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胞基本知识
1.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 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 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而来;④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2. protoplast (原生质体) 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第二章  细胞生物研究方法
3.resolution (分辨率) 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4. 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免疫荧光技术) 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5. 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用单链RNA或DNA探针通过杂交法对细胞或组织中的基因或mRNA分子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上进行定位的方法。 6. 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荧光原位杂交):用荧光素标记的探针研究一段DNA序列或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是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应用较多的一项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第三章  细胞质膜 7. ankyrin (锚定蛋白) 又称2.1蛋白。锚定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 每个红细胞约含10万个锚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5,000。锚定蛋白一方面与血影蛋白相连, 另一方面与跨膜的带3蛋白的细胞质结构域部分相连, 这样,锚定蛋白借助于带3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
8. liposome (脂质体) 将少量的磷脂放在水溶液中,它能够自我装配成脂双层的球状结构,这种结构称为脂质体,所以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连续脂双层的球形脂质小囊。 9. porin (孔蛋白) 孔蛋白是存在于细菌质膜的外膜、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上的通道蛋白,它们允许较大的分子通过。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它的膜脂结合区与其他的跨膜蛋白不同,不是α螺旋,而是β折叠。
10. detergent(去垢剂)是一类即具有亲水基又具有疏水基的物质。 第四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11. ATP-driven pump(ATP 驱动泵) 能够水解ATP,并利用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共有四种类型,前三种只转运离子,后一种只转运小分子
① P型离子泵(P-type ion pump),或称P型Pump 。此类运输泵运输时需要磷酸化(P是phosphorylation的缩写),具有两个的α催化亚基,具有ATP结合位点;绝大多数还具有β调节亚基,α亚基利用ATP水解能发生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改变泵蛋白的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包括Na+-K+泵、Ca2+离子泵和H+离子泵。 ② V型泵(V-type pump),或称V型Pump,主要位于小泡的膜上( V代表vacuole或vesicle), 如溶酶体膜中的H+泵, 运输时需要ATP供能, 但不需要磷酸化,利用ATP水解供能,将H+由细胞质基质泵入细胞器,保持细胞质基质中性,细胞器酸性。
③ F型泵(F-type pump),或称F型Pump。这种泵主要存在于细菌质膜、线粒体膜和叶绿体的膜中, 它们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 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联因子(F即fector的缩写)。F型泵工作时不会消耗ATP, 而是将ADP转化成ATP, 但是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也
会具有Pump的活性。
④ ABC运输蛋白(ATP-binding cassettle transportor), 这是一大类以ATP供能的运输蛋白, 已发现了100多种, 存在范围很广,包括细菌和人。在正常情况下,ABC蛋白石细菌质膜上糖、氨基酸、磷脂和肽的转运蛋白,是哺乳类细胞质膜上磷脂、亲脂性药物、胆固醇和其他小分子的转运蛋白。 第五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12. protein sorting (蛋白质分选)主要是指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通过信号肽,在翻译的同时进入内质网, 然后经过各种加工和修饰,使不同去向的蛋白质带上不同的标记, 最后经过高尔基体反面网络进行分选,包装到不同类型的小泡,并运送到目的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质膜、细胞外和核膜等。
13. leading peptide (导肽)又称转运肽(transit peptide)或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它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
14. molecular chaperone  (分子伴侣)  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质以及细胞器中可协助新生肽链正确折叠的一类蛋白质。
15.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在活细胞中伴随着呼吸链的氧化过程所发生的能量转换和ATP的形成, 称为氧化磷酸化。
16. endosymbiont hypothesis (内共生学说) 关于线粒体起源的一种学说。认为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 17. photophosphorylation (光合磷酸化)  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将腺二磷(ADP)和无机磷(Pi)结合形成腺三磷(ATP)的生物学过程。是光合细胞吸收光能后转换成化学能的一种贮存形式。
18.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PSⅡ电子传递系统接收红光
+
后,激发态P680*从水光解得到电子,传递给NADP,电子传递经过两个光系统,在传递过
+
程中产生的H梯度驱动ATP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传递是一个开放的通道,故称为非循环式光和磷酸化。
第六章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 19. COPⅡ coated vesicle (COPⅡ被膜小泡) 由外被蛋白Ⅱ(coat protein Ⅱ, COP Ⅱ )包裹的小泡。
20. COPⅠcoated vesicle (COPⅠ被膜小泡),由外被蛋白Ⅰ(coat protein Ⅰ, COP Ⅰ )包裹的小泡。主要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回内质网,包括从反面高尔基体运向顺面高尔基体,以及将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体运回到内质网。
21. N-linked glycosylation (N-连接糖基化) 新合成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一种方式。糖通过与蛋白质的天冬氨酸的自由NH2基连接,所以将这种糖基化称为N-连接的糖基化。 22. O-linked glycosylation (O-连接的糖基化)  是将糖链转移到多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或羟赖氨酸的羟基的氧原子上。
23. signal patch (信号斑)信号斑是由几段信号肽形成的一个三维结构的表面, 这几段信号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斑点被磷酸转移酶识别。信号斑是溶酶体酶的特征性信号。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24. cell communication (细胞通讯)   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尔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25. ino-channel linked receptor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具有离子通道作用的细胞质膜受体称为离子通道受体。这
26. G-protein 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受体)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相邻的G-蛋白, 被激活的G-蛋白又可激活或抑制一种产生特异第二信使的酶或离子通道,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由于这种受体参与的信号转导作用要与GTP结合的调节蛋白相偶联,因此将它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
27. enzyme linked receptor (酶联受体) 这种受体蛋白既是受体又是酶,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将信号放大,又称催化受体(catalytic receptor)。
28. second messengers (第二信使)   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而将细胞外的信号称为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至少有两个基本特性: ①是第一信使同其膜受体结合后最早在细胞膜内侧或胞浆中出现、仅在细胞内部起作用的信号分子;②能启动或调节细胞内稍晚出现的反应信号应答。 第二信使都是小的分子或离子。细胞内有五种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cGMP、1,2-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1,4,5-三磷酸肌醇(inosositol 1,4,5-trisphosphate,IP3)、Ca2+ 等。
29. GTP binding protein, G蛋白 (GTP结合蛋白)  与GTP或GDP结合的蛋白质,又叫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第八章  细胞骨架 30. cytoskeleton (细胞骨架)  是细胞内以蛋白质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络结构,由主要的三类蛋白纤维(filamemt)构成,包括微管、肌动蛋白纤维和中间纤维。各种纤丝都是由上千个亚基组装成不分支的线性结构,有时交叉贯穿在整个细胞之中。
31. molecular motor (分子马达)  将细胞内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或细胞运动的蛋白质分子称为分子发动机或发动机蛋白(motor proteins)。
32. lamina (核纤层)  在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厚30~160nm 网络状蛋白质, 叫核纤层, 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
33. nuclear pore complexs,NPCs (核孔复合物)核孔是以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 它可以从核膜上分离出来, 被称为核孔复合物。
34. nuclear protein (核蛋白)  是指在细胞质内合成, 然后运输到核内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35.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核定位信号)  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 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一般含有 4~8个氨基酸, 且没有专一性, 作用是帮助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36. nucleosome (核小体) 又称核粒,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个(160-240)左右碱基对的DNA和五种组蛋白结合而成。其中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八聚体的小圆盘,是核小体的核心结构。
37. lampbrush chromosome (灯刷染色体)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它是一个二价体, 含4条染色单体, 由轴和侧丝组成, 形似灯刷。 38. nucleolus (核仁)  是细胞核中一个匀质的球体,由纤维区、颗粒区、核仁染色质、基质等四部分所组成。
39. nuclear lamina (核纤层) 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在细胞过程中对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调节作用。 第十章  核糖体
40. SD sequence (SD序列)  在原核生物中, 核糖体中与mRNA结合位点位于16S rRNA 的3'端,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
41. 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 (成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的因子。 42. spindle (纺锤体)  在有丝过程中由微管装配而成的纤维结构, 功能是将两套染色体均等分开。纺锤体微管的装配起始于中心体。 第十二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衰老
43. cellular aging,cell senescence (细胞衰老) 是机体在退化时期生理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 是不可逆的生命过程。
44. Hayflick life span (Hayflick界限)
Hayflic发现,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细胞的能力与个体的年龄有关。
45. cell death (细胞死亡)  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停止。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坏死性死亡(necrosis),是由外部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的侵袭而造成的细胞崩溃裂解;另一种为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按照自身的程序结束其生存。多细胞生物随时都在进行着有规律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如人类的淋巴细胞系统、神经系统等。 46. necrosis (细胞坏死) 细胞坏死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 47. 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  编程性死亡细胞的核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段,并向核膜下或异染色质区聚集形成浓缩的染色质块。随着染色质不断聚集,核纤层断裂消失,核膜在核孔处断裂,形成核碎片。同时在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由于不断脱水,细胞质不断浓缩,细胞体积减小。调亡细胞经核碎裂形成的染色质块(核碎片),然后整个细胞通过发芽(by budding)、起泡(byzelosls)等方式形成一个球形的突起,并在其根部绞窄而脱落形成一些大小不等,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核碎片的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48. Tumor suppressor gene (抑癌基因) 又称肿瘤抑制基因,是细胞的制动器(brake),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抑制细胞生长,并阻止细胞癌变。
49. proto-oncogene(原癌基因) 是细胞的正常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在正常细胞中通常参与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但突变后成为促癌的癌基因(cancer-promoting oncogene),或改变了编码蛋白的结构或改变了蛋白质的表达方式导致细胞癌变。 第十三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
50. house-keeping gene (看家基因)  是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 如编码组蛋白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基因、线粒体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的基因等。
51. luxury gene (奢侈基因) 即组织特异性(tissue-specific gene)表达的基因,。这类基因与各类细胞的特殊性有直接的关系, 是在各种组织中进行不同的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表皮的角蛋白基因、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基因和肌球蛋白基因、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基因等。 52. stem cells, SC (干细胞) 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53. integrin (整联蛋白) 属整合蛋白家族, 是细胞外基质受体蛋白。是一种跨膜的异质二聚体, 它由两个非共价结合的跨膜亚基, 即α和β亚基所组成。 第十四章  细胞社会的联系
54. cell junction (细胞连接) 是细胞间的联系结构,是细胞质膜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在结构上包括膜特化部分、质膜下的胞质部分及质膜外细胞间的部分。动物细胞有三种类型的连接∶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粘着连接(adhesionjunction)、间隙连接(gap) 55.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通过跨膜蛋白进行细胞的锚定,将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同细胞骨架连接起来的细胞连接方式称为锚定连接。
人生也像一条河,有谁不是在风里行舟,雨中穿梭。昨天还在逆浪而行,今朝依然奔奔波波。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气馁,更不敢稍有停歇。只有这样,才能穿越人生的风浪,踏平生命的坎坷,从而抵达理想的彼岸,收获人生累累硕果。   人生还像一盘棋,我们每个人俨如上帝手中的一枚棋子,贵贱难预料,生老病死不由己。楚河汉界今犹在,谁见君王卷土来?是啊!人生苦短,岁月蹉跎。在不老的时光里,我们每个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当你走过半生,蓦然首,你会发觉:转眼间,我们便告别了葱茏的年华,跨过了中年的门槛,走进了枫红菊艳的时节。   有道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如梭,不经意间便穿越半生沧桑。回首往事,多少情怀已经更改,多少青春早已不再,多少梦想恍如云烟,多少足迹已湮入尘埃。实乃,人生得失如萍散,雪落花开辞红颜。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昨天已经落幕,明天无法彩排,唯有今天才是人生的最好舞台。   轻捻指尖流年,细数过往云烟。曾经的莽撞少年,总以为伸手就能够着天,凡理都要辩出个曲和直,凡事都要弄出个里和面。人过中年,我们才恍然顿悟:不和别人比,好好活自己,这才是后半场人生棋盘最好的布局。   好好活自己,就要力求“身心两安逸”.老了不可怕,就怕放不下。人过中年,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就像一部半新不旧的机器,各个零部件都已濒临保养期,如果不及时加以检修,等到停止工作那一天,悔之晚矣。凡事不攀比,保命是正理,浮云随风去,任尔东与西。身体健康是前提,心情快乐才安逸。服老不并非消及,而是保护自己。   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情,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千差万别,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你有你的脉络,我有我的纹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个体,你有你的色彩,我有我的艳丽;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许正在羡慕你。就像卞之琳所说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只是缺乏一双欣赏的眼光而已。   好好活自己,就要力求“退而求其次”.后半生,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拓一个未知的领域。所谓的“大不了从头再来”,那只不过是年轻人的豪言壮语。人生后半场,上帝给予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适时地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退而求其次,看似是一种“无奈”,却也是一种豁达的智慧。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退化”,而是为生命“留白”,为自己留下一点周旋的余地。   老子曾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事多必乱,言多必失,只有保留一定的“空”,才能其用无穷。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山重水复。留白,也是一种取舍,只有“丢卒保车”,才能满盘皆活。   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求索”原本就分“上”“下”.当你的“上策”无法策马扬鞭时,你必须要退避三舍求“下策”,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叶公好龙,玩假把式;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只能是自讨苦吃。   好好活自己,就要力求营造一个“小天地”.人生需自渡,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自己的人生,黯淡与精彩完全由自己去书写,去掌舵,去布局。红尘如梦,亦真亦幻;人生如戏,亦悲亦喜。当曲终人散时,不过是乐者自乐,歌者自歌;伤者自伤,痛者自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