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铜峡市一中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青铜峡市一中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来源:华佗小知识


青铜峡市一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化学期末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S-32 O-16 Na-23 Al-27 Fe-56 Mg-24

命题人:方洁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4年4月22日是第3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尽可能回收废旧电池

B.尽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增加污水含磷量,以利于水中生物生长 C.减少直至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氟氯烃 D.减少直至取消以煤为燃料的小锅炉

2、下列物质中,导电能力最差的是( )

A.液态汞 B.熔融的氯化钾 C.固体氢氧化钠 D.醋酸溶液 3、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 )

A.氯水 B.碘化钾溶液 C.碘酒 D.溴水 4、下列试剂存放正确的是

A.液溴存放于橡皮塞的广口玻璃瓶中 B.浓存放于无色试剂瓶中 C.NaOH溶液存放于玻璃塞的细口玻璃瓶中 D.少量的金属钠可存放于煤油中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0.3mol·L–1的Na2SO4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3mol Na2SO4溶于1L水即得该溶液

B.该1L溶液中含有0.6NA个Na+和0.3NA个SO42—

+-1

C.该1L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 D.取10L该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1

6、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氮的排放有关的是(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7、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既可能被氧化又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对

8、将氯化钠、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镁五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加以区别,这种试剂是( )

A. KSCN B. BaCl2 C. NaOH D. HCl 9、能够用于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溶液是( )

A、澄清的石灰水 B、品红溶液 C、紫色的石蕊溶液 D、BaCl2溶液 10、下列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A.铝合金 B.塑料 C.不锈钢 D.光导纤维 11、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稀 B.浓 C.NaOH溶液 D.浓盐酸

12、在一无色未知溶液中检验出有Ba2+、Ag+,同时又测得其酸性很强。某学生还要鉴定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①Cu2+ ②Cl- ③NO3-④ CO32-⑤Mg2+ ⑥SO42—离子。其实,这些离子中有一部分不必再鉴定就能加以否定,你认为不必鉴定的离子组是( )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①②④⑥ 13、下列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2A、S2→S B、NO3— → NO C、NaCl→HCl D、SO3→SO2 14、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K+、MnO4-、Cl-、SO42- B、Na+、OH-、NO3-、CO32- C、Na+、H+、NO3-、SO42- D、Na+、Ag+、NO3-、Cl-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石灰石与盐酸反应:CO32—+2H+ = H2O+CO2↑ B.铝和稀盐酸反应:Al+2H+ = Al3++H2↑

C.钠与水的反应:Na+2H2O = Na + 2OH+H2↑

D.铜和稀反应:3Cu+8H++2NO3—= 3Cu2+ + 2NO↑+ 4H2O

16、a、b、c、d、e分别是Cu、Ag、Fe、Al、Mg五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1)a、c皆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2)b与d的盐反应,置换出单质d;(3)c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4)c、e在冷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由此可判断a、b、c、d、e依次为( ) A、Fe Cu Al Mg Ag B、Al Cu Mg Ag Fe C、Mg Cu Al Ag Fe D、Mg Ag Al Cu Fe

17、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少的原料。工业上制造镁粉是将镁蒸气在某种气体中冷却,有下列气体:①空气、②C02、③Ar、④H2、⑤N2,其中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8、某二价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该金属元素的摩尔质量是:( ) A、 B、24 C、56 g/mol D、24 g/mol 19、下列物质中,能使某些有色溶液褪色,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漂白粉 B、氯水 C、二氧化硫 D、活性炭 20、下列物质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

A、FeCl3 B、CuS C、SiO2 D、Al2O3

+—

青铜峡市一中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化学期末试卷

第Ⅰ卷答题卡(20×3=60分) 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号 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一、填空题(共25分)

19、(4分)请将左栏中物质的特性与右栏中物质的用途用连线连接起来 特性 用途 ⑴高纯硅晶体是良好的半导体 A.制作钻探机的钻探头 ⑵玻璃钢耐化学腐蚀,强度高 B.制造环保饭盒 ⑶麦杆、稻草易被微生物分解 C.制作电脑芯片 ⑷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D.制作下水管道 20、(8分)写出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当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除去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

是 。

②NaHCO3溶液里混有少量Na2CO3,除去的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

是 。

21.(6分)为防止碘缺乏病,通常有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酸性溶液中

能发生下列反应。请标出反应方程式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5KI + KIO3 + 3H2SO4 = 3I2 + 3K2SO4 + 3H2O

其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此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

质的量之比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

22、(6分).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将造成我区某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四种: A.燃烧农作物秸秆 B.燃烧含硫煤 C.粉尘污染 D.机动车尾气污染

并就造成该市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了该市100名市民和100位环保部门人士。调查结果如下图所

示:

60 50 40 30 10 0

A

B

C

D

人数 空气污染原因调查图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

B

C

D

20

图一 市民的观点图 图二 环保人士的观点

(1)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市民认为造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 ,环保人士认为造成该市空气污

染的最主要原因是 。

(2)调查结果说明市民对造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认识不足。该最主要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的主要

有害成分是 ,空气中该成分含量较高时,在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酸雾,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下列措施能够减少空气中该成分排放量的是

① 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 改进燃烧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 工厂生产时将燃煤锅炉的

烟囱造得更高 ④ 燃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后使用

23.(8分)有一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中放有金属片,它是镁或铝中的一种,请从下列试剂和实验仪器中

选择适当的试剂和仪器,用简单的化学方法检验该试剂瓶中的金属片是镁还是铝。 供选用的试剂:A.硫酸铜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稀盐酸;D.稀;E.水。 供选用的仪器:a..试管;b.胶头滴管;c.玻璃棒;d.烧杯;e.酒精灯;f.镊子。 (1)试验目的:检验试剂瓶中的金属片是镁还是铝。 (2)选用的试剂和仪器(填编号):

①试剂:——————— 。 ②仪器: a 、 ———— 、———————。 (3)实验步骤:—————————————————————————————————

——————————————————————————————————————————

(4)实验现象记录和结论:

①实验中,如果现象为 ,可判断该金属是镁;

②实验中,如果现象为 ,可判断该金属是铝。 (5)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六、计算题(8分)

24、5.6克铁与500毫升稀硫酸溶液中的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可生成氢气多少升(标况下)?

(2)该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附加题(10分,得分计入总分)

25、(10分).请回答有关下列五种气体:H2、O2、NO、NH3、NO2的问题。

I.(1)与制取O2 的发生装置相同的是 ;只能用一种方法收集的是

(2)以上气备反应中,有一反应在原理上与其它反应都不能归为同一类型,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方程式 II. 用右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若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 燥的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氨气 水

氨气

(2)若用图2的装置,请举一例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图1 图2

III:若用同一烧瓶分别充满如下气体:① HCl ② NH3 ③ NO2进行喷泉实验,实验后烧瓶内溶液液面的高度关系为 (用序号和“>,<或=”表示,下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