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电流和电路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3、会使用电流表。

4、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5、知道电流。

二、说本单元教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与电路有关的问题,因此它既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又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必备知识。但对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个谜。本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现象切入,从认识电路到电路的不同连接方式,初步建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本章的知识技能,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然而本章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电路的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第一次使用电表、第一次在不同连接的电路中探究物理量(电流)之间的电量的规律。 难点突破:

(一)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

电路的识别,要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不能单从电路的形状上判断,介绍四种电路识常用的方法: (1)定义法:如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串联电路,若各元件(用电器)“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间(“首”即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那一端,“尾”即为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2)电流法:电流法是识别串、并联电路最常用的方。所谓“电流法”就是在识别电路时,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电流始终是一条路径的,这些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就是串联;如果电流在某处分为几条支路,若每条支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这些用电器之间第连接方式就是并联。

(3)拆除法:拆除法是识别较难电路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原理就是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我们知道,在串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就没有电流;在并联电路中,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仍有电流通过。所谓“拆除法”,就是基于这两个特点,逐个拆除电路中的用电器,根据电路中其他用电器中有无电流通过来识别电路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易学易懂。

(4) 节点法:所谓“节点法”就是在识别不规范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中间没有电源、用电器、导线两端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具体做法是:在电路图或实物图中用字母标出节点,相同节点可写作同一点,再找出各节点间的原件,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二)如何连接实物图 在解答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如果是串联电路,根据电流流向将原件(电压表除外)依次顺序连接;如果是并联电路,先连接原件多的一条路,然后将元件少的一条路并联接入;最后把电压表并接在待测电路的两点间。

(三)如何简化电路 识别串并联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当在电路中接入电表后,又是会使电路变得复杂难辨,电流表的内阻很小,接入电路中可视作导线;电压表的内阻很大,接

1

入电路中可视作开路。去掉电流表,并用导线代替它连入电路;去掉电压表,使所在电路开路。这两种去掉电表的方法都不会改变电路结构,因此,用去表法简化电路,对识别串并联电路时很简洁明快的。

三、说建议 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法:通过生活实际现象和演示实验等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 2.演示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教师的正确接线对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3.实验探究法: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阅读讨论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内容处理建议:

1.电路、实物图连接的教学方法。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本功,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1)画好元件符号;(2)正确认识元件;(3)连接顺序;

2.做好第一个电学学生实验。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实验,它对学生具体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2)做好指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不留后患。

3.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实验。实验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进行分析:接触不良、短路、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电流表量程选择不合适。

第十五 单元 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学情分析 第1节 两种电荷 1、理解摩擦起电现象。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验电器的构造及作用;认识电荷电荷量及其单位。 3、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实质。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师生双边活动 学情预设: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二次备课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步 骤: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2

生认真观察、思考。 二、学导并举、约20分钟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学情预设: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预设:学生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可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用“-”表示。归纳: 1). 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设计意图:认识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学情预设: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3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 所带电多少 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验电器。 师生归纳: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正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 2)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中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教师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设计意图: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4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 A伏特B、欧姆C、库仑D、瓦特 2、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 3、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多少库仑的电荷?为什么金属锡对外不显电性? 学生总结,给与补充。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是库仑,用字母C表示。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必做题: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选做题:书P35页第2题,边操作边总结。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五、作业布置约1分钟 课后反思: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