们的缺点。
复兴中华文明意味着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中国三十多年的大发展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华文明一旦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就会焕发出青春,威力无比。
何谓复兴中华文明?我以为,复兴中华文明意味着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必须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这些东西绝不能丢,几千年来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是中华文明的根。二是我们从世界其他文明中学的好东西,特别是从西方文明中学的很多好东西。三是中华民族在过去一百多年所创造的好东西,我们必须把他们吸纳到中华主流文化中来。
当然,重新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并不意味着中华主流文化不存在。现在,各行各业,各种界别,都涌现出大量的精英人士。他们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中,还是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中,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他们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些成就?因为他们继承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好东西,也吸纳了从全世界学到的好东西。同时,还弘扬了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所创造的好东西。没有这种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事实上存在的中华主流文化,需要有人去总结、去归纳、去普及、去提高。我们要把这种新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变成教科书、“三字经”,变成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变成绘画、诗歌、戏剧、小说、电影、动漫、建筑等,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鲜活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体系,来陶冶中华民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去。这项工程是浩大的,是一项千秋伟业,可能需要好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步完成。
从会风看作风 从作风看形象君心言
好一股清新之风扑面来。
10月7日下午,浙江召开的加强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让人眼睛一亮:所有与会者统一着装,男的西装领带,女的一身职业装,透出一股精气神;在休息日以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举行,不占用工作时间,而且只开了39分钟;会议没有主持人,少了“请某某领导作重要讲话”之类的“穿靴戴帽”,
副、代夏宝龙讲话时直入主题、言简意赅,提出全省干部要做到“六戒六要”,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可能有人要问:开会,有必要统一着装吗?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人要衣装马要鞍。部门公务员的穿衣戴帽不是细枝末节,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形象的一种展示、干部作风的一种映射,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精神状态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
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对自身形象不是过于讲究了,而是太不讲究了。君不见,上班穿背心拖鞋者有之,酒后脸红脖子粗的在办公室大喊大叫者有之,接待群众来访时双脚翘在桌上爱理不理者有之„„开会时,穿着随意,乱打手机,狂发短信,交头接耳,吞云吐雾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网友把干部开会睡觉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一片骂声和嘲笑声。
素以工作效率和形象著称的新加坡,对公务员言行举止的要求更为详细,从着装打扮、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这种严谨规范给公务员带来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影响和促进了廉洁高效的官场作风。
事实上,广大公职人员真正讲究的不仅是穿着规范和得体,更应从日常行为和举手投足间,培养和强化公共行为的规范化意识,促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确实需要“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才能实现干部公共行为规范化的跃升,使干部作风和形象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对于干部来说,贪图安逸病在“眼”,眼界不宽,自我满足,事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消极怠慢病在“手”,自缚双手不作为,耽误工作,连累百姓;不学无术病在“脑”,不愿学习、不想思考,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坐而论道病在“脚”,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决策时无的放矢,工作时人浮于事;松散狭隘病在“胸”,胸襟狭小,容不得他人,损人不利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骄浮奢侈病在“心”,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最终败在自己脚下。这些都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病灶,去之则可得百姓信任、可贴民心、可塑形象,干事则无愧于心、无愧于事、无愧于人。
会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形象,广大干部公共行为的规范化,必使风气为之一变、形象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