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作者:肖锦俊
来源:《当代教育》2015年第02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显著、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目标的多样性。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理性推进,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价值逐渐体现出来,而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更是呈现出与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同的几个鲜明特点。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谈以下几点陋见。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只见知识不见人,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地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苦恼至极。而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师生常常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文本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散文《春》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走进春天”、“欣赏春天”、“品味春天”、“拥抱春天”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由现实到文本,再由文本到现实,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词、曲,在比较诵读中深切感悟古人与今人笔下春天内涵的不同。通过这些有机联系,使得语文课由单一转向复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授、生受,师教什么、生则学什么,不教则不学。教师与学生之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不断被消磨,以致扼杀。而走进语文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四、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处在一个视听信息非常丰富的环境里,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例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可来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边塞雪景之美;在教“核舟记”时可制作苏轼、黄庭坚、佛印坐在船头的动画片,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宋词时可以播放声、文、图、像为一体的《宋之韵》。通过以上这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五、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弊端。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互补、互助性。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既有秧田式,也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定。 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结果为主要方式;而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交往情况、思维状态、情感变化等很少关注,因而学生也只重视考试成绩,对课堂问题的回答、合作讨论的参与缺少热情,缺乏兴趣。而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呈多元化态势。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例如,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其余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评价,这中间可穿插教师的见解。通过评价,不仅让朗读者明白了得失、明白了原委,而且使其余学生加深了印象、获益不少。在评价原则上,消除了非错即对的绝对化评价。对教材中的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是见仁见智。这里面固然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客观的理解,但阅读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差异,他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是不同的,对此评价当以定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特点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结果,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主旨的体现。通过此文,我们共同呼唤乐学、善学、要学的语文课堂在学生身边产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